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2011年以来,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对埃及和突尼斯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在该运动产生的各种研究议题中,参与过此次运动的民众对于该运动的评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革命者的失望”为视角对此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革命者的失望”这一变量反映了“革命联盟”在胜利后的分裂进程,是转型阶段中各种政治力量权力斗争、经济冲突与理念冲突的体现。以上三种类型的冲突可操作化为民主支持度、经济地位和政治伊斯兰等三个变量,并根据“阿拉伯民主晴雨表”的数据,对以上变量与“革命者的失望”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突尼斯和埃及两国都出现了先前运动参与者对此运动发展的失望问题,不过,具体影响失望的变量在两国有所不同。在民主支持度上,虽然埃及和突尼斯民主支持度对参与者的失望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其方向完全相反。在经济地位上,突尼斯呈现出了显著的影响,但是埃及却没有出现显著的影响。在政治伊斯兰问题上,作者创新性地将政治伊斯兰分成政策伊斯兰、政党伊斯兰和政权伊斯兰等三个维度,并且发现三个维度的政治伊斯兰在埃及和突尼斯两国呈现的影响并不相同,反映了政治伊斯兰与“革命者失望”之间的微妙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2.
2010年12月突尼斯爆发全国性的抗议活动,执政长达23年的本·阿里总统迅即下台.2011年1月25日,埃及发生了抗议示威活动,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此后,中东其他国家政局也出现动荡,如也门、利比亚、巴林、沙特和叙利亚.中东剧变后,不少国家进入了政治转型期,而该地区长期处于蛰伏状态的政治伊斯兰势力异军突起,成为中东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3.
2011年初发生的“阿拉伯之春”以世俗“街头革命”为先导,却为伊斯兰分子提供了政治崛起的历史机遇.政治伊斯兰在突尼斯、摩洛哥、埃及相继取得选举胜利后上台执政,宣告阿拉伯世界迈向政治伊斯兰时代.目前,中东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伊朗和沙特各自领衔的“什叶派新月”与“萨拉菲派新月”、以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为首的伊斯兰温和派与以“萨拉菲派”为首的伊斯兰保守激进派三对关系的博弈日益加剧,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中东政治伊斯兰走势.  相似文献   

4.
从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失业青年布瓦吉吉自焚开始,一场席卷突尼斯的政治变革大潮迅速蔓延至整个中东地区,这集中反映了中东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困境。然而,在西方媒体欢呼“阿拉伯之春”的到来时,伊斯兰主义者却在政治动荡中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5.
中东当代伊斯兰运动兴起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在经历了80年代前期和90年代初期两次发展高潮后,总体走势趋弱。近年来,这一趋势进一步发展。伊朗改革派取得大选胜利,苏丹重挫以图拉比为首的伊斯兰势力,阿尔及利亚、埃及、土耳其等国的原教旨主义势力得到了一定控制。2000年9月底爆发的巴以冲突虽使也门、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的伊斯兰极端势力呈现回潮之势,恐怖事件有所增多,但总体上难以形成大的规模。  相似文献   

6.
中东是伊斯兰极端势力的策源地和大本营,同时也是国际伊斯兰极端势力泛滥的“重灾区”。据统计,中东地区共有上百个伊斯兰极端组织,它们多崇尚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追求全球圣战,带有强烈反美、反以色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各国严厉打击下,中东的伊斯兰极端势力遭到很大削弱。  相似文献   

7.
埃及军方罢黜穆尔西总统后,阿拉伯世界结束了“阿拉伯之春”以来宗教与世俗力量共处的状态,进入了教俗力量激烈博弈的阶段.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世俗力量也效仿埃及,要求本国伊斯兰政权下台.埃及教俗力量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世俗力量担心执政的伊斯兰温和力量,坐稳江山后原形毕露,实行政教合一,建立神权统治,因而利用经济形势未有好转的机会和民众的不满,采取非常手段推翻了宗教力量政权.但是,这难以解决埃及和阿拉伯世界面临的问题,况且极端势力会利用混乱局面扩大影响,从而威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为了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长远利益,教俗力量间需要做出明智的妥协.以军方为核心的世俗力量要尊重选举结果,改变以武力推翻民选政府的过时做法.宗教力量执政后则应该严格按照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即政教分离的原则来制定宪法,放弃任何通过伊斯兰法来治理社会的意图,摒弃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对外政策.唯有如此,阿拉伯世界才能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8.
王泰 《西亚非洲》2012,(2):65-81
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是以格尔达维博士为代表的埃及著名的伊斯兰思想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伊斯兰复兴主义所做的一种全新的理论建构。在理论形态上,它表现为以伊斯兰宪政主义、后伊斯兰主义、新伊斯兰主义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伊斯兰社会和政治思潮;在现实生活中,以1996年埃及中间党的成立和2005年议会大选时穆斯林兄弟会提出的"改革倡议"和"选战纲领"发表为标志,反映出它对当前埃及伊斯兰政治的指导和实践。作为当前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思潮之一,中间主义不仅是全球化挑战背景下伊斯兰自我调适的扬弃与反映,更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某种伊斯兰治理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西亚非洲》2015,(2):2
为深入探讨中东剧变以来中东各国的内部治理问题,分析和把握"伊斯兰国"极端恐怖势力的未来发展走向,以及中国"一路一带"战略与中东相关国家之间的关系,2015年3月28日在山西师范大学召开了"中东国家治理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土耳其、伊朗、埃及及中国外交部、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10.
7月23日,埃及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发生连环爆炸,造成9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受害者除埃及人外,还有一些在当地度假的欧洲和海湾国家游客。这是埃及近20年来最严重的恐怖事件。埃及被疑为诸多伊斯兰极端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原教旨主义分子”一词首先出现于萨达特执政时期的埃及,用以称谓渐成气候的伊斯兰武装团体。①埃境内极端组织众多,成立时间较长,有相当牢固的国内、国际根基,且均以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埃及世俗政府、建立伊斯兰政权为目标。埃及恐怖组织与政府长期尖锐对立,曾制造多起重大恐怖事件。如埃及最大的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组…  相似文献   

11.
今年初,受突尼斯和埃及乱局的影响,约旦这个中东地区“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也接连发生大规模示威活动。尽管约旦政府紧急采取降低物价、补贴民众生活等措施,但反政府抗议活动并未得到有效抑制。民众诉求由经济改革扩展至政治变革,阿卜杜拉二世的统治基础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约旦国情毕竟不同于突尼斯和埃及,  相似文献   

12.
孟加拉国是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穆斯林人口占80%以上。这个国家曾在很短时间内实行过世俗主义,但很快转向了伊斯兰主义。1991年以来,其民主体制运转较平稳,但近年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和极端势力发展也较快,恐怖活动在增加。于是国际上不断出现孟加拉国将成为“下一个阿富汗”的论调。孟加拉国伊斯兰化是客观事实,但“下一个阿富汗”的论断言之过早。  相似文献   

13.
也门北部毗邻沙特阿拉伯,东部与阿曼接壤,南邻亚丁湾,西部滨临红海,与非洲隔海相望,自古就是战略要地.2010年底,突尼斯爆发的“茉莉花革命”在中东地区引起连锁发应,造成中东地区秩序大动荡.一些中东国家纷纷出现政治危机,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和也门相继发生政权更替,国内秩序混乱.2011年11月也门前总统萨利赫下野后,国内出现暂时性权力真空,中央政府权力式微,胡塞武装组织不断壮大,“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al-Qa'ida in the Arabian Peninsula,简称AQAP)活动频繁以及外部势力干涉,使也门陷入错综复杂的乱局之中.  相似文献   

14.
土耳其是一个多民族的伊斯兰国家,民族与宗教矛盾自立国以来一直存在。虽然土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世俗的、政教分离原则以及不可分裂的国家统一原则,但是以库尔德民族分离势力为主的民族矛盾、企图在土恢复政教合一政权的伊斯兰主义分子与世俗势力之争一直是土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难题。特别是90年代以来,以库尔德工人党(PKK)为主的民族分离势力和伊斯兰极端势力在土十分活跃,给土政治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以至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像其他的思潮和社会运动一样,不是孤立地发展、成长起来的,它是对国内政治环境及其政治思想的一种回应.无论是纳赛尔时期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萨达特时期的埃及民族主义,还是穆巴拉克时期有关"私人身份法"的斗争,都是埃及政治认同、国家政策等国内政治环境发生巨变的结果.这些变化,尤其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发展及壮大,构成当代埃及女性主义发展的国内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6.
王琼 《亚非纵横》2014,(2):13-25
埃及每一次宪法修订或重新起草都融合了国内复杂的政治变革问题。尽管2014年宪法删除了2012年宪法中争议的伊斯兰教法条款,但是在伊斯兰教徒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背景下,伊斯兰教法的宪法地位依然无法被明显的淡化。从2012年到2014年宪法,军方的政治地位在不断强化,军事法院管辖权的扩张和对公民集会权利的限制遭到了多方批评。不过,公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也在不断丰富。从宪法的变化可以看到埃及正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囿于长期积累的复杂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明显的改观。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东突”伊斯兰主义势力打着“伊斯兰宗教”的旗帜,活跃于中国西部边疆地区。这股宗教极端主义势力能够从最初的雏形到今日的所谓“实力壮大”,无疑是由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多种因素所致。但是,偏执的宗教激情,以及宗教信仰的蜕变和异化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后,美国将伊斯兰极端势力特别是带伊斯兰色彩的恐怖主义确立为首要威胁,美国与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斗争成为影响国际局势变化的一条主线。与人类认识世界其他事物一样,美国对"伊斯兰威胁"的认知也经历了不断深入的过程。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伊斯兰主义运动的发展都是影响美国对其认知与政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九一一事件后中亚宗教极端势力的重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1年九一一事件之前宗教极端势力在中亚有两个高峰期,表现形式为传播激进思想、制造恐怖事件和进行武装袭击。美国打击塔利班使中亚宗教极端势力遭到重创,之后中亚宗教极端势力分化、重组成“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斯兰解放党、中亚伊斯兰运动和“社会”等组织。本文详细阐述了九一一事件后中亚宗教极端组织的分化与重组,比较分析了九一一事件前后中亚宗教极端势力的变化,并认为,中亚宗教极端势力在向“全球化”、政治化和反西方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是未来中亚国家社会安宁与政局稳定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20.
刘会清  王泰 《西亚非洲》2007,3(9):54-58
19世纪是埃及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时代。在此之前,作为"外部领域"的埃及为人类文明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古代世界体系和伊斯兰世界体系的主要构建力量与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中,埃及被迫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进行"适应性交往";随着埃及成为现代世界体系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地,政治上受控于英国,埃及完成了其"最后被边缘化"的进程。从文明交往的角度透视,埃及融入现代世界体系体现了下列一些交往性特征:它是文明交往中挑战与应战的交锋;且是文明交往中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更是文明交往中危机和机遇的交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