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报告想就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日中战争,论述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太平洋战争与日中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连续性,是日中战争的延伸。第二,在日本的战争指导者的意识中,即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依然存在着解决日中战争的重大课题。作为实例,举出1942年进攻重庆作战的设想。第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同中国的战争依然在日本进行的战争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作为实例,举出1944、1945年的打通大陆作战。第四,在中国战场上的体验,是日本人的战场体验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在今天,这也是日本人对战争认识上的重要问题。一、作为侵略中国延伸的太平洋战争许多日本人认为:日本战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41年12月以后,日本同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的战争,即太平洋战争。而且认为1931年以侵略中国东北为开端的日本同中国的战争,  相似文献   

2.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直接卷入了战争。为了利用中国战争来打击、牵制日本南下,美国与中国结盟,联蒋抗日,然而到1944年,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对美国已不在重要的情况下,美国从今后独霸中国,称霸世界的目的出发,走向了扶蒋统一中国的道路.这一转变的标志就是史迪威事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吞并中国东三省,美国对此采取不干涉政策,不愿因中国而得罪日本.“七七”事变后,中国上下全面抗战.美国政府中立观望的立场依然如此。但随着中国战场形势的恶化,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突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后…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成了国际反法西统一阵线的建立,从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展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与日本奉行的侵略战略分不开的,在整个战争中,日本在主要作战对象和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上,有一个长期争论、相互妥协的过程,这就是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手的"北进"战略与以美英为主要作战对手的"南进"战略的争论。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日本最终确立了"南进"战略,以袭击珍珠港为序曲,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演变与国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共两党关系由于受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关系的影响与制约,不断调整变化。其中,尤其是美国作为战时中国的主要盟国,其对华政策的演变对中国国共两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是美国的“中立”到援华制日政策的过渡时期。 抗战爆发后的最初阶段,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微妙多变。其时,美国的远东政策处在一个转变时期,它一面对日姑息、妥协,参与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鼓动日本进攻苏联;一面又不愿把整个中国拱手让给日本。随着日美矛盾上升,美国逐渐由“中立”向援华抗战转变,援华制日因素逐渐成为美国政策的主导方面。1938年12月,美国首次给中国2500万美元的信用贷款;以后又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姿态,如提供经济援助、宣布中国适用于《租借法》、可以提供武器、派遣军官来华进行军事合作等。这些情况说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为了保护其在华利益,有了支持中国抗战的要求和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5.
日军偷袭珍珠港暂获成功 阎锡山赴安平与日酋会面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建国前后,如何处理国际关系,尤其是中美、中苏关系,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一边倒”是新中国在处理同两个超级大国关系上所做出的第一个战略选择。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如果新中国采取中立态度,不偏苏不倚美,可行吗?这些问题引发了本人对“一边倒”政策的思索。本文拟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角度,对“一边倒”的历史成因作一简要分析。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同美国的合作中国共产党同美国政府自抗日战争时期便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直接威胁了美国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国际战略重心几经调整,依次经历了北约“东扩”、“反恐”战争、“亚太再平衡”三个阶段.当前,奥巴马政府之所以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因应中国和东亚在世界权力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希望不断扩大美国在亚太的影响力来制衡中国崛起.然而,“亚太再平衡”战略并未如前两次调整一样快速推进,当前已呈现出迟滞性特点,并且该特点将可能长期化.究其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地区战略与资源调配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各地区战略之间相互掣肘;而其实质原因,是美国的冷战思维在作祟,据此拟定的战略目标远高于其实力,也悖离了新时代世界和平需要大国加强合作的要求.美国对华政策应该摒弃冷战遗留下来的围堵思维,正视中国的崛起现实,并与中国等大国一道,以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塑造国际新秩序,方可共筑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8.
荐书     
正《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美国与中国在东亚主导角色上的竞争,根源可追溯到1945年的那段复杂历史。抗战胜利后,面对复杂的中国时局,驻华美国官员试图达成3个自相矛盾的目标:其一,阻止中国爆发内战;其二,保证美国政府不卷入这场战争;其三,阻止共产党及苏  相似文献   

9.
对华军事战略是美国整个亚太战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围绕美国国家利益这根基轴,美国对华军事战略走过了几个不同的时期。美国对华军事战略演变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战略扼杀”阶段(1950—1953年)1950年7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纠合所谓“联合国”军大举侵朝,企图在征服朝鲜以后,进一步侵略中国。侵朝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公然声称:“鸭绿江并不是把中朝两国截然分开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表明了美国企图借朝鲜战争的机会,将战火引向中国,以扼杀中共政权。但朝鲜战争并未沿着美国所设计的方向进行。在中朝两国军民的顽…  相似文献   

10.
1941年下半年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展开,中国抗日战争也进入到中后期。在这个新阶段,中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上,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美国、英国等西方大国开始大量对华援助,逐渐加深了他们在华的政治影响;国内,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政治团体不断成立,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这些团体大都亲近西方民主,不赞成苏联的社会制度。为更好地领导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民主的某些原则、制度和实践加以借鉴,使之成为适合中国国情、富于战斗力的政治武器,以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争取广大人民支持,从而丰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和历史上许多大国的“战争崛起”不同,中国的战略选择是“和平发展”,国际国内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但和平发展并非易事。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好书推荐     
正《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美]威廉·恩道尔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这是一部旅德美籍睿智学者解码美国扼杀中国发展幕后真相的威猛力作,更是一部警示国人的备忘录:绝对不能对对手的残酷和意愿抱些许幻想。本书以地缘政治的独特视角,以史为缕,以实为线,生动勾勒出世界地缘政治斗争场景,围绕货币战争、石油战争、粮食战争、药品与疫苗战争、经济战争、军事战争、环境战争、媒体战争等八大对华战略,揭示了美国统治集团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孤立中国,重创直至扼杀中国发展的"慢火煮蛙"式"屠龙"谋略,并点击美国霸权致命软肋,支招中国八大制胜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淑梅 《新视野》2005,(6):78-80
冷战后,美国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凭借绝对的军事优势,美国接二连三地动用军事力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国家利益。用武力征服世界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是美国进行军事战略变革的根本动因。欲征服世界,终须征服中国。随着实力的加强,美国的军事战略目标从“遮掩”到“凸现”——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竞争对象和遏制对象。从“北约东扩”到“亚洲小北约西扩”,美国新军事战略全方位围堵中国的态势已经显现;从“军售”到支持台独,美国包围中国的最后一环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尽快并彻底打败日本,一边督促苏联对日宣战,一边计划采取海上封锁、燃烧弹与普通炸弹并用进行战略轰炸直至最终使用原子弹等手段。这是世人皆知的,但鲜为人知的是,美国还曾一度企图以大规模的毒气战一举毁灭日本。 日本侵入中国后,曾多次残暴地以毒气杀伤中国军民。如1941年10月在宜昌、1944年6月23日在衡阳就使用过芥子气和路易斯气,杀伤中国军民无数。日本侵略军的暴行,极大地激怒了国际社会。美国总统罗斯福早在1942年6月5日就警告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已经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以来,国际上一些人在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苏德战场和美日太平洋战场,而把中国抗日战争三千一边或放在次要地位,对其在整个反法西战争中的作用未能给予公正的评价.但历史证明,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无以伦比、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就独自承担着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丞在太平洋战争始于1941年12月日本伪装美国夏威克海军苗地.在此之前,中国已经进行了4年多的抗日战争,而且是在外征很少的情况下.独立担负这一重任的.1937年夏…  相似文献   

16.
2022年3月,美国国防部向国会递交了《2022年国防战略报告》。美国新版国防战略以中国为主要对手,提出所谓“一体化威慑”概念,以此作为国防战略指导思想。“一体化威慑”战略强调整合常规领域与核领域的作战能力,依托外交、经济、司法等国家战略力量,并借助其合作伙伴和盟国实力,强化所有战争领域威慑能力,进而形成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真正的不对称优势”。在美国不断加大对华战略竞争背景下,美国“一体化威慑”战略将成为美国实施大国竞争、强化对华打压、维护全球霸权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姚淼 《党史文汇》2010,(10):57-58
1950年夏,朝鲜半岛爆发了内战。不久,美国侵略军从朝鲜北部的仁川登陆,与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南北夹击朝鲜人民军,战争出现逆转,朝鲜人民军处于危难之中。朝鲜领导人向中国求援,党中央和毛泽东毅然采取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行动。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在全国上下和党内开展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力配合了战争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朝鲜战争是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次同时投入陆、海、空军部队的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也是它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一场“全新的战争”。由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出兵朝鲜前后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隐蔽战略企图的步骤及措施,致使美国侵朝军队在1950年10至12月两个月内的军事行动,陷入盲目无章的冒进与溃退之中。本文仅就朝鲜战争中中国出兵问题上引起的种种反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战争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和美国在共同反法西斯的基础上,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比较良好的合作关系。但由于双方对战后中国前途的选择不同,在战争行将结束之际,冲突大于合作。  相似文献   

20.
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在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声中仍然无情地爆发了。这是美国新安全战略的一次危险实践。“9·11”事件后,美国政府推出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其重点之一是要以“先发制人”的手段,消除可能出现的恐怖威胁;其次是要在全球推行美式民主及其价值观。美国对伊动武,第一次将这一战略付诸实践,将对国际局势产生巨大影响,有的媒体称之为现在是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