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亲爱的爸爸,十一年了,我不知在默默中给您写了多少封信,我既不能让人知道,又没有可投之处,可我却不停地写,不停地写……写在纸上的我不得不一封封毁掉,可写在心上的却铭刻得越来越深。"1978年12月,《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在《人民日报》发表,一位女儿对父亲那刻骨铭心的思念,感动了全中国,也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名字——陶斯亮,她是陶铸和曾志的独女。去年,本刊创刊30周年之际,在采访老同志谈杂志创办经过时,记者得知陶斯亮的母亲曾志,与邓力群、袁宝华等一同担任过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1,(44)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和他对我的教诲,我写了《怀念》  相似文献   

3.
叶小沫  叶永和 《民主》2009,(12):44-46
在爸爸叶至善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叶圣陶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 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4.
<正>在滦平县农行家属院传达室门口,墙上挂着一个白铁皮箱子,上面写着"张伶九信箱"。84岁的老人对记者说:"这是我自己做的。我书信来往多,在这挂个信箱,收发方便。"一辈子勤思考、爱学习,张伶九如今依然耳聪目明,文思流畅。谈到家书故事,他吟起当初作的一首诗:"寻常家书诗史篇,呕心珍藏几十年,梳理割爱献国家,复制育后家风传。"343封家信2005年,张伶九从北京电视台和《北京青年报》得知张丁等人发起"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  相似文献   

5.
香港《文汇报》声称,某报刊出的禹作敏的照片是"'两会'期间唯一的一张禹作敏照片".可是,我认为至少有两张.根据是:我就给他拍过一张.在投票后,开票前,委员休息时,我和刘吉委员闲谈,忽见禹作敏出现在不远外.我急忙跑过去"咔嚓"了一下.因为是在休息室,我怕两会的背景出不来,有意把坐在他旁边似乎并不认识禹的委员也摄入镜头.拍完以后,刘吉说:"你应当付他肖像费."我说"这张照片的题目是:禹作敏在政协的最后一张照片."  相似文献   

6.
朱东润先生一直相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住院之前,仍顽强勤奋,笔耕不辍. 1987年的一天,我到他家,见楼梯旁贴有一张小纸头,大意是:请来访者不要请他写字.我想,早就应该有这么一个告示了:他正忙于修改回忆录<八十年>,而向他索求墨迹的人太多,招架不了.说到这告示,他问:"我给你写过字吧?"我回答,写过一幅.随后就很放肆地加上一句实话:"只可惜那幅没反映您的书法艺术成就."并无求他再写一幅的意思,只是随便说说.不料,他竟说,等天气好时,我给你再写一幅.如此另眼看待,很出乎我意外.  相似文献   

7.
《民主》2015,(5)
<正>当今作家们用电脑写作似乎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科技进步确实给作家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前不久,偶尔看到了一篇文章《作家手稿何处安身》,使我惊奇地发现,当代一些文学大腕们还在"手写文章",文中说贾平凹创作小说时经常"把手写烂",他的中指  相似文献   

8.
正4月24日,是我们的父亲叶至善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父亲的一生是为编辑的一生。1986年,父亲写了《编辑工作的回忆》,文中说:"我生长在一个编辑的家庭里。我的父亲叶圣陶,大家都说他是文学家,是教育家,是语文学家,其实他当编辑的时间比干什么都长,花在编辑工作上的心力比干什么都多,就是没有人说他是编辑家。如果从中学时代编油印刊物算起,他连头带尾,一共做了73年的编辑工  相似文献   

9.
人生在世,便有追求.这合乎于天理人情.《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篇小说,向读者展现的是父与子两代人不同的追求. 小说中"父亲"这个形象从未正面出现过,作者呈现给读者的,只是他的一只歌,一张字条,还有"灰头发、灰衬衫和灰羊毛背心"的背影.然而这短短的几句描写,却浓浓地散出了"父亲"一生热烈而深沉的追求.青年时代,他抛弃财富离别恋人,投身祖国的解放事业,牺牲个人的利益去追求祖国的富强,全体中国人的兴旺.为此他  相似文献   

10.
平生只为公     
关于帅孟奇大姐,我写过一篇小文刊于《瞭望》1986年第9期。《记帅大姐》一书的编辑嘱我再补充些内容,董边同志还为此给我写了封长信。帅大姐一生可歌可泣之事甚多,好多同志都已写到,南京监  相似文献   

11.
<正>过去的几年里,一本大红封面、装帧如一张"喜帖"的图书《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爱情宝典"。我心怀虔诚,到上海拜访了书的作者饶平如爷爷。我俩的故事,平凡的故事饶平如爷爷今年94岁了。我对打扰上年纪的人总是心存愧疚,去之前,我把采访目标锁定为饶平如的三子饶乐曾。近年来,他和父亲生活在一  相似文献   

12.
<正>"在父亲铜像前我把耳朵贴近铜像听见父亲均匀的呼吸父亲将安危托付给我我给祖国每天恬静的黎明"——马国超这是马国超少将在父亲铜像前作的小诗,更是他内心的真实表达。尽管1944年马本斋去世时,马国超只有5岁,但他始终感觉,"70多年来,父亲从未远离,父亲的嘱托一直萦绕耳畔"。在碧空如洗的初夏早晨,记者敲开位于北京市海  相似文献   

13.
怀旧 《侨园》2012,(1):58
世界上的"李鬼"真多,不仅李逵遇到过,高尔基也遇到过.但高尔基处理"李鬼"的方式却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启示.有一年高尔基出访意大利,在一座小城里看到一张海报,上写:"今天剧院将上演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话剧《敌人》,演出后高尔基将亲自登台与观众见面."高尔基很吃惊,因为没人知道他已来到这座城市,于是,他去了剧院想看看究竟.  相似文献   

14.
<正>从幼年起,就有一团烛光在我心中闪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烛光愈加明亮灿烂,它给我温暖,给我鼓励,给我信仰,给我支撑。追寻着这烛光,我走着自己坚实、无悔的人生。这烛光是我的父亲张太雷为民众解放事业不懈追求、英勇奋斗的崇高灵魂。父亲牺牲那年我才五岁,对他的音容笑貌很难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生前非常喜欢我们姐弟  相似文献   

15.
《民主》2015,(7)
<正>每当唱起《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我就联想起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日义勇军的爱国志士。我的父亲车向忱就是其中的一位。车向忱是辽宁法库人,早在20世纪初,正在北平读大学,那时,天天都感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沉重压力,感到国家、民族的危亡日益迫近。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他不顾好友的劝阻,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游行行列,参加了火烧赵家楼(曹宅)的壮举。他在读书时期所写的《打破迷信》一书中,还忧心忡忡地写  相似文献   

16.
我从上个世纪8 0年代初开始,一边从事戏曲研究,一方面为文学而准备.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忆罗隆基》.写毕,急急忙忙又恭恭敬敬地拿给丈夫审阅.他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专攻戏曲小说.就文学言,他是内行,我是外行.审阅前,我塞给他一支中华牌铅笔,并在耳边细语,道:“你看到有什么段落或句子写得还算好的话,就在旁边给我画个圈圈,以资鼓励嘛!”  相似文献   

17.
王晶  孙大光 《侨园》2009,(2):14-17
这些年,记者写人物专访也有几十篇了,可以大言不惭地说驾轻就熟.但在采写有着"东北行政诉讼第一人"和"东北民企维权大律师"美誉的姜彩熠却三易其稿,颇费了些周折,原因是作为律师的姜彩熠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很"另类"的"性格":他曾在多家媒体上"口出狂言":一般案子不接,专办冤假错案和疑难、复杂和有影响的案子;他非常关注老百姓的利益,专打"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官司;他专打维护民营企业权益的官司;他打官司不计较代理费多少,有的官司自己搭钱也要打一追寻如此"另类"律师的轨迹和思维,真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相似文献   

18.
逃离塔利班     
维一 《侨园》2013,(6):39-39
<正>2008年11月初,美国记者罗德为了写一部关于阿富汗局势的书,专程来到喀布尔,希望能得到一线材料。罗德想采访一个塔利班的头目,于是他找到了能安排采访的英国《泰晤士报》驻阿富汗记者塔希尔。塔希尔随后找到了自称阿布·塔伊布的塔利班头目,他表示愿意在卢格尔省接受采访。罗德和塔希尔找了阿萨德担任司机,于11月10日驱车前去与塔伊布会面。抵达约定见面地点后,罗德并没有见到塔伊布。塔希尔拨通塔伊布的电话,对方让他们继续往前走。车开出不久,两名持枪武装人员突然出现了。塔希尔解释自己是记者,约了阿布·塔伊布采访。然而,其中一人大笑道:"谁是阿布·塔伊布,我不认识,我才是这里的指挥官。"  相似文献   

19.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上,有一个轮船失事后生还的人。他在岛上捡到一个玻璃瓶子,大喜过望,写下求救信:"谁来救我?我在荒岛。"不知过了多久,一个玻璃瓶漂了回来。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英国人写的新纸条:"请注明孤岛坐标,或临近建筑标志,以便进行营救。我们会在会议上讨论这个问题。"他很失望,只好又写了一张纸条,  相似文献   

20.
《民主》2017,(7)
<正>前几日,画家盛姗姗从美国写信来,约我为她的父亲草婴先生写一篇纪念文章。30多年前,我刚从大学毕业,分在《萌芽》当编辑,盛姗姗是《萌芽》的美术编辑,我和她有过一段同事的经历。当时就知道盛姗姗是翻译家草婴的女儿,也知道她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英文,准备去美国留学。盛姗姗从未和我说起过她的父亲,但草婴这两个字,在我心里是个响亮的名字。因为,从小学时代开始,我就读过他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