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心理测试技术在我国司法领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心理测试人员的资质水平在不断提高,心理测试的操作程序逐步规范化,心理测试技术的准确度及科学性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合法化之路成为可能。因此,明确心理测试技术的法律属性、辨析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效力,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有关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测试结论运用的法律规范,对促进司法技术和诉讼证据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外关于心理测试(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已得到确认,目前我国对心理测试机构、测试人员、测试对象、测试仪器、测试方法、测试环境、测试过程和测试结论等都做了程序性规定,标志着心理测试技术在国内正式进入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序列,是对国内心理测试技术的一个全新定位。测试结论在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和补强证据的框架下,鉴于我国心理测试结论在证据价值方面存在诸多争议,"有限采用规则"对我国测试结论的规范使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把测谎结论定位于补强证据可能会比较实用,可以辅助验证其他证据,尤其是验证证词的真伪,在我国司法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心理测试技术是以先进科技手段对被测人的感知觉、注意和记忆等大脑高级神经活动进行测试的过程。在国内,能否将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直接应用于司法活动之中,虽然尚无正式的法律规定,但其作用和地位已经不容忽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不为大众所熟知有关。将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阐释清楚,对确定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资格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前各国关于心理测试(测谎)结论的法定资格的态度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另一类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在我国司法领域中,心理测试结论的最终的出具形式仍是"测试报告",并没有把它隶属于鉴定结论的范畴,它和鉴定结论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但在借鉴国外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和"补强规则"的框架下,心理测试技术和测试结论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中的心理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缺乏立法,我国心理测试检查技术的实践应用呈现出混乱局面.有必要明确心理测试检查适用的必要性、可行性,明确科学培训测试人员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测试检查的有限适用性.应当明确心理测试的适用条件和程序,规定心理测试结果的证据能力以及限定其证据运用.  相似文献   

6.
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性和局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心理测试技术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项先进的司法应用技术.目前,我国掌握这项技术的人不多,故而社会上对这项技术要么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要么把它神秘化.正确认识这项技术的科学原理和相对性,才能促进其得到正确运用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心理测试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的司法鉴定手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的十年间,我国心理测试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其测试报告、测试结论亦开始为司法机关逐渐地认可,并为一些法院作为定案的依据之一,它的实质是鉴定结论.既属鉴定结论,要用作定案根据,就须经过查证属实;即使是侦查机关用之于辅助侦审,也应慎重,以防出现冤、错案.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意义,以及怎样审查、判断心理测试结论的可靠性、可采性.  相似文献   

8.
论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在刑事诉讼实践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能否成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取决于该项技术的成熟度以及人们对该项技术的信赖度。作者认为,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如果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必须在法律上对测试活动加以规范。此外,由于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与要证事实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目前这种“交接”阶段至少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和一些特殊案件中,赋予犯罪心里测试结论证据资格。  相似文献   

9.
测试前访谈技术是心理测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犯罪心理测试前访谈是为了让受测者从心理上对即将开始的测试做好准备。如果不进行访谈,或者访谈进行得不好,就很难达到测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心理测试技术历经了100多年的发展,其测试理论历经了谎言测试、欺骗检验到现在的心理信息测试三个阶段。心理测试的有效性已在国内外长期而广泛的应用中得到证实,然而其理论尚不成熟,处在完善阶段,这也是测试结论在我国不被当做证据采纳的原因。沿着被测人接受测试时的心理过程来分析其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分析得出:注意、记忆、情绪是其心理机制,其生理机制涉及朝向反射、优势兴奋中心、自主神经系统以及相关脑区。  相似文献   

11.
投毒杀人案件由于案件条件的影响,侦查存在一定难度。在侦查中测谎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甄别罪犯明确侦查方向。投毒杀人犯罪行为预谋性强的特点,使犯罪行为行为人对毒物、投毒点等犯罪事实有较强的心理痕迹,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异性生理反应,这为测谎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制订测试方案时,除应严格遵循测谎技术相关原理和应用要求外,还应充分考虑受测人"漏罪"、对毒物是否熟悉、与被害人的利害关系等因素对测试结论的影响,合理选择测试时间,保障测谎结论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就我国的青少年犯罪而言,未成年人犯罪率越来越高。由于未成年人具有自己独特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质,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诉讼程序的构建上也应区别对待,突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帮教。附条件不起诉规定在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特殊程序中,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同时扩大了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环节的自由裁量权。检察机关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应当寻求特殊审查起诉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建立完善未成年人专属刑事诉讼程序。随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实践应用,法律实务界普遍认为,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3.
犯罪心理测试作为科技发展的一项成果,在许多国家刑事诉讼中已经得到运用,也显示了其作用.我国自引进这项技术以来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理论上仍存在着较大争议.我国目前并无对犯罪心理测试的明确法律规范,也就使得其实施虽然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进行的,但同时又缺乏相应的程序规范.这是与程序法治所格格不入的,必须从诉讼法的角度对其应用程序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入世后,诈骗型经济犯罪、营利型经济犯罪、占有型经济犯罪将更加突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上经济犯罪将更加普遍,在我国境内进行经济犯罪的外国人将越来越多。但目前经侦队伍中存在着不熟悉世贸规则、刑事法律、经济业务、计算机技术和外国语言等与经济犯罪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应当加强在职经侦民警的岗位培训,鼓励其自学成才、实践成才,同时办好高校经侦专业,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经侦斗争需要的经侦人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我国的案件侦查和司法调查,但其法律地位不明确。实践中缺乏统一、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对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审查、采用规则,阻碍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良好运用。应以犯罪心理测试的技术要求为基点,以其他证据的法律要求规范为参考,构建犯罪心理测试运用的程序规范和测试结论运用规则。其程序规范为:对犯罪心理测试的有限使用;测试的适用主体限制;权利告知制度;测试的不受干扰原则。  相似文献   

16.
强制侦查与任意侦查是根据侦查行为的实施是否以相对人自愿配合为前提而对侦查行为所作的分类。强制侦查因其对公民个人权益的潜在威胁而要求在实践中遵循相应性原则、法定性原则和司法审查原则。我国应当完善强制侦查的立法 ,建立强制侦查司法审查制度和完善的强制侦查救济制度 ,以实现强制侦查构造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7.
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均奉行要求对案件事实作出裁断必须依据证据的证据裁判主义。而侦查权的有效运作对证据裁判主义的实现具有重大作用。但是在我国,侦查权的此一重要作用显然被加以强调,甚至形成了我国事实上的一种“侦查中心主义”的局面。虽然侦查权行使的意义如此重大,但是在“人权”和“法治”尤其是“程序法治”的理论视野中,基于侦查权本质的逻辑分析及其在我国实践中运作现实的实证考察,如何控制和规范侦查权的行使却应当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一片土地适合生长什么,取决于是何种土壤。在当今法治社会背景下,我们努力探索侦查制度改革创新的路径,往往从西方的侦查制度中去寻找良方,却忽略了制度本身存在的历史渊源与时空环境。与其瞻仰眺望别国制度之先进,不如立足本国,回溯和审视历史,总结成就与弊病,通过分析我国古代侦查体制和方法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来重新解读和评价我国当前的侦查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