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课题,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西方国家价值观念的渗透、网络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消极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网络阵地建设滞后的掣肘等突出问题,建立融合渗透、综合制导、队伍建设、网络工作等长效机制,进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创新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路径是党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这需要创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平台,培育成熟的网络平台主体,变革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宣传模式为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相结合的方法,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精髓、价值规范和实践诉求以具体的行为准则或道德、法律规范之形式融入到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成为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条文。创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辐射载体,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信息,营造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高校廉洁文化传播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廉洁文化传播要素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环境五个方面。高校廉洁文化传播机理主要体现在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等语境的动态运动中,应坚持将高校廉洁文化传播视为开放性系统,构建开放性、双向对称型的新型高校廉洁文化传播模式,力争使高校廉洁文化传播效用得到最大发挥。同时要注重将高校廉洁文化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廉洁从政、廉洁从教教育以及全社会廉洁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推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廉洁文化建设,大力营造崇廉尚廉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郭小安 《理论探索》2012,(6):113-116
在网络媒介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面临着巨大挑战。优化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应实现"两个舆论场"的良性互动,避免价值观割裂和碎片化;通过差异化传播,以应对核心价值观的权威性被娱乐化的挑战;提高传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消除负面信息传播带来的后果;推进网络参与的制度化,解决网络舆论引导与核心价值观传播割裂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1)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网络社会以及西方价值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给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儒家文化传播模式以及欧美国家传播其核心价值观的对策,从增强传播的权威性、合法性、生动性和有效性四个方面入手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践行。  相似文献   

6.
充分拓展网络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要尊重网络大众的主体性,同时坚持宣教者的主导性,使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网络培育与践行相结合,以实践强化网络传播效果,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机统一;设置宣教者与网络大众"视域交融"的网络议程,使二者达成价值共识,在价值观共识与认同中实现大众化目标;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营造网络传播的良好氛围,保证网络传播向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的良性路径依赖方向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宣教队伍,以适应网络传播新常态。  相似文献   

7.
宗教借助于网络赋予的传播张力向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强力渗透,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认同。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此颇显力不从心。所以,深刻剖析与借鉴宗教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信仰影响的发生机制,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对策已成为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9)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高校应对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有效措施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1)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深入探讨高校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和困境,研究高校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思政理论课程和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有效融合的策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声音和先进理念通过网络文化的传播抢占高校思政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12)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文章探讨了"95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作用,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95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如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发挥校园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搭建实践平台,实现实践育人;加强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微文化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其无"微"不至的外延使大学生成为微文化传播的主要参与者和受众群体。微文化的不断发展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主流微文化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的同时,其灰色地带与灰色地带的多元化负面思想阻碍着大学生的进步。微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正相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采取不同措施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任肖赟  库瑞 《学理论》2012,(5):193-194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文化具有全球性、高时效性、交互性、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点。搞好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健全网络文化监管制度、加强核心价值引导、建设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学生校园网络等。  相似文献   

13.
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策略或者源头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思想创新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策略,应采取的具体方案如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务之急;构建原创学术话语权;将思想创新转化为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其涵化效应影响着公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知与社会践行。面对当前新媒体中网络暴力文化、网络犬儒主义文化与网络低俗文化泛滥的现状,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理性分析问题背后的实质,并从关注现实问题夯实社会基础、树立宏观视野营造涵化环境、运用涵化方法提高涵化效果三个层面构建涵化机制,以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媒体文化建设的价值自觉与精神制高点。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传媒的繁荣发展衍生了新的高校教育传播生态,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传播解构了传统的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此同时,微媒体巨大的传播平台,先进的传播手段,开启了新的大学教育教学方式。发挥微媒体传播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应提升传播主体微媒介素养,打造高校教师教育"微阵地",建设多层次校园微平台,确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内容,运用微媒体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手段,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侧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关键。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接收特点,借鉴传播学理论,从提升传播艺术的角度入手,探讨了有声语言传播艺术、非语言传播艺术和多媒体超文本语言传播艺术等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效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9,(10)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从丰富的红色文化中汲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学术界从内生与外诱两方面剖析了影响红色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从整合与传播角度探讨了红色文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11)
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这不仅是其理论的本质要求,更是我国现实实践的需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时期的发展模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途径是:强化法律与道德体系,建立和谐的网络环境,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思潮;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现实实践中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军营法律文化是军营先进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军营法律文化建设与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相互依存:军营法律文化建设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军事价值一致;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军营法律文化建设;军营法律文化建设保障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培育。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技术进步和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文化生态的嬗变,信息的海量增长和信息污染的并存、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并在、技术进步与技术威胁并随等构成了新媒体时代文化生态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必将带来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的改变。因而,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和信息传播优势,改变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策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