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茂兰,一八七团五连的一名普通女农工,今年42岁,在团场这片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热土上,辛勤耕耘了二十四个年头。随着团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她依靠党的富民政策,积极租赁承包土地,科学种田,勤劳致富,为国家、集体和个人创造了可喜的财富。 1998年,她种植油葵51亩,种植小麦77.2亩,种植  相似文献   

2.
<正>连队干部说,她是一个好职工;连队职工说,她是一个好党员。她,就是农十师一八三团八连职工张丽华。张丽华是团场成长起来的军垦第二代,不仅是团场家喻户晓的致富能手,而且被公认为团场妇女的学习标兵。她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收获,用真诚和奉献赢得了赞誉。2006年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和兵团、师"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敢吃"螃蟹"不畏难在一八三团,张丽华是运用新技术种植甜菜的第一人。张丽华最初承包的土地位于连队南干灌渠下游,是团场周边典型的"戈壁地",没有人愿意承包。2001年,张丽华率先承包了  相似文献   

3.
今年36岁的朱传英,在承包的8亩土地上依靠科技,大胆投入,巧调作物种植布局,精耕细作,三年获纯利5万多元,用辛勤和汗水筑造了一条宽阔的致富路,成为团场远近闻名的巾帼科技致富明星。 在团场土生土长的朱传英初中毕业后,便在糖厂上班,成为制糖车间的一名制糖能手,1998年团场工业企业改制后,她跳进农门与土地结上了情缘。 这年的冬季,从来没有和土地打过交道的她,买来了10多本蔬菜种植技术书籍,从头学起了农业知识。连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46岁的张银满,是十师一八一团七连的一名普通职工,说到他们家,无人不竖大拇指,他和妻子陈婵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辛勤耕作,依靠团场的好政策,走种养结合的道路,在一八一团七连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率先脱贫致富,如今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乐于助人、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美德也在连队传为佳话。他曾获得过团场"青年标兵"、"致富能手"等荣誉,2014年被评为团级"和谐小康家庭",2015年被评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50岁的杨立润是十师一八三团四连的一名普通职工,带着妻儿一家四口人从陕西老家来到团场扎根,转眼间已经过去15年了。初来乍到,生产生活中处处需要组织及别人帮助的他,如今成为团场有名的致富能手,荣获过师市"弘扬兵团精神先进个人"、团场"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当年来到兵团扎根后,按照团场土地承包到户原则,杨立润承包的土地面积还不到100亩。了解到杨立润种大田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46岁的王霞玲是农二师二十一团八连一名普通的女职工,是土生土长的军垦第二代。从2006年起,她依靠兵、师、团党委的优惠政策,带头运用加压滴灌、育苗移栽新技术,在承包的35亩土地上辛勤耕耘,勤劳致富,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智慧浇灌出理想之花,近几年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率先走上了小康之路,成为团场农业一线女职工"巾帼科技致富"的领头雁。2010年荣获兵团"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7.
<正>王中华,农十师一八八团八连一名普通的职工。近几年来,他和妻子陈素芳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辛勤耕耘,依靠党的好政策,运用科学技术,走种养结合之路,在团场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率先脱贫致富,过上了"和谐小康"生活。1991年王中华初到连队承包土地种植水稻,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年底亏损,但  相似文献   

8.
1998年,刚满28岁的张素梅随丈夫举家从重庆来到农二师三十团双丰镇。2002年,团场推行两费自理土地承包,张素梅率先缴纳了50亩承包地的生产资料自理金,实行了全费自理。这一年她每天早出晚归,精心管理,汗水落地摔八瓣。在她的辛勤劳作下,年底她种植的棉花喜获丰收,平均单产籽棉达到430公斤,名列全团前茅。  相似文献   

9.
<正>姜显全是农十师一八八团十连的一名普通机务工人,今年虽不到41岁,但从事农机作业、土地种植已有20多年的历史,算得上是团场机务战线上的"行家里手"了。而且,每年他都靠着农机作业和土地种植获得10万元以上的纯收入,成为团场机务工中的  相似文献   

10.
正黄德强是九师团结农场一连的一名普通职工,1991年参加工作,多年来,他坚持学科技、用科技,带头推广应用新技术,成为团场职工致富带头人。近年来,黄德强承包土地近90亩,种植甜菜、番茄、制种玉米等,他大胆尝试新品种,大胆运用新技术,产量年年提高。2011年他承包了70亩甜菜地,当团场推广甜菜种植新技术"双  相似文献   

11.
11月22日,农八师一二一团五连职工李晓燕手捧着团场刚刚兑现的7.4万元棉花款高兴地说:“今年我种植的40亩彩棉,单产达到了330公斤,团场除了无偿为我提供棉种和土地利费减半外,还以每公斤高出白色棉1元钱的高价收购了彩棉,细算一下,40亩13000公斤彩棉,团场让我增收了21000多元”  相似文献   

12.
农二师二十四团,位于焉耆盆地北缘,北临天山,南濒博斯腾湖,地接和硕、和静、焉耆、博湖四县,314国道纵贯团场,和库(和硕--库尔勒)高速公路起点位于团场北区,有着独特的人文、地理、交通和资源优势。 二十四团现有土地35万亩、水面3.8万亩、天山自然草场7.6万亩,拥有耕地9万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农二师二十五团以开展"科技之冬"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服务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团场女职工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领。周丽是该团六连一名参加工作仅10年的女职工。2002年团场推行土地长期固定承包政策,她承包了连队的110亩土地,当年由于管理不善,她亏了本。年底冬闲时,她积极参加团工会举办的"科技之冬"农业技术培训班,边学边总结经验,寻找种田窍门。2003年她加  相似文献   

14.
中等偏高个头,大大的眼睛,红扑扑的脸庞,一把黑发随意扎在脑后……她就是荣获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兵团屯垦戍边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同时被兵团授予优秀合格主人称号的农八师一二一团二连女职工王海芝。就是这个看似平凡的女性,13年来,靠勤劳的双手和坚强的意志,在自己承包的130多亩土地上辛勤耕耘,取得了上缴籽棉72万多公斤、创产值320多万元、向团场上缴利润60多万元的骄人成绩。  相似文献   

15.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工,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作了25年,她的名字叫张丽英,是一名来自农八师一四七团十三连的青年农工,今年43岁,共产党员。1984年高中毕业的她踏上了十三连这块土地,与父辈们一起干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当了一名农工。1991年展示她能力的机会终于来了。团场开始推行两费自理承包,在农工们还在观望,犹豫不决时,她东拼西凑筹集资金1.5万元,毅然大胆承包60亩棉花,这  相似文献   

16.
《兵团党校学报》2006,(2):F0002-F0002
一六七团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边境团场,拥有土地总面积37万亩,可耕地16.8万亩;总人口6247人,其中,在岗职工2056人;团场下辖19个基层单位,其中,农业生产连队9个,全团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21个,党员597人。  相似文献   

17.
在农二师三○团有这样一大批女 性,她们紧紧抓住团场改革的机遇,用自 己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现代女性自 强不息之歌。 李瑞云--扎根边疆终不悔 就要步入不惑之年的李瑞云是1995 年参加工作的。那一年她和丈夫一起从 河南到农二师三○团八连探亲。一到这 里,她就深深地被团场人的热情、豪爽性 格所吸引,便动员丈夫和自己一道参加 了团场的土地承包。2000年,她积极响应 团场号召,两费自理承包了120亩土地。  相似文献   

18.
正1991年,王会碧与丈夫熊德万从四川天府之国来二师三十团七连投靠亲友,由于夫妻俩吃苦耐劳,对人和蔼可亲,很快就成了团场的一名职工。2002年,团场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后,夫妻俩四处筹集了8万元钱,在七连承包了126亩土地。为了种好地,夫妻  相似文献   

19.
正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是办好团场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把团场的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对推动团场的各项任务的完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一师二团党委高度重视职代会作用,鼓励支持工会发挥党委和职工间的纽带作用,取得明显成果。二团现有土地30多万亩。职工多,3000多人;连队多,36个基层单  相似文献   

20.
以前,因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增收途径单一,职工收入不太稳定.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以来,职工开动脑筋,利用团场区位优势,开创"土地+"新模式,"土地+养殖""土地+商铺""土地+农机",职工多元增收的通道逐渐增多,职工主动参与"土地+"新模式的热情日渐高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