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口蹄疫病毒(FMDV)是一种酸敏感性的细小核糖核酸病毒,完整的病毒微粒由RNA核酸分子和包围它的四种衣壳蛋白组成。FMDV感染的细胞培养物含有四种病毒微粒:完整的140s微粒、75s中空微粒(empty Virion)、12s微粒和病毒感染相关(VIA)抗原。1966年Cowan和Graves首先论述了FMDV-VIA抗原,这种抗原存在于感染的幼仓鼠肾细胞(BHK)培养液、豚鼠和牛的组织中,不同于已知的140s和12s抗原成份,而是由病毒的感染所引起的,与病毒的复制有关,因此他们将此抗原命名为病毒感染相关(VIA)抗原(VirusInfction Association Antigen)。  相似文献   

2.
用口蹄疫病毒(FMDV)O_1Suisse分离物的单克隆抗体(McAb)对病毒表面的抗原决定簇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其相对功能。用竞争性ELISA检查出6个主要抗原位点,每个位点都含有1个或多个抗原决定簇,文中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抗原位点是:①胰酸敏感性线性排列位点,名称为B_2/D_9,它与病毒感染力有关,可能位于或靠近病毒粒子的细胞结合点;②抗胰酶的构像型位点1C_8/4C_9,也是个中和作用位点;③第二个抗胰酶的构像型位点3C_8,也是中和作用位点;④第三个抗胰酶构像型位点6C_3/2G_5,与病毒的中和作用关系不大;⑤位点3G_4,胰酶处理可部分地损坏其功能,与中和作用无关;⑥内部位点A_8它可能是12 S亚单位专有的位点。这些研究工作首次清楚表明,抗胰酶和胰酵敏感性中和(与病毒感染力有关)位点同时存在于FMDV粒子表面,但只有一个位点是线性的,它是目前研究的多肽苗的成份。  相似文献   

3.
(一)国外流行的猪水泡病病毒和我国流行的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都能与柯赛奇B_5病毒发生交互中和反应。这就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我国的水泡病很可能就是国外的猪水泡病。 (二)同一份血清可以分别中和水泡病病毒和柯赛奇B_5病毒,而且其中和效价是十分接近的,这可能反映了这两种病毒在抗原结构和血清学关系上是很密切的。至于两病毒间的抗原差异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测定和分析了与水泡病接触史不同的23份人血清对水泡病病毒的中和效价,发现末曾接触过水泡病工作的人员中有一部分人的血清呈明显的阳性反应。而且,水泡病病毒工作者血清的阳性率并不明显地高于非工作者的阳性率。由此对水泡病病毒以及柯赛奇B_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某些讨论。  相似文献   

4.
衣原体在其独特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两种形态,一种形态叫做原生小体(EB),另一种形态叫做始体(IB)。衣原体的原生小体对上皮细胞,特别是柱状上皮细胞有一种嗜性,它可粘附于上皮细胞,而粘附作用过程与其表面结构成份(尤其是外膜抗原成份)有密切关系。在衣原体染色体DNA或者质粒DNA中,含有外膜抗原合成的编码基因。本文就衣原体DNA的纯化方法及检测技术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光密度分析相结合口蹄疫 病毒(FMDV)在单层BHK_(21)细胞中扩增后,其中FMDV 140 S抗原浓度,并同时分析了经BEI(二乙烯亚胺)灭活后,这种抗原含量的改变。结果表明,O型FMDV在单层BHK_(21)细胞中增殖后,其FMDV 140 S抗原浓度达1.2μg/ml;而经BEI灭活后,其中FMDV 140 S抗原浓度降至0.9μg/ml。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IBDV含有呈节片状的双股RNA,这种排列方式允许进行可能的遗传重组和抗原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了新的血清亚型(变型毒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鸡、火鸡、鸽以及野禽均易罹患。1926年Kraneveld氏首先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塔维亚,同年Doyle氏发现于英国的新城,故名,ND迄今仍在世界广泛流行。 (一)病原 为新城疫病毒(NDV),归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禽副粘病毒Ⅰ型(A/PMV-1)。成熟病毒粒子直径为100~250nm,通常为180nm,核酸类型为单股RNA,螺旋状核衣壳之外有囊膜。核衣壳有G抗原或NP抗原,囊膜有棘突具有2个糖蛋白和7个其它多肽,含有刺激宿主产生血凝抑制和病毒中和抗体的抗原成份。  相似文献   

8.
自Nicolle和Manceaux(1908)发现弓形虫以来,有关科技人员对弓形虫及其引起的疾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由于弓形虫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原虫,以致用于免疫学分析的抗原难以获得,因而对弓形虫抗原成份、结构及免疫原特性等了解甚少,使得从根本上防治弓形虫病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Siim等,1963;Johnson等,1980)。 由杂交瘤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因其化学成份  相似文献   

9.
曾用蔗糖和氯化铯梯度离心法从猪水泡病病毒的细胞培养收获物中分离到三种不同的颗粒。病毒粒子(148S)、无RNA空衣壳(81S)和一种也无RNA的第三种颗粒(49S)与猪水泡病病毒抗血清都显示出了免疫反应性。81S和49S颗粒具有自然产生的空衣壳典型的多肽。曾用纯化抗原注射给天竺鼠制备了用免疫扩散法可以区别空衣壳和病毒粒子的抗血清;49S抗原似乎与病毒粒子类似。用在幼小白鼠脑内繁殖,新制备的病毒抗原制造的抗血清,可区别猪水泡病病毒和在血清学上与其相关的科赛奇B_5病毒,但是不能区别各种沉降颗粒抗原。当在天竺鼠血清中孵育时,部分纯化病毒制备物将降解为空衣壳。本文讨论了空衣壳和49S颗粒可能的来源以及它们与病毒制备物抗原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前发现的嗜肝DNA病 毒,有人乙型肝炎病毒(HB- V)、土拨鼠肝炎病毒(WH- 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 V)、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这组病毒其病毒颗 粒形状、基因结构、逆转录酶的病毒复制机理均十分 相似,都具有特殊的表面抗原、核心抗原、e抗原, 都有亲肝的特性。国际病毒分类命名委员会(IC- TV)将这组病毒命名为“嗜肝DNA病毒(Hepa- dnavirus)”。 自Blumberg(1965)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 中发现抗原物质(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至今,全球相继发现了许多高、低等动物携带HB- sAg,在我国也发现了多种动物携带HBsAg,特 别是近几年,兽医科学工作者应用人类乙肝诊断方  相似文献   

11.
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Caprine Arthritis Ence-phalomyelitis)又称山羊关节炎脑炎(Caprine Arthri-tis Encephalitis)均简称为CAE。它是近十多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慢病毒性传染病。现已证明其病原为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CAEV),为单链的RNA病毒。因进行性肺炎病毒(OPPV)或称绵羊Visna-Maedi病毒与CAEV同属,并有共同的CTP_(135)抗原(外用糖蛋白)和P_(28)抗原(结构蛋白),所以两者用琼脂凝胶扩散试验(AGIDT)检测有交叉反应,故国内在CAEV未分离成功的情况下,用OPP抗原来检疫CAE。  相似文献   

12.
我们用5个高效价中和性单克降抗体,从O型(O_1Kaufbeuren)口蹄疫(FMD)病毒中分离出30个突变体,并用7株单克隆抗体对其进行了鉴定。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lSA)和交叉中和试验揭示了三个互不重叠的抗原位点(Antigenic site),其中两个抗原位点,其内部的抗原基(epitope)有两个或多个相互重叠。三个抗原位点中,有两个立体结构性很强,在病毒亚单位或分离的病毒多肽中测定不到它们的存在。第三个抗原位点的立体性较弱,主要部分是连续的。ELlSA试验表明,与之对应的单克隆抗体与12 S亚单位、分离的VP_1、甚至人工合成的VP_1中141~160号氨基酸寡肽都有一定的结合力。病毒多肽的电聚焦分析虽未能揭示抗原位点的确切位置,但突变体的VP_1电泳变化率很高,说明三个抗原位点可能都与VP_1有关。我们用引物延长序列分析法对10个突变体和3个亲本病毒分离物的VP_1编码区进行了碱基顺序分析。结果发现,只有5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而且其中仅148号氨基酸的变化能产生对中和作用的完全抗性。144、154、208号和另一个位置未定(可能在VP_1之外的其他多肽中)的氨基酸的变化仅能产生对中和作用的部分作抗性。因此,我们用突变体确定的这一抗原位点,与以前根据亚单位免疫原性直接确定的位点相当。该位点有一定立体结构依赖性,至少由三个区  相似文献   

13.
酶标记技术是在标记抗体(荧光标记、同位素标记)试验和组织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1966年Nakane和Avra-meas等首先应用酶标记的抗体和细胞抗原发生反应,再用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出病毒抗原在细胞内的位置。其后,Miles和Hales首先在免疫测定中用酶代替同位素。直到1971年Van Weeman和Schuurs,以及En-gvall和Perlman才分别详细地介绍了酶免  相似文献   

14.
口蹄疫(FMD)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烈性偶蹄动物传染病。传统口蹄疫灭活疫苗可以降低疾病发病率,是目前预防口蹄疫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灭活疫苗存在病毒逃逸等生物安全问题,已经不适应我国重大疫病逐步净化的方针政策。口蹄疫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仅由病毒结构蛋白组成,不含遗传物质,是一种与天然病毒形态最为接近的抗原,其免疫原性与天然病毒相似,被视为安全性更高的疫苗。因此,FMDV-VLPs疫苗的纯化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子排阻色谱(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系统对大肠杆菌组装的FMDV-VLPs进行纯化条件摸索。以FMDV为对照,对纯化后的FMDV-VLPs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组装的FMDV-VLPs与对照样品出峰位置基本一致,且粒径均在20~30 nm,同时初步计算出大肠杆菌组装效率大概为31.4%。该纯化过程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放大并且能够检测粒子大小等优点,可以使FMDV-VLPs疫苗更适合产业化生产以及更接近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1966年首次在意大利,随后在香港地区(1971)和英国(1972)都曾描述过猪水泡病。感染猪具有与口蹄疫十分类似的复层扁片上皮损伤。 在猪水泡病的流行中有关猪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受损的症状尚未曾有过记述,但是曾报告过经接种意大利和英国病毒株有关小白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在梅岛动物疾病中心有关猪水泡病病毒的初步研究结果证实感染猪除具有复层扁平上皮损伤外,还呈脑脊髓炎。本报告的目的在于记述静脉接种猪水泡病病毒后引起猪的神经学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一)原理 鸡新城疫快速诊断抗原是根据Zergar(1949)等的方法加以改进而研制成功的,其原理是加大抗原中病毒含量,使血球凝集加快。当抗原病毒含量固定,血清抗体可延缓血球凝集时间,随着抗体含量增加而延长;当抗体含量固定,则血球凝集时间与病毒含量之间成反比。因此,把抗原病毒含量固定到一定的数量上,就可用来测定血清中抗体含量。 二)种毒选择 快速诊断抗原要求病毒含量达到6~8秒可使血球发生凝集的强度,即2个平板凝集单位,相当试管法1280倍。因此,目前只能用Ⅱ系和Ⅳ系鸡新城疫病毒来制备抗原。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福建各地鼠类及其体表寄生虫分离18株假结核耶氏菌,本文选出12株进行了抗原分析。材料与方法(一)菌株及其来源 闽Ⅰ(来源黄胸鼠,1957)、闽Ⅱ(来源黄胸鼠,1957)、周宁(来源黄胸鼠,1957)、闽螨(来源革螨,1957)、蜱39(来源尾突牛蜱,1959)、1388(来源黄胸鼠,1966)、500(来源黄胸鼠,1966)、2616(来源黄胸鼠,1966)、654(来源黄毛鼠,1966)、1364(来源黄毛鼠,1966)、1369(来源黄毛鼠,1966)、1394(来源黄毛鼠,1966)。  相似文献   

18.
小RNA病毒(Picornavirus)蛋白是根据病毒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的电泳图谱而命名(Summers et al,1965)。这种方法不仅在不同病毒中相应病毒蛋白产生出不同的名称,如病毒聚合酶在脊髓灰质炎(Polio)病毒、口蹄疫病毒(FMDV)和脑心肌炎(EMC)病毒中分别被称  相似文献   

19.
猪的腺病毒同其他哺乳动物或鸟类腺病毒一样是由组织培养发现的。从分离病毒和抗体调查结果,发现世界各国的猪只都在遭受腺病毒感染。但腺病毒作为自然感染病例病原体的重要性,迄今为止尚不完全清楚。 病毒分离 猪的腺病毒是由Haig等(1964)从12日龄下痢猪的粪便中首次分离的。以后相继有Kasza(1966)从出现脑炎症状的10周龄的猪脑分离出腺病毒,Bodon(1966)、Ho  相似文献   

20.
病毒或病毒蛋白抗原以及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红细胞通过化学联结剂结合形成复合物,作为免疫反应的指示系统,在免疫测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病毒抗原-红细胞复合物已经用于凝胶溶血试验(Charan等,1981;Jochim和Jones,1981)、被动血凝(Ikram和Prince,1981)及被动血凝抑制试验(Tokuda和Warrington,1970)检测病毒抗体,Johnson(1974)、Kim(1975)和Mclaren(1978)等用溶血斑试验(Hemolytic plaque assay)检测了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将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红细胞偶联可用于检测相应的抗原。H.A.等(1972,1973)用反向被动血凝反应鉴定了口蹄疫病毒型和亚型。M.M.Rweyemanu等(1980)用单辐射溶血技术(Single Radial Hemolysis Technique)检测了口蹄疫病毒的抗体和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