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先秦儒家与道家是构成中国文化主体的两大学派,但就美学而论,儒道美学虽有差异,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融通之处:在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点方面,道家讲“天道”,儒家讲“人道”,虽然对“道”的涵义的阐述不同,但都表现出对人类,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在审美观方面,道家基于对自然之道的推祟,强调“大和”之美,而儒家则出于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强调“中和”之美,但二者对“以和为美”的目标的历史追求又是一致的;道家和儒家分别以“大和”和“中和”的概念来标志自己的审美观,对怎样安顿人生,疗治社会各自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但其最终目的又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使扰攘纷争的社会获得永久的和谐与安宁。  相似文献   

2.
朱熹对先秦儒家仁学的阐释代表了仁学发展到理学阶段的理论成就。它内在地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指向,即本体论的、境界说的和自然论的,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理学对先秦儒家仁学的变革与重构。这些思维成果在推进儒家哲学思想之演进的同时,一方面表现出与原始儒学不同的导向和追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理学自身命运的某种根源。诸如仁与爱的分离而致其“以理杀人”,仁与生的合一而致其“有体无用”等等。  相似文献   

3.
彭永捷 《前线》2014,(10):41-42
儒学这一古老的思想传统,在历史上总是不断获得新的理论形态,总是不断演变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儒学,儒学在当代也依然会找到适宜的出场路径,从而获得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家的义理、价值和原则,合理转化为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 相对于先秦的经典儒学,其后每一代的儒学都是新儒学。一种完善的新儒学,必然是按照孔子所重视的“仁”与“礼”两个方面展开:前者要对作为儒家核心义理的“仁”作出新的论证,使新儒学表现为阐释和论证儒家仁义思想的新仁学;后者要对实现“仁”的社会方式给出安排,使新儒学表现为落实于现实生活的新礼学。  相似文献   

4.
清谈为魏晋午间地主阶级,特别是门阀士族所崇尚的一种习气。他们远离世事,崇尚虚无,空谈名理。当时清谈的主要内容为先秦儒家典籍中的《周易》和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这三部书合称为“三玄”,  相似文献   

5.
“仁”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孔孟直至汉唐诸儒,对“仁”的诠释从未脱出“爱人”的视域。宋代的理学家们实现了对传统仁爱观的超越,完成了“孝悌之仁”向“生生之仁”的跃升。“生生之仁”所表达的价值理想已与先秦仁学大异其趣,其突出表现就是:它融摄和吸纳了道家自然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法律思想史上,儒家的法律思想,曾长期地占据着统治地位。儒家法律思想,大而言之有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阶段,一个是秦汉以后形成的作为封建正统法律的儒家思想。小而言之,在先秦儒家中,亦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孔、孟为代表的“纯儒阶段”,一个是以苟况为代表的“新儒家”。苟况是继孔、孟以后的儒学大师,但苟况的思想已将儒、法两家思想揉合在一起,是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的先行者。可以说,儒家思想发展到苟况,是一个历史的转拆点。那么先秦儒家法律思想有哪些共性呢?其基本观点是:维护“礼治”,…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中,阐释了儒家立足于生命整体的理性在视观念,强调儒家之“观”是在“感”之内在性中成立“通”性的,内在性与客观性是贯通的。本文认为,以这一理性直观的观念为基础,儒家建立了由道德的进路而达致一超道德的真实境域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现了一种真正价值平等的精神和智慧。这对愈趋物化和功利化的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代表先秦易学发展最高水平的《易传》,立足天人合一的学术立场,秉持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理路,高扬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取向,建构了在易学乃至中国哲学史上产生广泛而深刻之影响的贯通天人、主客的博大精深的和谐价值论思想体系.《易传》和谐价值论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刚健中正”的和谐价值形上诉求、“刚柔相推”的和谐价值根本原则、“保合太和”的和谐价值理想追求.《易传》所确立的与其宇宙观相贯通的和谐价值论,是对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价值学说在宇宙论哲学高度上的一次理论总结与开新.  相似文献   

9.
现代新儒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和本位来吸纳、融合西学,寻求中国社会出路的一种文化思潮。现代新儒学之所以新,是相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学和宋明理学而言的。作为中国文化奠基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通过倡导“仁”即人之道德理性,充实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命,从而创立了儒学。孔子之后,儒学不断发展。到战国时代,经孟子、荀子等人的推展,儒学成为显学之一。至西汉时期,经董仲舒的提倡,汉武帝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由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魏晋…  相似文献   

10.
荀况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很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郭沫若说他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集了百家的大成的”。他虽然是继孔丘、孟轲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但其哲学思想、法律思想已不同于孔、孟。他将儒家所推崇的“礼义”,“仁政”和法家所倡导的“法治”都进行了修正改造,并且提出了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新理论,成为儒法合流的先行者,“隆礼重法”思想是他政治法律思想中的一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于欣 《理论学刊》2005,(11):124-125
“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西汉大儒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德论传统,同时借鉴法家的学说,提出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旨在实现国治民安的仁政德治。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强化初定的封建统治秩序的现实需要。研究董仲舒的“德”的思想,对于把握中国古代“德”范畴的演进,以及认识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德为“三纲五常”之伦理道德“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指明了人们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基本的社会人伦关系时所应持有的根本原则。自孔子起的先秦儒家就非常注…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在学界基本成为统一观点。但儒家为何要“重义轻利”,重何“义”轻何“利”,在何种情况下“重义轻利”以及如何全面、客观地对之加以评价,更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先秦儒家美育精神的主要内核即儒家乐教思想作了一番本质性还原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美育精神与当代审美教育理念之间的一种古今通变的内在一致性,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在感性与理性协调的人格自我完满和主体间关系协调的社会秩序构建之中发掘先秦儒家乐教美育精神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术道统之继承,概有其同之大端,亦不妨其稍异。朱子学兴起后,同时也出现不少反对的声音,例如心学的陆象山、事功学派陈同甫、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等等。历来反对最力的心学派,与朱子同时代的有象山,明代有阳明,当代新儒家则以牟宗三先生为首。牟先生可谓心学家之集大成者,对朱子学的批评甚力。但笔者认为,牟先生的许多批评只是一种误解,可以进一步解消。本文试图让心学与理学两大派系之间作出对话,检视牟先生对朱子学的批评是否合理,又如果站在朱子学立场,是否能给予回应。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荀子是儒家学派重要的思想家,通过阐释荀子“化性起伪”的礼义之要途、“守静持学”的礼义之功夫、“重义思利”的礼义之核心,探究如何培养出“至善”“不苟”“以义制利”的君子对于注解荀子哲学乃至整个儒学都具有理论价值。君子“全而粹”即内外兼修,即对道德品格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关注对于当代青年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荣辱观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一种道德评价标准。一个人如何看待荣与辱,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荣”即光荣或荣誉“,辱”即耻辱。荣辱观可以说也是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都有各自不同的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在新时期传承历史、面向时代的一次新总结和新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现代社会总体上是…  相似文献   

17.
对先秦儒家美育精神的主要内核即儒家乐教思想作了一番本质性还原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美育精神与当代审美教育理念之间的一种古今通变的内在一致性,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在感性与理性协调的人格自我完满和主体间关系协调的社会秩序构建之中发掘先秦儒家乐教美育精神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爱国主义早在先秦时期就在“忧道”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一种忧国忧民的伦理精神。在中华爱国主义之忧患意识绵延更生的价值谱系中,湖湘文化表现出了率先垂范的角色契合和价值认同,并为弘扬这种传统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成就了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精神传统和伦理基因。  相似文献   

19.
夏涛 《世纪桥》2008,(12):75-76
对先秦儒家美育精神的主要内核即儒家乐教思想作了一番本质性还原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美育精神与当代审美教育理念之间的一种古今通变的内在一致性,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在感性与理性协调的人格自我完满和主体间关系协调的社会秩序构建之中发掘先秦儒家乐教美育精神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知人善任是领导用人的核心。这里,“知人”不仅要知人之长,而且要知人之短。只有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才能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准确地使用一个人。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扬长避短,用人所长,这一点很好理解,也容易做到。而要做到短中见长,善用人短,却不那么容易。事实上,人的长处和短处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没有绝对的长处,也没有绝对的短处,长处和短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时表现为长处,彼时可能又表现为短处,因此,一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