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轼“以议论为诗”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尧舜时代,《诗经》是其重要的里程碑。入唐后杜甫拉开“以议论为诗”的序幕,韩愈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之功,至宋代苏轼则最终确立了这种艺术形式。苏轼“以议论为诗”,大致有纯议论式与议论意象融合式,具体分为咏物时含“理”、借形象发议论、议论“带情韵以行”三种情况。苏轼的创作实践不但遵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也符合艺术创作的本质,开拓了宋诗新体制,尽管成就中有缺陷,但掩不住它的整体光辉。苏轼站在盛唐诗的顶端,发展了宋诗新体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杜甫湖湘诗不到百首,但却是杜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杜甫晚年生命历程的忠实记录。杜甫湖湘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忧民和经世致用的思想,虽然不是湖湘文化的直接源头,但却与湖湘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湖湘文化的“爱国忧民”和“经世致用”的两大特点,在杜甫湖湘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体现,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3.
《江南逢李龟年》是著名的唐诗经典,并被认为代表了杜甫七绝创作的最高水平,然而,从古至今却一直有学者质疑杜甫的“著作权”。已有学者从史料和史实的角度论证了杜甫创作的可能性,而文章则从历来学者们所忽视的诗歌意象以及审美反应方式角度进行证实。此诗核心意象“落花”代表着最美的春景,符合当时及杜甫的审美习惯,而此诗对旧友相见场景的如实呈现,既符合杜甫荆湘诗的创作惯例,也有其独特性。这是一首表达“喜相逢”的诗,不必从政治性角度作“过度阐释”。  相似文献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们常用这句诗进行比喻。如在五十年代,将资本主义比作沉舟、病树,将社会主义比作千帆、万木。那时候我们认为资本主义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而社会主义则旭日东升,光芒万丈。苏联、东欧骤变之后,人们不再象以前那样引用这句诗了,甚至有的人将这句诗作了反用。这种使人惊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些带“序”字的文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值得加以研究。本文即是一种初步的尝试。序,作为文体名称,可分为两类:一是序文之“序”,如《诗序》、刘向《战国策序》:二是赠序之“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后者是由前者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先谈前者,即序文之“序”.  相似文献   

6.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提出咏史诗两条标准 ,一是思想内容要“出己意” ,一是艺术表现要“用意隐然” ,我们把二者称为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本文拟对杜牧咏史诗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进行初浅探讨。一、“诗心”“诗品即人品”。《毛诗序》 :“诗者 ,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虞书》云 :“诗言志 ,歌咏言”。可见 ,最好的、最能感动人的诗篇是诗人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自身的体验中所写出来的。杜牧生于晚唐多事之秋 ,主张削平藩镇 ,加强统一 ,收复失地 ,巩固边防 ,使人们安居乐业 ,“生人但眠食 ,寿或富农…  相似文献   

7.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在他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有许多是反映战乱中人们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的,《北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首。这首长诗描写了杜甫被唐肃宗李亨从凤翔放还翩州,徒步归家的经历和感想,到家后的见闻以及对时局的看法。《北征》诗中写到与家人相见的一段时有这样几句:"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看似明白如话的诗句,后代评论家们却有着不同的解释,矛盾的焦点就在于对"颜色白胜雪"的理解上。明代文学家工嗣爽在他的注本《杜脑》中是这样批注此句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先简要分析了杜牧李商隐之前托物寓怀诗的发展状况及成就,指出杜牧、李商隐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接着从三方面分析二人诗歌的审美特色和成就,首先从同中有异中阐明李杜诗中的悲剧审美特色,其次分析了二人时在处理情与理,物与我,形神关系上所表现的差异,是造成二人托物寓怀诗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指出李商隐在这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最后分析了二人创作思想及人生态度对其咏物诗创作风格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认为杜牧托物寓怀诗审美特征是感伤中的旷放,李商隐托物寓怀诗是执着的悲情.  相似文献   

9.
张晶晶 《工会论坛》2009,15(2):152-153
散文是“美文”,更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语言美是多种多样、富有个性的。有柔婉清新的美,如冰心的散文;有亮丽俊俏的美,如朱自清的散文;有文白杂糅的美,如俞平伯的散文;有铺张华丽的美,如徐志摩的散文。不同的语言表现,弹拨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语言特征,彰显着作者不同的个性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杜甫适秦州期间创作的 10 0多首诗歌 ,既是其整个诗作中的一座非人工的丰碑 ,也是诗人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文试图用意象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对杜甫秦州诗意象的美学特征及其成因做一番探讨 ,以提高人们对杜甫秦州诗美学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诗体赋主要产生于西汉初期,作为汉赋中的一种体式,它兼有诗与赋两种特征.与同为汉赋的散体赋和骚体赋相比,诗体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语言上多四言整句;内容上多为咏物题材;表现手法上多以象托意.诗体赋的产生和发展脱离不了与先秦诗歌的关系,但真正作为诗体赋的滥觞,应当是屈原的<橘颂>和荀卿的<赋篇>五德,它们已经基本具备了诗体赋的三个特征.先秦帛书<相马经>文体类似于赋,对于研究汉代诗体赋的形成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三苏与杜诗     
杜诗对三苏的影响各具特点。苏洵的诗古质朴拙,木讷少文,受杜诗的诗歌影响很小。苏轼推崇杜诗,并继承了杜甫的写实传统,他的一些诗歌在风格上接近杜诗,其出蜀纪行诗和《荆州十首》等诗歌都直接模仿杜诗。苏轼学习杜诗,而又自成一格。苏辙对杜诗有较高评价,杜诗对其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化用杜诗方面。  相似文献   

13.
宋初太宗、真宗两朝文坛对中唐韩门诗文的推崇,在仁宗朝士大夫中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之此时朝廷党争的激发,从而使得庆历诗坛普遍呈现出发扬蹈厉、削峻划刻,同时又不失理智、冷静稳重的议论风气,宋诗由此形成了独有的政治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鲁迅、朱自清关于钱起一联诗的分析体现不同的学术个性.朱光潜是以自己掌握的西方美学心理学知识阐发该诗所包含的审美意义,其学术思路带有晚清桐城派倡导的宋学精神.鲁迅对他的批评及朱自清的分析,体现了乾嘉汉学考据派的学风.晚清桐城派之宋学已溶入西学成分,故近代汉宋之争已具有东西方学术碰撞的因素.他们三人间的争论实质上是晚清汉宋之争的沿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文体现着中华历代圣贤和文人志士的思想、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诗文以其无可取代的精神力量,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发挥着独有的教化功能,实现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职语文教学要通过对古诗文中蕴含的思政要素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实现古诗文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与明前期闽派、浙派诗人以全面崇盛唐尊李、杜为主流的诗学观不同,吴中诗人对诗歌的审美取向有着自己鲜明特色,那就是偏重对浑朴自然艺境的崇尚和对韦应物、柳宗元诗歌风格的推尊.他们反对刻意为诗,尊重自由抒发,追求浑朴自然,致赏清雅闲淡的孤情高趣,寄寓不累世务的自由情怀,体味孑立特起的卓绝人格,展现自由创造的潇洒风度,既体现了吴中地区怡情悦性崇尚审美的诗性人文传统和崇尚隐逸向往自由的生活习性,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治空间挤压下士人的无奈.  相似文献   

17.
人们都认为韩愈因《论佛骨表》而贬潮州,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平淮西碑》被废,李逢吉、令狐楚、皇甫镈一方与裴度、韩愈一方的斗争,才是韩愈贬潮的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18.
Meeting Li Guinian in Jiangnan is a famous poem in Tang Dynasty, and is considered to represent the highest level of Du Fu's Qi Jue poem creation. However,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some scholars have been questioning Du Fu's “copyright”。Some scholars have demonstrated the possibility of Du Fu's cre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historical facts. This paper prove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 image and aesthetic reaction mode which has been ignored by scholars. The core image of the poem “falling flowers” represents the most beautiful spring scene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esthetic habits of that time and Du Fu. This poem presents the scene of old friends meeting. It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creation of Du Fu's Jingxiang poetry, but also contains its uniqueness. This is a poem expressing “happy meeting”. There is no need to “over interpret” the significance from a political point of view.  相似文献   

19.
韩愈为中古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人物,钱氏秉其“以变为常”之文学史观,于文本细读之中,推知昌黎之双向接受,并进而体察昌黎为诗文转折关捩原因之所在,同时秉同情了解之态度,于昌黎言行之不合处作平情之论。钱氏论韩出以札记形式,故而形式略觉零散,但细味之,则系统而有条理与钱氏解诗之范式有本末并照之趣,可由此而知钱氏谈诗之“一以贯之”者,并可于钱氏之性情作玄想之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