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研制出一种安全有效的禽霍乱菌苗,为生产服务。我厂在制造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按本厂方法制造的鸡霍乱菌苗在效力安全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经三年的现地预防注射,注苗鸡无临床反应,不影响产蛋,菌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利用鸡血清中主要有IgG、IgM(IgA主要在粘膜),和2-基巯乙醇可破坏IgM的理论,以间接血凝法检测禽霍乱731、GNCoⅡ弱毒苗免疫鸡和C_(48-1)强毒接种后发病治愈鸡(即模拟禽霍乱强毒感染鸡)的IgG、IgM消长规律。结果抗体中主要有IgM;当强毒攻击后,三个组均无回忆反应的迹象,其抗体中仍是IgM占优势。对731、GNCo Ⅱ和C(48-1)的荚膜粗提物中多糖与蛋白成分的分析表明,多糖是蛋白的15.35倍以上。荚膜在菌体外层,与机体紧密接触,又为TI抗原,易刺激机体产生IgM,因此产生IgM占优势是巴氏杆菌本身结构块定的。然而如将荚膜抗原与某蛋白载体结合后转变成TD抗原,即可诱导机体产生IgG和回忆反应,这样免疫期可望能延长。目前研制的多种禽霍乱弱毒苗免疫期较短,本试验人工模拟强毒感染康复鸡的免疫期亦较短,从试验结果看出,由于禽霍乱菌免疫主要产生IgM,很少产生IgG,而IgM比IgG消失快的特点及无回忆反应的特点,初步认为是禽霍乱菌免疫期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禽霍乱的记述最早见于1782年法国的Chabert所作的报道,其后Mailet(1836)对该病进行了研究,并首先采用禽霍乱(FowI Cholera)这一名称,Rivolta(1877)以及Peroncia和Semmer(1878)通过显微镜在鸡血中发现了两极着色的小杆菌,从而确定了该病的病原。最早用禽巴氏杆菌研制成菌苗的首推Pasteur(1881),在人工培养基上静置培养数月的方法致弱禽巴氏杆菌,获得了两种毒力不同的弱毒苗,用此培养物接种鸡获得了一定的免疫力,但在实际使用中效果不稳定,未能推广。以后,各国兽医科学工作者对该病的菌苗研制、免疫机制的探讨上做了大量工作,有关报道文献众多,自从Pasteur首创弱毒菌苗至今  相似文献   

4.
兔巴氏杆菌病(即兔出血性败血病,简称兔出败)目前流行严重,对养兔业危害较大。为防制其流行,国内外有关学者就本病免疫问题开展了研究。但国外报道的甲醛灭能苗和油佐剂菌苗,效力都欠佳,美国CU弱毒株对兔不安全;国内试制的甲醛灭能苗虽有一定效力但也不理想。为此,我们开展了兔巴氏杆菌弱毒冻干菌苗的研究,利用禽霍乱弱毒Pc株,试制成冻干菌苗,对兔进行了安全、效力等项试验,初获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1985~1987年,先后从5个爆发禽霍乱的鸡场采取病鸡的肝、脾脏,分离野毒株,并筛选出具有免疫原性的菌株作为制苗菌种,制备菌苗,用于预防区域性发生的禽霍乱,效果良好。 (一)方法和结果 1.分离菌株:从刚死亡鸡采取肝、脾组织,用血液平板划线分离培养,并同时用马丁肉汤进行增菌。培养24小时后,挑选可疑为巴氏杆菌的菌落作纯培养。用马丁肉汤培养物对小白鼠作致病性试验;皮下注射0.2ml,多数于26~48小时死亡。从中挑选出致病力强的4株菌Sx-1、Sx-2、Sx-3和Sx-4号,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双柏、姚安、元谋4县(市)的387份鸡血清进行新城疫(ND)、禽霍乱(FC)、鸡白痢(SP)、鸡马立克氏病(MD)、鸡痘(FP)、鸡腺病毒病(CELD)、鸡白血病(ALD)、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鸡传染性鼻炎(IC)、禽脑脊髓炎(AE)共11种病的血清学调查,查出除ALD外的10种病,其阳性率分别为37.21%、9.83%、10.34%、29.97%、35.66%、17.77%、9.30%、7.75%、3.88%和6.46%,其中CELD、IB、ILT、IC和AE5种病为当地首次检出;另对全州鸡病情况进行了历史、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地鸡的主要传染病是ND、FC、SP、MD和FP.  相似文献   

7.
用PAT、IHA、HA、HI和AGP等方法对张掖地区5县(市)和地区种鸡场的鸡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阳性率为:新城疫69.03%(457/662),衣原体病27.68%(178/643),白痢33.60 %(208/619)。禽结核46.97%(302/643),支原体病53.85%(357/663),马立克氏病6.26%(46/732),传染性喉气管炎2.73%(20/732),禽霍乱5.60%(41/732),传染性法氏囊病0%(0/745)。其中衣原体病、传染性喉气管炎、禽结核为新传入该地区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经农牧渔业部畜牧局批准,我厂自1982年起试生产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批准文号82农兰生字26914号),结合试产,我们对用反应缸生产该苗的工艺流程做了一些改进。(一)生产概况 1982~1987年,共生产7批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1189.5万ml,其中1982年生产的187万ml因使用不安全而报废。1.1982年采用工艺:按《牛副伤寒氢氧化  相似文献   

9.
牛副伤寒在我州及全省流行很广,危害严重,不仅造成犊牛的大批死亡,而且成年牛也发病、死亡。其病原以病牛沙门氏菌为主,也有都柏林、肠炎、圣保罗等沙门氏菌。目前试用的氢氧化铝灭活菌苗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它与弱毒菌苗相比较,还有不足之处,如没有明显的交互免疫能力,免疫期较短,而且只能进行注射免疫。为了延长菌苗的免疫期,发挥活菌苗交互免疫的特性,扩大气雾免疫应用范围,我们在1977年11月7日开始了弱毒菌株的培育试验。现已培育738代,菌株毒力下降了99%,免疫性能尚好。气雾免疫试验安全有效,注射免疫在不加氢氧化铝胶的情况下还不安全。  相似文献   

10.
原猪丹毒78—78弱毒菌株是1978年从猪体分离所得的自然弱毒菌株。1983年以前在实验室条件下,经小白鼠、家鸽与猪进行了安全性、免疫原性及稳定性等系列试验,其结果均较良好。因此,于1984年采用78—78弱毒菌株制成了冻干菌,在区内的五个猪丹毒疫场和山东德州地区农村,对3500余头猪进行了田间试验,经过近期安全性和7~8个月的有效期考查,各试验点猪群均未见异常表现,也未发生过猪丹毒病。1985年初,用本菌种在北京市生药厂进行了6批次冻干苗中间试产,春防期间在江苏南通,湖南长沙、龙山,四川江津、江油和北京市郊区作了38744头猪的区域试验,其结果:本苗在南通、长沙和江津对约克、长白及其杂种猪,以皮下或肌肉注射法分别接种998头、108头和470头,各出现反应107头、10头和13头;在龙山对15455头湘西黑猪、北京郊区423头长白、荣昌、内江及其杂种猪,菌苗注射后,未见异常表现,以菌苗混饲喂服法,在江津和江油给约克、长白及其杂种猪群9734头和11556头投喂后,均未见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为摸清我省家禽寄生蠕虫种类、区系分布、危害情,我们于1981~1986年对全17个地区(州)76个县(市)进行了调查。在624个样点上共剖检家禽4469只,其中鸡2594只,鸭1417只,鹅458只。共采集寄生蠕虫405584条,现将其鉴定结果报告如后。材料与方法(一)家禽的选择 家禽的选择,以各地(州)不同自然地理气候类型县的山区、半山区、坝区,当地饲养的鸡、鸭、鹅随机取样进行剖检,并注意品种、性别的比例与自然禽群的结构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鸡结核病变态反应诊断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结核病系由禽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鸡群一旦染患本病则能长期存在,且甚难根除。患鸡日渐消瘦,产蛋率下降,终至死亡。 关于禽结核病变态反应诊断方法的研究专著甚少。目前,国外进行变态反应诊断的判定时间是注射结核菌素后48小时,观察一次,注射侧肉髯肿胀为阳性,无变化者为阴性。我国规定的判定时间是注射结核菌素后48、72小时,观察两次,注射侧肉髯增厚、下垂、发热、呈弥漫性水肿者为阳性,肿胀不明显者为可疑,无变化者为阴性,两次可疑反应判为阳性。  相似文献   

13.
我省畜牧兽医工作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了春季防疫预防注射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牲畜传染病的流行,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但近来省农业局收到黔西、织金等一些县反映,在春防工作中出现有的马匹在注射无毒炭疽芽胞苗后发生不良反应,造成马匹致病,甚至死亡的情况,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省农业局根据黔西等县出现的问题和要求,最近组织了省内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试验组。并邀请甘肃省兽医药品厂的同志前来协助。根据黔西县兽医站历年来掌握马匹在注射无毒炭疽芽胞苗后反应死亡的情况,经黔西县  相似文献   

14.
研制了禽腺病毒Ⅰ型琼脂扩散抗原,检测了该抗原的效价和特异性,并用该抗原对人工感染鸡沉淀抗体的变化以及现地血清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抗原不与其他主要禽类病原体阳性血清反应,可与1:8稀释的禽腺病毒工型阳性血清反应.对3月龄SPF鸡进行人工感染后,第7 d可检测到沉淀抗体,血清中的沉淀抗体可持续3个月以上.抗原在-20℃条件下可保存2年.经对现地38个鸡场进行检测,其中阳性场14个,阳性率为36.84%,表明我国的禽腺病毒感染率很高.结果证实,研制的禽腺病毒Ⅰ型琼脂扩散抗原敏感、特异,可用于禽腺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15.
根据GenBank中Ⅰ群禽腺病毒六邻体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建立了检测Ⅰ群禽腺病毒12个血清型的SYBR GreenⅠ荧光PCR方法.用Ⅰ群禽腺病毒阳性样品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检测到每个反应相当于1×102个拷贝的标准品DNA,与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呼肠孤病毒、传染性腔上囊炎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非Ⅰ群禽腺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保存的3份Ⅰ群禽腺病毒的细胞培养物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都为阳性,检测的病毒含量为1×106~1×108拷贝/μL.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定量、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临床上Ⅰ群禽腺病毒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禽亚利桑那菌病(Arizonosis)见于世界各地的人、畜、禽,我国也有发生。但疫情还不清楚。1985年春见到两次雏鸡亚利桑那菌病的发生,现将两次疫情及诊断报告如下: (一)发病概况 1985年2月,我组从某孵化室购入12枚20日龄鸡胚,第22天时只出壳6只(包括出壳即死的两只),其余均为死胚。1985年3月梨树县某鸡场从外地引进红布罗种蛋,雏鸡孵出后,50多个小时发病,2000只雏大部发病,死亡300多只。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Lukert弱毒株(国外引进),经鸡成纤维细胞培养并制成疫苗。培养物效价约为10~(-7)。从第7代培养物中检出约为60nm呈圆形或六角形的病毒颗粒。注射1个刘量疫苗于1日龄鸡皮下,3~5周龄时攻毒,其保护率为100%;7周龄攻毒,其保护率为80%;3周龄再饮水免疫,10周龄攻毒,其保护率为100%;4周龄1次饮水免疫,隔3~4周攻毒,其保护率为90%以上。用苗以后14天起血清中多数可测出抗体。用1.0个或20个免疫剂量分别免疫1日龄和24日龄鸡,不出现症状和病变。疫苗毒经鸡体快速传5代不返强。本疫苗免疫1日龄至1月龄鸡时,用鸡新城疫苗免疫不产生免疫抑制,而且使用方便,1日龄鸡可混合于马立克氏病疫苗同时注射。本疫苗已应用于10多万羽鸡,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1981~1983年进行了全省家禽寄生蠕虫的区系调查,重点调查了宁波地区的余姚、鄞县,象山;舟山地区的定海、普陀;金华地区的江山、义乌;温州地区的瑞安、苍南,台州地区的黄岩,嘉兴市的郊区和平湖;湖州市的郊区和德清等7个地市的13个县和郊区。调查的对象为鸡、鸭、鹅和舟山的火鸡。先后解剖鸡168只、鸭154只、鹅199只,火鸡17只,共计538只。  相似文献   

19.
1985年,据县兽医站门诊记载,全县有39个鸡群,16000多只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平均死亡率为18.1%,给养禽户造成较大损失。为了探讨IBD对免疫的危害程度,正确估计IBD对生产中的危害性,我们对IBD病愈鸡再接种新城疫Ⅰ系苗后抗体水平进行了测定。 (一)材料及方法 1.试验鸡:选自经实验室确诊为IBD的S鸡场的两群病愈鸡,其中A群1885只,47日  相似文献   

20.
1983年7月,广东省遂溪县的群养鸡中发生一种以进行性消瘦及肌肉萎缩为特征的慢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试验及药物治疗试验诊断为鸡类星形念珠菌病。 (一)流行病学调查 1983年从外地引进大批幼鸡,饲喂进口混合饲料的鸡,便开始发生本病,经调查5个单位21个养鸡户,有497只鸡发病,占总养鸡数606只的82%,死亡477只,死亡率78.7%,致死率96%。如县拖拉机站某养鸡户在1983年5月份购进3批62只本地种幼鸡,先喂进口饲料笼养,30日龄时平均每只重240克,后改为放牧。在75日龄开始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