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台声》2011,(1):100-103
台声最新推出《台湾旅游》栏目。临近兔年春节之际,带您去台湾过春节。体验与众不同的台湾宝岛八日游,您可以体验到宝岛台湾的风情,了解他们是如何度过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还可以欣赏宝岛文化,品尝特色小吃,游阿里山、日月潭,看花博展。请跟我们走吧!  相似文献   

2.
感受台湾     
杨斌庆 《政策》2011,(10):75-76
到宝岛台湾去看看,是我多年的心愿,谁知八月二十日只用两个多小时,就从武汉飞到了台湾!我们到台湾的第一感觉不是陌生,而是浓浓的乡情。台湾《湖北文献》社社长、七十九岁的湖北老乡汪大华先生亲自到机场迎接。  相似文献   

3.
一、光复后的文化重建使命1945年10月25日,台湾在历经50多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现代台湾文学的发展,也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台湾文坛在短期内即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这与台湾作家因光复而焕发的创作热情分不开,同时也应归功于大陆文学和台湾文学的汇流.早在日据下的20年代,台湾新文学就已发轫并建立了自己的光荣传统.然而1937年以后的战争时期,台湾新文学遭受重大挫折,一些顽强的作家也只能默默地暗中耕耘.宝岛的光复,使这些作家内心充满“狂热的喜悦和期待”;挣脱异族铁蹄重获自由的解放感,久被压抑现得以迸发的祖国爱,使他们摩拳擦掌,积极准备投入建设家园的热潮中,而文化重建工作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日据时期的著名作家杨逵、龙瑛宗、吴浊流、杨云萍、王白渊以及叶石涛等,在这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如杨逵出版其文集《鹅妈妈出嫁》、《送报夫》等,先后担任《和平日报》新文学栏、《力行报》副刊的编辑工作并自创刊物,编印包括鲁迅《阿Q正传》、郁达夫《微雪的早晨》、茅盾《大鼻子的故事》等在内的中、日文对照的《中国文艺丛书》.此外,他还积极投入有关台湾文学建设和发展方向等问题的讨论.吴浊流除了先后任职于《中华日报》日文版和《民报》外,还抓紧时间出版日据末期  相似文献   

4.
3月下旬,台湾《联合报》曾以《刘登翰大角度研究台湾文学》为题,简要报道了《文学薪火的传承与变异》一书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消息。确实,从事台湾文学研究已有十多年的刘先生,就是以对台湾文学现象的历史的、宏观的整体把握著称的。该书第一辑的前五篇文章,可说相当完整地论述了有关台湾文学的一些最基本而又最深层、相当特殊复杂而又涵盖全局的理论问题,而末篇《现实制约和审美超越的统一》则涉及台湾文学史的撰写,实际上也是一般台湾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刘先生除了提出社会政经文化背景的考察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探讨相结合、一个时期文学思潮的评述和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论析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5,(2)
<正>一当代台湾文学的发展历史,以上世纪50年代为分水岭。1950年之前,台湾文学经过日据时代五十年殖民教育,最后阶段推展"皇民化",严禁"汉学"、"汉字"。1945年台湾光复,此后从1945年至1949年,台湾社会中文和日文并行,史家称为"光后初期"。此期有两家报纸副刊,竭力推广中国文学:先是台中的《和平日报》,于1946年前后,以《新文学》《新青年》《新妇女》《新世纪》《新时代》等五个副刊群,大量引进"五四"新  相似文献   

6.
艺术资讯     
话剧《宝岛一村》2月登陆这是一出深度刻画台湾特有族群融合史的动人故事,被《亚洲周刊》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的台湾导演赖声川的巅峰之作。眷村,一种台湾特有的居住区域、生活形态与族群文化。从1949年到20世纪60  相似文献   

7.
1998年5月15日至6月底,我应台湾政治大学的邀请,由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赞助,赴宝岛作学术访问,为我的研究课题《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搜集台湾女作家资料。  相似文献   

8.
姚同发 《黄埔》2008,(4):52-55
台湾著名作家叶石涛在他的《台湾文学史纲·序》开宗明义地说:“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台湾由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和社会形态上,承续的主要是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明末,沈光文来到台湾开始播种旧文学,历经两百多年的培育,到了清末,台湾的旧文学才真正开花结果,作品的水准到达跟大陆旧文学并驾齐驱的程度。”他还说:“台湾的新文学运动,也曾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刺激。”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的发生发展看,台湾最具有血缘和历史文化关系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从地缘政治来说,台湾永远都无法剥离的仍是中国。我们强调台湾文学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并不是要否认台湾文学的特殊性。但再怎么特殊和不同,台湾文学在整体上仍未脱离中国文化这一母体。  相似文献   

10.
王丰 《台声》2006,(2):87-87
从1895年到1945年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祖国宝岛台湾被日本侵略者强占,面对日寇的血腥统治,台湾人民前赴后继、奋起抗争,直到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回归祖国。2005年正值台湾光复60周年,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陈杰女士编著由台海出版社出版了名为《不屈的民族魂——台湾原住民抗日斗争图史》的一本画册,其中主要以图片结合文字的方式向人们再现了?段台湾原住民英勇抗日的历史。1895年4月,根据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和澎湖列岛。从日军登上宝岛的?一天起,台湾民众的抗争就未曾中断,先后爆发了数十起较大规模的抗…  相似文献   

11.
日据台湾最重要的左翼文学刊物《台湾新文学》诞生于日本殖民统治政策逐步收紧的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此时的政治话语论述要求文学活动同质化并参与政治翼赞,逼迫文学活动适应政权对文化的需要而作出转型。《台湾新文学》在殖民强权所制造的"文化繁荣"中无意助力,只能勉力维持,在有限的文化资源里坚持将左翼理念暗中传递,与读者达到声应一致的目的。通过将台湾20世纪30年代以左翼文学刊物发行为主的文化生产惨淡经营的现状与彼时中国大陆左翼文学生产盛况进行对比,可以体悟到《台湾新文学》作为殖民话语论述强势压迫下的左翼抵殖民能量的难能可贵,并对刊物所达到的左翼文学成就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海峡文艺出版社、《台港文学选刊》编辑部、《港台信息报》社联合发起的福建省台湾、香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于11月5日在福州成立。大会收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化文学学  相似文献   

13.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在中华文化的逻辑发展上 ,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文学不同的运动轨迹与存在形态 ,形成台湾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格 ,并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范式。而台湾的海外知识移民形成了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群 ,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收获和代表 ,深远地影响了欧美华文文学的发展。东南亚华裔青年学生到台湾留学 ,以及台湾作家到东南亚华人社会讲学、参与文学营等活动 ,扩大了台湾文学对东南亚的影响 ,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台湾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1924年,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台湾青年张我军在《台湾民报》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呼吁活在老早就应该改造的社会的台湾青年,与其坐而待毙,不如死于改造运动的战场倒还干净,从而对从不见过真正有文学价值,且又不思改革,只在粪堆里滚来滚去的台湾诗文等旧文学展开抨击。接着他又发表《糟糕的台湾文学界》,批判当时遍布全台各地的旧诗社及旧诗人,不但没有产出差强人意的作品,反而制造出一种臭不可闻的恶空气,使得台湾的文学有如站在泥窟里的  相似文献   

15.
1986年12月,台湾文学界杂志社出版了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下文简称《史纲》)。这是光复后40年来台湾第一次出版台湾文学发展的史书,即刻引起文坛注目,批评迭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也试图呈一孔之见,借以抛砖引玉。中国结与台湾结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成为台湾文坛的敏感点。实际上,这两种意识之争几乎伴随着整个台湾新文学的进程,如台湾新文学发轫期关于台湾话文之争;70年代关于乡土文学的论战,80年代关  相似文献   

16.
王尧 《两岸关系》2010,(3):55-58
2010年春节前夕,来自台湾的眷村舞台剧《宝岛一村》先后在广州、深圳、东莞、杭州、上海和北京巡演,票房全线飘红,媒体一路追捧,“宝岛第一村”——眷村的悲喜剧由彼岸火到了此岸。  相似文献   

17.
《两岸关系》2009,(2):F0003-F0003
2008年第二期、第三期为配合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宝岛台湾,两岸关系杂志社于2008年7月隆重推出增刊《畅游台湾》。继第一期之后,第二期于2008年10月出版,第三期于2008年12月出版,欢迎订购。《畅游台湾》以简练通俗的文字和大量精美的图片,详尽提供台湾旅游资讯,全方位介绍台湾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带领读者环游宝岛、探访名胜、体察民俗、品尝美食。  相似文献   

18.
在已有的各种台湾文学史叙述中 ,浪漫主义的缺席引起一些敏感的学者的思考 ,或分析其原因或搜索其踪迹。本文认为从《文学杂志》到《现代文学》 ,台湾学院派文学对浪漫主义的看法有明显的改变 :从驱逐浪漫到浪漫的回归。在 6 0年代台湾文学场域里 ,《现代文学》杂志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具有青年次文化运动的特征 ,必然表现出一种青年知识群体特有的浪漫心性 ,一种冲破时代压抑的生命激情。因此 ,台湾现代主义思潮隐含着浪漫主义的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19.
邓靖 《台声》2013,(6):72-72
4月30日至5月2日,旅居加拿大的原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河南省南阳籍著名诗人、市作协名誉主席痖弦先生回到家乡南阳,应邀拍摄《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文学大师系列纪录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由台湾目宿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制作,是=争门为台湾文学大师拍摄的系列纪录电影。第一系列于2009年至2011年期问进行拍摄,选取了林海音、周梦蝶、  相似文献   

20.
1995年4月17日,有关各界人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举行了《马关条约》签订100周年暨台湾回归祖国50周年座谈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主持了座谈会。他说,100年前,《马关条约》被迫签订,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夺走宝岛台湾,中国人民要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迅速发展壮大我国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