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注重"三个结合":一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二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三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10)
生态文明作为文明发展的崭新范式,已被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重大的战略任务。大学生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主体,必须接受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素养。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某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应对,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3.
李铁英  董文杰 《学理论》2013,(12):216-217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推动社会发展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使命,理所应当拥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而且,对高校的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以及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至少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才有可能实现基本的教育效果和目的,即生态自然观的教育、生态价值观的教育、生态平等观的教育、生态科技观的教育、生态法制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1)
高校作为教育和引导青年人,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育大学生科学生态观的重要任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课程,充分发挥该课程体系的作用,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成败。通过梳理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一是提高生态文明的育人意识;二是构建高校科学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三是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式;四是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的研究与运用,是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通过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理论的分析发现,高校已基本形成了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大众传媒、管理载体、大学生环保社团为主的五条途径,而教育方法则贯穿于这五种途径的始终。目前对这五条教育途径的运用和开发的程度还比较低,对教育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分散、浮于表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且通过研究发现,实践性、隐性教育的加强将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绿色梦",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法律法规和生态科学和技术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制度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通识课与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加强社会实践,积极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1,(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内涵丰富,从逻辑维度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回归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借鉴和吸收,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实践与国内外环境现状的现实结合;从内涵维度看,两山论、生命共同体论、生态文明兴衰论是支撑起这一思想的四梁八柱;从实践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8.
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生态文明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筝 《理论导刊》2005,(11):76-77
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在长期的生态演进过程中创造了独立的生态文化。两种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历史,既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巨大的融合力和包容性,也揭示了游牧文化变迁所导致的草原产业选择错误。  相似文献   

9.
张代宝 《学理论》2013,(33):220-221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33)
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整个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前沿阵地。本文以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为依托,分析了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的必要性和当前开展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展望,以期为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文化载体,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协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好的协调作用,两者相统一于和谐协调理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视角,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找准创建定位,增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凝练校园精神,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感染力;突出育人导向,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持久力;深化中国梦教育活动,增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文明形式。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欠发达地区有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在理清生态文明建设思路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培育生态文化、改善人居环境、处理好城乡关系等对策,加快推进其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郭岩 《学理论》2010,(11):174-175
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首要任务,家庭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态文明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9)
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在大学生培养中,必须围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不断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制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0,(11)
系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传统文化和谐基因与其文化精髓,对当前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环境冲突的伦理治理机制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冲突既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也直接考量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此,环境冲突的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文章在梳理环境冲突及其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治理与伦理治理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环境冲突的伦理治理的内涵和意义,并从社会反思、伦理学习和责任承担三个方面,阐明环境冲突伦理治理的运行机制。最后分析了环境冲突的伦理治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其生态意识对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面对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实效性不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缺乏、生态保护知行不一等现实问题,提出从高校导向性显性教育层面、日常化隐性教育层面两个维度探究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及养成路径。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4)
地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科技支持,为区域发展培养生态型人才,为区域生态发展提供示范效应。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服务区域发展,可以通过实施"生态导向"的校地合作工程、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推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开展常态化的生态社会实践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1)
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同过程是一个由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实践的动态过程。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同,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认同;二是开展丰富的校园生态文明活动,培养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情感认同;三是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20.
基托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布局,“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对历史发展歧途“亡羊补牢”的急迫之举,也是能动地实现人类福祉的必要之举,更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奠基的、明确人对自然之权责的可行之举。它必须坚持“统一性”,超越和克服形而上学“自然-人类”的分离观念;必须坚持“历史性”,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脉络中摸索生态文明线索、创造生态文明教育契机;必须坚持“建设性”,在完善既有生态保障制度和法律的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为了贯彻这些价值理念,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构应当从知识、实践与育人三个基本面向入手,在知识中涵化、在实践中认同,最终回归“育人”本质,帮助大众成长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诉求的“生态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