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近年来,清水县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但是,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很好适应发展需要,人才引进、竞争、激励、流动等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步伐。为此,我县提出,要建立“精管细理”、“外引内聘”、“激励关怀”、“有为有位”的育才、引才、留才、用才机制,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启动后,省市确定新区为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单位,结合产业规划,研究制定《兰州新区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333”人才引育计划,即:5年内引进国家“千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30名以上;引进和培育掌握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300名以上;引进和培育高技能人才3000名以上。目前,兰州新区智库建设已全面启动。今年7月27日,首批64名专家走马上任,为新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兰州新区创新选人用人模式,采取任职、借调、挂职、聘用等相结合的办法,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上为新区引进急需人才,有力助推了新区各项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详细部署,强调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搭建“政策工具—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政策发展阶段”三维框架,对306份我国国际人才引进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存在政策工具比例不够均衡、政策环节需要有效衔接、一体化协同的国际人才引进机制尚未充分形成、政策生态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据此提出了我国国际人才引进政策要突出优势、精准施策;联动引才、试点先行;主动服务、多元激励;搭建平台、融合发展等对策建议,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视域下的国际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吴学高  窦洪源 《求知》2023,(8):38-4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天津市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打出青年人才“引育用留”工作组合拳。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等方法,深入了解天津青年人才“引育用留”工作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和成效,分析当前天津青年人才的发展困境和需求,积极探究改进对策和建议,以期完善天津青年人才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何明 《瞭望》2000,(35)
今年以来,各地掀起了一场人 才引进争夺战,争相出台了 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前几年相比,这些政策呈现出一些新趋势。高薪吸引“高人” 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仍是这次人才争夺战的重点,从各地提供的引进条件可知,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及国家级学科带头人为各地争夺的首选对象。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如上海、黑龙江等地,从实用性出发,把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杰出的青年人才也列入引进的对象。另有一些地区,如武汉,把具有硕士文化程度以上的所有人才均作为引进对象,少数地区甚至把这一优惠政策延伸到学士。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6.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必须坚持的八个发展取向中,“人才支撑”发展取向抓住了富民兴陇的基础性环节,对推动全省转型跨越、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指出:“人才是富民兴陇的第一资源”,要“做到用足用好本土人才和引进吸收急需人才相得益彰、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统筹抓好、培养开发人才和选拔使用人才同步推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代会对全省人才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指明了今后人才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王云龙 《理论探索》2012,(4):99-102
引进海外人才是加快山西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建国以来山西的海外人才引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各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回顾山西海外人才引进的实践,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教训,即:"欲引先培,培引结合";按需引进,突出重点;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舍得投入,条件优厚等。改进山西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应营造氛围、科学规划,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改善服务、优化环境,健全体制、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8.
黄渭茂 《党政论坛》2012,(19):43-44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上海的产业能级和国际化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金,标志着上海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城市行列,经济社会由生存型进入发展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已刻不容缓。为保持上海的持续发展,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构想能否成功,人才是关键和根本。只有加快国际人才高地建设,大力引进国际人才,同时促进本土人才国际化,从而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才能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保障。本文重点围绕引进、培育国际人才,尤其是那些掌握核心技术、处于科学技术前沿的国际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轮人才争夺战越演越烈,各地纷纷制定优惠政策,降低人才引进的“门槛”,拆除城市“围墙”,打破户籍、性别、身份、学历等障碍和壁垒,千方百计地引才纳贤。人才引进后,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留住人才。人们的习惯思维和做法中,总把留住人才和人才的流动分割和对立起来,因此有一个正确认识人才“流”与“留”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日前原则通过的《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透露,深圳将实施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客座专家“智库计划”等九大重点人才工程。到2015年,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吸引带动10000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 ,“十五”时期 ,深圳要达到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笔者认为 ,要实现这一目标 ,今后五年当通过人才引进、培养、配置、使用、服务等五大机制的创新 ,全面实施人才战略 ,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一、推进人才引进机制创新 ,建设人才集聚中心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吸纳人才是深圳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新世纪里 ,要进一步改善吸引人才的政策、机制和环境 ,使深圳成为全国优秀人才的荟萃之地、集聚中心。1 修订吸引人才政策 ,加强人才引进的宏观调控。修改、完善吸引人才…  相似文献   

12.
吉安县近年来围绕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做文章,把“以人为本、以用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引进、留住、培养、使用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才优先发展推动经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仇昉 《党政论坛》2013,(7):48-49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关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地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逐年增大,这一过程中有不少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随着人才规划的逐步实施,各地兴起了“人才热”。然而,由于观念转变不彻底,人才工作仍存诸多误区。有的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热衷于引进人才,却对现有人才视而不见;有的盲目引进人才,甚至把人才当招牌、做摆设,实际上没有产生多大人才效应;有的“重引进、轻使用”,平台环境跟不上,导致“大材小用”,甚至闲置不用。  相似文献   

15.
《党政论坛》2013,(2):F0002-F0002,F0003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南桥要全面争当”四个先锋”.全力打造辐射南上海和长三角的综合性、服务型城市,人才队伍是关键。近年来,南桥镇党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导,以提高现有人才创新能力和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初步建成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6.
“组合”意识是搞好组织工作的必要条件。加强人才工作也应有“组合”意识。引进上注重“配套组合”。在招才引智时,注重领军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配套”招引,实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同步”招引,急需型人才与实体项目的“对接”招引。  相似文献   

17.
衡量鉴别一切事物,都离不开一定的标准和尺度。人才也有一定的标准。按照传统观念,人才标准存在不少误区:如学历=“人才”,职称=“人才”,地位=“人才”,名气=“人才”,甚至“背景”=人才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误区,才导致了压着人才找“人才”、占着“人才”缺人才、排斥人才揽“人才”等诸多不利于人才生存发展现状的蔓延滋生。2003年12月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与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内外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其“马太效应”更加凸现。处于劣势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当把人才战略的重点放在“盘活现有人才”上;而“引进”要以“少而精”为原则;同时运作好三项柔性引进模式;并紧贴当地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培育自己的“留鸟”。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11)
文章结合黑龙江省情及人才概况实际,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交流,从精准对标,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精准发力,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精准实施,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精准管理,加强党管人才制度建设四大方面对创新龙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与深入思考,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人才引进为重点,构建引才用才机制;以服务发展为大局,健全人才流动机制等措施手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灵台县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环境,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从2004年开始,先后8年从兰州大学、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为教育、卫生、林业等系统引进专业人才104名,改善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2010年以来,全县累计登记接收本科毕业生980名,考录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187名、乡镇兽医站工作人员14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