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宪阳  蒋策 《当代审判》2003,(10):30-31
要知道何为“不真正连带债务”?首先让我们看一个简单的案例:甲委托乙保管房屋,在保管期间因丙不慎引起大火,将该房屋烧毁。在这个案例中存在两个法律关系:一是甲与乙之间的保管合同法律关系,二是甲与丙之间的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甲既可以按保管合同的约定请求乙赔偿损失,又可以根据侵权行为请求丙赔偿损失,乙、丙对同一损失各负全部赔偿  相似文献   

2.
本案中台胞的遗产应如何处理郭中秀,林圣国原告某甲与被继承人周某系叔侄关系,原告某乙、某丙的父亲与周某是堂兄弟关系。被告某丁之父与周某是第五代同辈旁系血亲。周某1949年去台湾,终身未婚。1992年10月23日,周回到祖国大陆。同年11月3日,在有关部...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中的不作为欺诈及其法律适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关系是一种重要的长期的法律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资纠纷也日益增多,劳动合同欺诈现象不断增多,因此分析劳动合同中存在的欺诈很有必要、本文将对订立劳动合同中的不作为欺诈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一、案例之构造 被告甲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1月,被告的法人代表丙以该公司名义与原告乙签订一项劳动合同,合同于2000年7月生效。订立合同时,丙未将公司严重的经营窘境告之于乙.原告乙虽然开始了他的工作,但未获得报酬。2000年10月,丙告诉乙,公司因经营困难而不能支付其劳动报酬。现原告乙要求被告甲赔…  相似文献   

4.
一人寿保险公司营销服务部与代理人签订合同,并要求代理人的两名亲属作保,保证其代理行为中不损害营销服务部利益,否则要承担保证责任。代理人在实施代理行为中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构成犯罪,在受到刑事处罚时,同时被判令赔偿营销服务部全部损失。代理人身陷囹固暂无赔付能力,营销服务部转而起诉保证人。 2004年9月6日,一起鲜见的保证合同纠纷在四川省雷波县人民法院审结。原告和被告的和解,给这起疑难案件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5.
骨灰盒丢失,殡仪馆应负何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5月3日,俞秀英等六人将装有其亲属陈训忠骨灰的骨灰盒一只,寄存于三明市殡仪馆,寄存期为5年,三明市殡仪馆收取寄存费360元,并发给骨灰寄存证一本。2001年4月8日,俞秀英等六原告前往三明市殡仪馆欲领取骨灰盒时,发现骨灰盒已丢失。三明市殡仪馆多方寻找,并于2001年4月17日在三明广播电视报上刊登遗失公告,经多方寻找,仍未找到。之后,双方因对损失赔偿额协商未果,俞秀英等六人遂诉至法院。 一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俞秀英等六人将其亲属的骨灰盒寄存在三明市殡仪馆,双方形成了保管合同法律关系,三明市殡仪馆来尽保管义务将寄存的骨灰盒丢失,应将所收取的保管费退还并赔偿六原告骨灰盒损失;三明市殡仪馆将六原告亲属的骨灰丢失,引起六原告所享有的对逝去父母伦理感情这一特殊的人格利益的损害,已构成对六原告人格利益的侵权,造成了六原  相似文献   

6.
笔者手头有这样一份判决书:某市政府征用了郊区某村的土地,该村村民某甲诉其儿子某乙,要求乙归还代甲领取的各项土地征用补偿费6000多元,法院以“被告某乙作为原告某甲的儿子替原告保管财产未偿不可”为理由作出两项内容的判决,第一项是“原告不得与被告分家单过”,第二项是“被告有权为原告保管6000多元的土地征用补偿费”。这份判决书看似解决了诉争,平息了家庭矛盾,但痛作分析便会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判决书没有详细论述当事人的主张及争议,没有论及当事人所提供证据的可采性,法官在认定事实时不受当事人主张及…  相似文献   

7.
李成洪 《特区法坛》2002,(73):18-20
人民法院报4月11日刊载一研讨案例:原告甲起诉被告乙偿还1.5万元欠款。原告提供的证据是被告出具的一张2万元的欠条.原告称被告已偿还了5000元,尚欠1.5万元。被告对借款这一事实没有异议,但辩称此笔借款已经偿还。被告提出的支持自已抗辩主张的事实是:被告将自己的一辆摩托车委托原告卖掉,原告并未将卖车款1.8万元交付给被告。  相似文献   

8.
案情介绍:原告赵某是某大学宣传部摄影工程师(现已离休)。其在职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离休后大部分照片均交付某大学档案馆保管。1999年某大学为了纪念校庆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册,该画册中使用了原告的摄影作品31幅,其中包括江泽民书记、李岚清副总理视察某大学的珍贵照片两幅,另有一幅照片经技术处理后用于画册的封画。该画册收用了154幅照片,均未署任何人的名字,只是在画册的底页上将张某、  相似文献   

9.
甲即将出国定居,将其所在单位丙公司配发给自己使用的一台电脑以5000元卖给乙。但由于甲尚有一些资料需要整理,便与乙订了一个借用协议,言明该台电脑已卖给乙,但暂借给甲使用,一星期后归还乙。在此期间,丙公司告知甲,公司配发的电脑,个人只享有使用权,所有权...  相似文献   

10.
此案中的债务人该是谁?成都中级法院1990年8月,乙因偷税漏税被依法逮捕,关在看守所里。同年12月8日,他的诉讼代理人写了一张“如补交5000元税款就可能减轻刑事处罚”的字条,让甲带给乙,乙又托甲将此字条转交给了丙(当时乙与丙系恋爱关系),但乙口头上...  相似文献   

11.
丁晶 《天津检察》2006,(2):35-36
2004年10月某日夜晚,甲在与朋友喝酒后,在本人无驾驶证的情况下驾车回家,途径市区某地,将一名行人撞倒后逃逸(被害人当场死亡)。甲逃离现场后即到其朋友丙家,将酒后开车撞人的事情告知了丙及在场的丙的表哥乙,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四年四月三日下午,张某与甲、乙、丙三人途中遇其同学阮某,阮要求张帮他去抢回被丁抢去的赌资,张答应并带领甲、乙、丙跟阮至丁家。见房门锁着,甲即用随身携带的匕首拨开窗门,张等数人相继跳窗入室。甲、乙、丙入室后,盗窃了录音  相似文献   

13.
甲某生有两个儿子乙和丙,甲某在1994年因车祸而死亡,留下9000元现金和10张100元的定期有奖储蓄券。乙和丙为争夺遗产发生纠纷诉之法院。法院将5000元现金判归乙所有,将4000元现金及10张100元的定期有奖储蓄券归丙所有。乙、丙当时对判决均未提出异议。1995年1月,银行摇奖,这10张有奖储蓄券中的一张中头奖,得奖金3000元,一张中三等奖,得奖金1000元。乙知道后,认为有奖储蓄券是父亲留下的遗产,因此中奖而得的4000无应作为遗产进行重新分配,应分给自己2000元。丙则认为有奖储蓄券是法院判归他所有的,属于其个人财产,因此中奖而得…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拾得钱款欲占有反遗失应如何确定民事责任□卢赛林放假的小学生乙(8岁)、丙(7岁)拾得甲的人民币1万元,丙即要求乙分给100元,乙对丙讲到春节前再分该款,两人便将钱埋藏于一间无人使用的破屋内,事后丙独自取了些款回家交其祖父。过了几天,乙、丙...  相似文献   

15.
甲(男)于1951年与乙结婚,1952年生子丙。1954年,因甲虐待乙,乙向法院诉请追究甲的刑事责任并请求离婚。法院以虐待罪判处甲有期徒刑一年,判决准予离婚,丙随乙生活,家庭财产归乙、丙,甲对丙负担抚养费。甲服刑期满后,只身去新疆某单位工作,从此与乙、丙断绝联系。1957年,甲回到家乡山东某地,经人介绍与丁结婚。半年后,甲与丁离婚,又独自返回新疆原单位,此后双方无联系。离婚时丁已怀孕,但甲当时并不知晓。离婚后丁生子戊,丁未告知甲。  相似文献   

16.
一、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曹锐,男,41岁,汉族,小学文化,个体经营者,住长春市宽城区东广场派出所3委付32组,因涉嫌盗窃犯罪,经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检察院批准被逮捕。1998年12月24日中午,个体司机张雨林途经长春,投宿于曹锐、贾丽君夫妇在家中开办的个体旅店。张雨林在投宿时将携带的现金120000元交给贾丽君保管,贾丽君将这笔钱放在其夫妇就寝吊铺上的被褥里。下午4时许,曹锐酒后回家休息时,发现被褥中有钱,便将钱秘密拿走。其中80000元让其姑曹凤兰存到银行,携带另外40000元到梨树县郭家店亲属家,…  相似文献   

17.
张爱东 《山东审判》2004,20(1):88-91
一、案情简介 原告为一摄影爱好者,具备比较高的摄影水平, 其摄影作品曾多次参加比赛,获得过不同级别的奖项 和奖励。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被告为日照 某茶叶公司,有自己的茶厂。被告为了宣传自己的产 品,委托原告为其拍摄茶场及加工茶叶过程的宣传照 片。原告接受委托,来到茶厂实地拍摄了8张照片, 包括茶场风景照、加工茶叶等,原告冲洗后给付被告 5张。当时被告未使用,双方对该摄影作品如何使 用、使用报酬等未作约定。之后原告发现被告将其中 一张茶园风光照片用于被告的宣传画册,该照片体现  相似文献   

18.
这起特殊侵权纠纷案应如何定性?□张海荣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螺纹钢购销合同,甲公司向乙公司签发一张5万元转账支票作为预付款,乙公司遂于出票次日持支票到丙银行请求办理转账付款手续。丙银行在接受支票后的当天,即将盖有“受理凭证专用章”(章内载有“收妥后...  相似文献   

19.
赵红玲 《中国公证》2006,(10):37-38
甲、乙、丙三兄弟的父母去世并遗留下房产一套,但甲、乙、丙三兄弟一直未对该遗产进行分割。2003年,丁与甲、乙、丙三兄弟商量,决定购买这套房子,甲、乙、丙三兄弟均同意把房子转让给丁。于是,四人一起到公证处办理公证,公证处出具了两份公证书:一份为继承权公证书,证明被继承人所遗留的房产由甲、乙、丙三兄弟共同继承;另一份为转让协议公证书,证明甲、乙、丙三兄弟将房产转让给丁。  相似文献   

20.
【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甲系乙的表哥,因乙欠甲4万元长期不还,甲遂准备恐吓乙,让其还钱。某日下午,甲购买了绳子、电击棍、变声器及胶布等工具,并用其从乙父家中拿来的钥匙打开乙的家门,潜藏于床下。乙的妻子丙回家后,已经蒙面的甲上前捂住丙的嘴,并用携带的电击棍恐吓,致使丙不敢反抗。甲使用变声器对丙说:"你丈夫欠我钱,我是来要钱的,我不会伤害你。"丙说:"别伤害我,我包里有钱。"之后甲用带来的绳子将丙捆绑于床上,并用胶布将丙的眼睛和嘴部粘住。甲翻找丙随身携带的包,发现包内有300元现金及两张银行卡,后根据丙的提示在室内又找到一张银行卡。丙告诉甲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