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帅政 《瞭望》2005,(50)
茫茫黄海,波涛翻滚。 伸向黄海的胶东半岛,千百年来, 在裂岸的惊涛中一直传承着英雄的神 话、神奇的故事。 初冬时节,记者踏上胶东半岛,满 耳听到的是乳山市电业总公司打造精 英团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赶海”, 用1年多时间成为当地“精英”的传 奇故事,记者不由地停下了脚步……  相似文献   

2.
徐波  王毅 《瞭望》1988,(21)
中国大地上横跨时空的“两次长征”,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本世纪最优秀的记者之一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这位身上装着心脏起搏器的八旬老记者,在前几年把埃德加·斯诺称之为“激动人心的远征”的那次长征写成《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奉献给了中外读者;今年,在春暖花开的时节,他又兴致勃  相似文献   

3.
吴亮 《瞭望》2008,(42)
提起边境线,人们一方面会和国际贸易相联系,另一方面,许多人还会想到各种各样的跨境犯罪活动。国庆节期间,本刊记者一行来到中朝边境,在一周的采访时间里,我们见到了许多在边境旅游的国内外客人,也沉浸在边境的美丽与和谐中。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发生在边境线上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近三年来,由于实行爱民固边战略,许多地方的发案率已连年为零。  相似文献   

4.
《瞭望》1988,(35)
五年前,新华社记者穆青、周原访问黄淮海平原,曾满怀激情地向人们报道了农民抢“财神”的故事。如今,记者来到这里时,又耳闻目睹了一桩桩这样的新鲜事儿——  相似文献   

5.
勃沙特找到了! 这个故事是由《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先生引出的,说来话长。 1984年,年届76岁高龄的这位著名美国记者来中国采访有关长征的故事。他不顾年老体弱,重踏当年红军长征之路,遍访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老红军,精心收集与长征有关的各种资料。他在采访肖克同志之后,写了一封信,询问一个曾在长征中与红六军团生活了18个月的外国牧师的情况。 肖克同志当年是红六军团军团长,往事一经提及,历历在目。他欣然命笔,将他与那位外国牧师初次见面的情况告诉了索尔兹伯里。  相似文献   

6.
李诚 《党政论坛》2010,(14):26-26
在3月14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7.
王晓军 《团结》2010,(3):10-13
2007年7月.在民革陕西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李晓东当选为新一届民革陕西省委会主委。在当选感言中.他一次次的致谢,感谢组织和大家的信任。他说,“信任是一种重托和责任,我们将努力工作。担负起这种责任”。在采访中,李晓东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古巴著名运动员罗伯斯在一场生死际遇的沙漠经历之后.面对闻讯而来的媒体说:“这10天比我20年的收获还要多,因为我学会了一步步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孙正荃 《各界》2011,(1):9-13
五十年后的今天再来讲1960年的饥饿以及死亡,似乎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许多年轻的朋友或许会以为那一定只是个故事。不,作为省报的一个记者,我亲历了那段可怕的甚至是恐怖的历史,我有责任把它如实地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9.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即将迎来建党百年之际,本刊特开设"我的入党故事"专栏,通过党员自述文章征集的形式或本刊记者实地采访进行文字整理的方式,展示部分优秀党员入党时发生的感人故事,抒发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挚爱之情,请他们生动讲述自己的入党初心和入党  相似文献   

10.
孙大光 《侨园》2014,(6):20-21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忠烈杨家将"的故事、评书和传说真可谓不计其数,浩如烟海,流传千年,妇孺皆知。尤其杨家将为保卫国家出死入生,视死如归的忠君形象,更是人们引以自豪和学习的榜样。现今,如果能亲眼见到有关杨家将的史料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恰好,最近记者就有幸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相似文献   

11.
浦任 《瞭望》2001,(22)
“1995年我来时,老总开玩笑说每增加一份奖励我1元钱。如果兑现,我现在都成百万富翁了。当时大家都没想到发行会增长得这么快——而且是在全国报纸发行量大幅下滑的历史背景中实现的,都是点点滴滴做起来的。”“爱书成癖、成病”的张穗华很过瘾地当了十来年的记者、编辑,当初让他去做发行处长时,“一百个不愿意”,而今如果让他回去做记者,恐怕是一百二十个不愿意了。4月6日中午,张穗华请记者到广州白天鹅宾馆自助餐厅用餐,经再三请求,他讲述了自已从一个记者“蜕变”为“卖报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代群  马姝瑞  陈尚营 《瞭望》2020,(3):58-60
经历一年多的艰苦侦办,安徽淮南武王墩古墓被盗掘案最终抓获29名犯罪嫌疑人,已追回75件文物,其中包括26件国家一级文物。近期,该案进入司法环节。面对依旧猖獗的文物非法交易和逐步转移到线上的文物“鬼市”,如何摁住“摸金校尉”们伸向文物的黑手?如何打出组合拳破解文物犯罪打防难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揭开这起罕见盗墓案背后隐藏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中国记者范长江1935年沿长征路线实地跟踪采访红军,在<大公报>上首次公开报道尚在进行中的红军长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美国记者海伦·斯诺1937年的廷安之行,得以系统采访红军长征当事人,详细报道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14.
与生活讲和     
记得在余秋雨的散文集《晨雨初听》中读到过一个"终身教师"莫里·施瓦茨的故事。莫里16年前的学生,作家、记者米奇去看望将要离世的老师,可莫里却宣布要给米奇上最后一门课程——人生,时间定在每星期的星期二。于是米奇乘飞  相似文献   

15.
<正>1981年6月,一位记者在采访中偶然得知,在20世纪30年代的天津,曾有一对革命夫妇在党最困难的时候,用亲生儿子换取革命经费。她感到非常震惊。这对夫妻是什么样的人,他们要鼓起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出牺牲孩子筹集经费的壮举。带着浓浓的钦佩之情,她想方设法联系到故事的男主人公高文华和他的女儿高平。此时,女主人公贾琏已经去世。当这位记者含泪写完的《埋藏在心底的秘密》一文发表后,高文华、贾琏夫妇的革命事迹被各大报刊纷纷报道。他们的革命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相似文献   

16.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即将迎来建党百年之际,本刊特开设"我的入党故事"专栏,通过党员自述文章征集的形式或本刊记者实地采访进行文字整理的方式,展示部分优秀党员入党时发生的感人故事,抒发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挚爱之情,请他们生动讲述自己的入党初心和入党后长期坚守初心、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激励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99,(50)
在河南省长垣县苗占乡马野庄的黄河滩上有一座奇特的学校。校长马文仲是一名身患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几近半瘫的青年。他只能坐在轮椅上给学生们上课。11年前,一位名叫谷庆玉的湘西白族女子来到了这里,与他结为夫妇。十多年来,这所两个人的学校送走了上千名的小学毕业生,其中十几个学生后来还考上了大学。马文仲与谷庆玉的故事,引发了记者强烈的采访冲动。为了找到谷庆玉家,记者一早从郑州出发,先到长垣县城,又上了尘土飞扬的黄河大堤。从县城到苗占乡这段不过50公里的乡路,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而从乡里到马野庄还需一番折腾,等到…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即将迎来建党百年之际,本刊特开设"我的入党故事"专栏,通过党员自述文章征集的形式或本刊记者实地采访进行文字整理的方式,展示部分优秀党员入党时发生的感人故事,抒发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挚爱之情,请他们生动讲述自己的入党初心和入党后长期坚守初心、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激励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  相似文献   

19.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即将迎来建党百年之际,本刊特开设"我的入党故事"专栏,通过党员自述文章征集的形式或本刊记者实地采访进行文字整理的方式,展示部分优秀党员入党时发生的感人故事,抒发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挚爱之情,请他们生动讲述自己的入党初心和入党后长期坚守初心、为党的事  相似文献   

20.
汪涌 《瞭望》2008,(27)
作为派驻北京奥组委的记者,我对北京奥运会在全球聚光灯下筹办、又不得不守住一些秘密的情形深有体会。上万人共守北京奥运会的秘密,至今未出现一起因泄密事件而导致北京奥运会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的事件发生,确实是一个值得书写的故事。200J年12月13日,北京奥组委成立第一天,我全程采访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的经历便开始了。七年来,我目睹和亲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