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红军 《前沿》2012,(5):8-10
严复早年追求西方自由思想的选择与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融合,晚年则继续以进化论分析、提炼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并以此作为中国富强发展的"国性"基础,批判民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对进化、自由思想的极端与滥用,赞赏西方文化中出现的融合、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搞好本国的文化建设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软实力问题上的传统文化认同论"把传统中国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所抽象概括出来的种种思想因素想当然地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资源,看到了其中的应然维度,却忽略了其背后的实然指向。我们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软实力的转换,就要"面向"传统文化,区分其实然与应然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陈锦标 《今日浙江》2012,(13):43-43
树立正确价值观要根植传统并弘扬传统传统 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和谐"、"自然"、"自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志宏 《前沿》2010,(10):149-15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国家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文化教化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分析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突出其历史价值,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且对保持国家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袁梅 《求索》2010,(6):125-127
"天人"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的核心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智慧。儒家的"天人合德"、"天人同构",道家"天人同源"、"道法自然"以及佛家的"依正不二"思想是中国天人思想的精辟表达。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下的人天分离思想相对照,中国哲学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构合一。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这种思想将普遍被世界重新认识和发掘,扭转当代生态环境危机,必须在整体上放弃西方"二元对立"的生态范式,确立以东方传统为原则的伦理文化指向。倡导中国哲学传统,寻求现代性转换和整合,为当代生态伦理育成提供精神滋养,应成为当代人的文化自觉与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强烈的民族凝聚和国家统一思想。“大一统”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哲学基础和道义基础 ;“天下一体”是民族融合的思想基础和维护中国统一的一面旗帜 ;胡汉两制为民族区域自治与一国两制提供了历史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净  谢霄男 《人民论坛》2015,(8):179-181
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有着丰富思想内涵。其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统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四种方法:固本培元、扬弃继承、创造转化、深度挖掘。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研究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国立 《求索》2011,(5):133-135
生死天命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纪昀也提出了他的天命思想。本文试图从"自古无不死之人"和"生死由命"两个方面探讨纪昀的生死天命观。  相似文献   

9.
马华  李庆召 《求索》2011,(2):90-92
亨廷顿在《第三波》中提到一种文化制度可能成为民主的阻碍,或者说是多种文化不支持民主,他在《文明的冲突》中甚至认为"在实践上,儒教或受儒教影响的社会不适合民主。"耸人听闻的断言伊斯兰教、儒教与民主是难以搭配的。但随着第三波潮流的波及东亚一些儒教影响下的国家或是改造传统信仰实现了文化与民主的对接。非西方文化因素似乎已经不再是民主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障碍。深受儒教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政治文化中是否存有民主的思想?传统政治文化是否能够成功的实现转型促进民主发展?构建中国民主的可能性道路如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彭东昱 《中国人大》2010,(18):25-28
在现行刑法分则规定的480多个罪名中,有68个可以判处死刑。这一比例,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其实,"重刑"并不是中国刑法的历史传统。自上古有文字记载以来,"恤刑"、"明德慎罚"的刑法思想,一直是中国法律文化的主流思想。在限制与废除死刑的过程中,我们正在做出巨大的努力,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路。  相似文献   

11.
从秦楚文字的对比研究反观“书同文”政策之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旭 《求索》2010,(12):248-250
秦统一中国前,列国文字很不统一,每一个汉字几乎都存在多种写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方便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规定实行统一的文字,这就是历史上的"书同文"政策。"书同文"作为思想文化统一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实现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过程中,对于实现秦始皇大一统的理想具有重要作用。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列国间异形字的存在,"书同文"政策之实施具有时代必要性;更为欣慰的是,列国文字的共同性又为"书同文"政策之实施提供了社会基础。本文将拟秦楚文字的对比研究,反观"书同文"政策实施的这种时代必要性与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娄春风 《前沿》2009,(9):112-113
民族传统体育是东方传统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源远流长,多姿多彩,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精神。然而在"竞技体育"为先的思想下国人逐渐出现对民族体育的遗忘甚至背离。在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不能忽视了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要加强理论上的探研和思考并在实践中进行不改变其本质的大幅度调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新构建中国民族体育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让民族体育与"竞技体育"并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鹏程  储峰 《湖湘论坛》2012,(3):104-109
国家主义是兴起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潮,20世纪初传入中国,20年代前后因其抽象的"国家"、"民族"观念契合英雄救国的中国传统思想曾兴盛一时。大革命时期它实际上起着维护反动统治的作用,极大地阻碍了革命的发展。《中国青年》作为中共党团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对国家主义思潮和行动进行了有力批判。其中,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刘仁静对国家主义的批判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族凝聚力思想: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共同的精神家园;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大一统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群体意识;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国家统一的文化支撑;是联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5.
儒、墨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扎根有着诸多原因 ,但他与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墨思想有着某些可以结合的因素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中国的文化是古老的 ,但这古老的文化中却有诸多的闪光的因素 ,如大同思想、崇实思想、民本思想、大公无私思想、重德思想等。正是这些闪光的因素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思想土壤。  相似文献   

16.
方向、问题、战略是构成道路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目标导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进步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受初级阶段具体国情的制约,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着"文明的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当代中国实际的有机统一,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7.
金华 《求索》2010,(6):190-192
晚明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值得关注的时代,李贽是这个时代文学与文化转型的轴心人物,其《童心说》为晚明思想之自由及文学文化之转型建立了一种无人替代的参照体系。正是李贽那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和嬉笑怒骂的文风,才把中国几千年来奉为"至圣"的"偶像"文人所谓的"仁义道德"批驳得体无完肤,也因此为晚明浪漫主义思想开了先河。明代文学的后续学派在李贽"童心说""离经叛道"思想影响下,产生了诸多"变通"的文学观念。正是这种"变通"和务实的关注社会现实的思想,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研究的后来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甚至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准备。  相似文献   

18.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家。他著述甚广,思想涉及政治、法律、哲学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关于他的法律思想更是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法律思想上,陆游主张废除凌迟之刑,限制宦官养子以及严禁"妖幻邪人"和妖教。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仁政"和"忠君"观念构成了陆游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建立 《前沿》2010,(1):184-187
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整体主义思想,注重对民族、国家的责任、奉献意识,与西方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权利至上、推崇自我的个人主义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思中西传统文化在道德价值取向上的利弊得失,有助于我们汲取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实现中西传统文化的整合、超越与和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曹骏 《统一论坛》2001,(3):14-16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了谋求国家的统一与富强而奋斗一生。在长期的奋斗生涯中,形成了他的国家统一思想。这一思想是一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中国必然统一的社会历史原因、思想文化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