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合与意合是世界上任何语言所共有的话语组织手段。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英语注重形合 ,汉语强调意合 ,并提出在英译汉时要采用意合法 ,汉译英时使用形合法。本文通过分析英汉语翻译实例 ,探讨了英、汉语中的意合结构与形合结构。作者认为语言的高度多样化决定了在英汉互译中应灵活运用形合与意合的手法  相似文献   

2.
英语长句翻译是英语翻译学习中的难点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形合与意合、树状与竹状两个角度来分析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来探索如何进行英语长句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语篇衔接是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五种衔接模式同样适用于解析汉语语篇,但汉语语篇衔接表现出较强的隐性特征,而英语语篇衔接则呈现出较强的显性特征。本文将此差异性归结为东西方迥异的哲学传统和语言思维模式导致的英语之形合与汉语之意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吴俐 《湖北社会科学》2007,(12):130-131
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与文化的桥梁。由于中西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中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英语语言注重形式的连贯,多用连接词来衔接语句,具有形合特征;而汉语语言却依据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来顺畅语言,是一种意会式语言。这都是与中方思维注重整体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往往从人出发,而西方思维去擅长分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更重视客体的缘故。  相似文献   

5.
丰国欣 《理论月刊》2013,(3):101-104
本文认为,传统上从语法角度分析汉语复合词内部结构容易混淆“自由形式”和“词”,汉语复合词的内部成分处于“位”“序”互动关系之中,“位”的组合形成了复合词的结构——“序”,而“序”在语义上表现为“(具体)意义+概念(意义)”的结合,在逻辑上表现为“义象+义类”的整合.文章指出,西方语素观无助于汉语复合词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丁崇明 《思想战线》2002,28(5):123-126
汉语绝大多数修饰式词是偏正型的。大多数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形容词性语素在中心语素后。汉语、藏缅语“名语素 +名语素”构成的修饰式复合词一般是修饰性语素在前 ,侗台语和苗瑶语部分语言名语素构成的修饰式复合词是修饰性语素在后。有的语言修饰式复合词有偏正型 ,也有正偏型的。支配式的复合词构词差异与这些语言主要语序有关。一般有补充式词的语言是有补语的语言 ,但有补语的语言不一定有补充式词。假设补语产生于补充式词前。  相似文献   

7.
潘志刚 《求索》2010,(3):199-201
汉语学界对近代汉语句末语气助词“休”的语法作用一直有多种看法,分歧明显,悬而未决。本文通过对多家意见的分歧关键点进行剖析论证,并对“休”的语法化过程及语法化原因进行了详尽的探讨,正确的指出了“休”的语法作用是由作动词的“休”语法化而来,其语法化的原因是:1、句法位置的作用;2、词义的虚化及重新分析;3、“休”前谓语动词的泛化和谓语结构的复杂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回声话语形式——回声结构,对之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构成要素的特征。回声结构不仅具有回应上一话轮的话语功能,而且具有衔接上一话轮、引导后续信息的衔接功能,因而是把会话中双方话轮连贯起来的极佳成分。同时,这种结构在会话语境中高频使用,其句法——语义功能已经规约化,成为既具有衔接功能,又具有话语功能的固化结构。  相似文献   

9.
郝文华  谭文勇 《理论月刊》2004,(10):80-82,101
普通话中只有“谓词 得”结构,十堰方言中却还有“谓词 得 看”结构。在结构上,谓词可以是单 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特点甚至是四音节的;其句法功能是充当谓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在语用上,既具模 糊性,又有具体性。其中的“看”应是个助词。  相似文献   

10.
杨海英 《前沿》2008,(3):181-182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太平广记》中特拈出“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两条“艺事要言”,发人之所未发,于谈艺赏文之道大有裨益。本文分析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内涵,说明了“想像”和“视觉”两个因素在“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审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论述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琳  向熹 《求索》2014,(2):142-145
古代典籍的传播对语言的发展影响极大,化用和创新典籍中的语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新词新义产生的重要来源。源于《诗经》的组合式复合词,就是抽取《诗经》不同诗句中的字组合而成的复合词。有的出自同一首诗相邻的两句或四句,有的出自同一首诗的不同章节,有的甚至出自不同的诗篇。组合新构词的结构以联合式为最多,偏正式次之,主谓和动宾式的复合词较少,与汉语词汇结构的总体分布和发展趋势一致。这种重新排列组合再利用的方式使一些旧的语言词汇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年人的监护问题,我国建立了意定监护制度。对照意定监护的理念和国外立法例,我国意定监护制度立法尚存不足,我国意定监护制度应当在实践中完善。意定监护公证具有必要性,也需要在公证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刘冬青 《青年论坛》2009,(3):128-130
“很”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程度副词,由于活跃因而具有一定的能产性,在具体的造句和运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用法和用例。“很X很XX”结构即是这种能产性的体现。本文通过对此结构的研究,以期揭示出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在句法特征、语用环境中的一些规律,并期望以此来指导和规范一些变异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4.
汉语连动结构中动词性结构成分的语序通常是不能调换的,但有些连动结构中动词性结构成分的语序却可以调换,调换以后意思不发生改变。这类连动结构中的动词为没有时间界限的行动动词或阶段性状态动词,前后动词时间完全重叠,动作施事相同,动词后多带无指宾语以构成一个事件。在句法功能上可位于句中各类成分的位置,变换语序后常用来表达方式义,在表达效果上具有凸显背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皇甫素飞 《求索》2014,(8):142-146
构式是句法和语义上独特的或不规则的表达方式。紧缩构式是汉语中一种常见而又颇具特色的句法结构,其形式、意义具有不可推导性。紧缩构式是小句整合过程中从话语组织到句法结构过渡的言语和语言单位之间的形式。其中,半实体图式构式是典型的框式结构,具有一定的能产性;固定的习语构式是实体构式,已词汇化。紧缩构式在形式、意义上都有其独特性。紧缩构式是主观复核关系构式,形式上呈对称分布,结构上具有超句法性、层级性和非还原性,语义上具有[+非事件性]、[+恒时性]、[+虚拟性]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杰 《理论月刊》2012,(7):67-70,78
"形+动"结构,即双音性质形容词修饰动词性成分构成的状中结构,其句法特征可以从句法功能和句法位置两个角度予以考察。该结构可以充当谓语、述语、宾语、定语、主语、中心语,也有部分可以单独成句。它们分布的句法位置可以是单句或者小句。就充当状语的形容词成员来说,其典型成员充当句子的间接成分,具有静态性质,为短语状语;就少数非典型成员来说,它们充当句子的直接成分,具有动态性质,为句子状语。  相似文献   

17.
知识论以知识为对象,伦理学以伦理为对象,讨论二者交汇何以可能,应从知识与伦理能否互涵入手。知识既是联系世界的特殊方式,也是以信念为动力辩明的真理,其内蕴的自在法则、公理、律令,构成知识和伦理的基础与来源。伦理(Ethics)之气禀、品性向习惯、风俗生成,敞开其普遍性体认方式、行为模式和精神结构,获得汉语“伦理”的本体性解释:“伦”之本义是辈分,本质是血缘,敞开为类聚。血缘贯通自然生育法则,辈分和类聚张扬自然之理,使“伦”与“理”会通生成人类原初认知结构的是人性。人性构成知识与伦理、科学与价值、知识论与伦理学交汇的逻辑起点;以此出发,向上行,达于形而上学,所有领域的真知将得到会通,知识论与伦理学交汇亦在此会通之境达成;向下行,开辟知识与道德的融通运用之道。前者以信念的确信、指涉的普遍性和解释的合理性为准则;后者以指涉的时空性、理解的精确性和使用的规范性为准则。统摄二者使之发生交汇效应的根本依据是合律性:首先是合社会律,但前提是合人文律,最终是合自然律。知识论与伦理学的交汇,最终是形下生活运用与形上追问真知相交汇的合律性。  相似文献   

18.
以吉冯(T.Givon)、海因(B.Heine)、海曼(J.Haiman)和斯威策(E.Sweetser)为代表的认知功能学派注重研究语言的结构与意义的关系。在句法研究上,这些学者认为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经验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相似性,甚至认为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比词义本身更能反映人的经验结构。但是,与经验次序相对应的语言成分的次序却因语言的不同而异。以英语和汉语  相似文献   

19.
朱明来 《青年论坛》2006,(1):130-132
宋人话本中存在三种可能式句法结构:“V+得+O”、“V+O+不得”、“V+不得+O”。在表达肯定/否定语义时,前两种结构出现较早,但呈现出句法不对称性;后两种又与第一种呈现出语义表达上的不对称性。在汉语史上,语言内部对这种句法现象进行了调节,并使之由不对称到对称,由不平衡到平衡,实现了语言系统的自我优化。  相似文献   

20.
宋话本可能式句法结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话本中存在三种可能式句法结构:“V+得+O”、“V+O+不得”、“V+不得+O”。在表达肯定/否定语义时,前两种结构出现较早,但呈现出句法不对称性;后两种又与第一种呈现出语义表达上的不对称性。在汉语史上,语言内部对这种句法现象进行了调节,并使之由不对称到对称,由不平衡到平衡,实现了语言系统的自我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