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自然灾害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五大类。除了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中国自然灾害发生表现出显著的时间和区域分布规律。主要特点是:  相似文献   

2.
最新出版的《中国自然灾害》一书,反映了中国科学院建院四十年来,在自然灾害形成规律、预测与防治研究,以及灾害防治实践中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由十多个研究所的几十位专家共同完成。“中国自然灾害”论述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台风、海啸、冰雹、低温冻害、林火、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风沙灾害、病虫害、鼠害、恶性杂草害、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灾害等等。  相似文献   

3.
<正>奥地利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位于中欧南部,属于中欧型气候。受气候、地形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奥地利的灾害主要有三种:首位的是自然灾害,其次是疫情,第三为恐怖事件。在这三种灾害中,主要的是自然灾害,有山崩、洪水、雪灾等;人为灾害主要是交通事故、火灾等。奥地利也是欧洲自然灾害发生较多的国家之一,一般年份自然灾害造  相似文献   

4.
关于减灾国际合作的三项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宗晋 《中国减灾》1993,3(4):33-34
在这次会议的材料中有一篇“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研究”,它是全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三年来工作的部分介绍,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三项具有国际合作意义的建议: 第一,建立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数据库,进而扩展为自然灾害数据国际交流中心之一; 第二,开展“灾害等级划分和评佔、救援原则”的国际对比研究计划; 第三,立项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灾害经济特征”。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日益严峻的灾害应急形势,迫切需要加强中国特色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家灾害应急体系,一方面,需要以科学的灾害应急理论为基础、作支撑;另一方面,由于灾害应急工作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立项背景 全球自然灾害近年来呈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对人类生命、经济及生态系统等诸多方面造成重大影响.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复杂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分布格局,使得多种灾害的区域特征尤为显著.多种灾害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复杂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灾害链、灾害遭遇和灾害群等形式.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世界自然灾害频发,改善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主题。在中国,民众缺少灾害风险意识是造成自然灾害损失扩大化的重要原因,在日本,自然灾害风险图成为政府进行灾害管理,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工具。日本政府已经绘制了一套完善的全国性自然灾害风险图,旨在让政府决策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大众了解所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同时最大程度避免生命财产安全损失。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开展减灾工作,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历史及现状,为探索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提供资料和科学依据,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将组织编撰大型著作《中国自然灾害要略》。内容主要是记述发生在我国境内的、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重大损失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受灾程度、次生灾害、减灾措施及效益等。全书共约200万字,分上、下两卷,上卷为1949年—1990年的灾害,下卷为1949年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世界自然灾害频发,改善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主题。在中国,民众缺少灾害风险意识是造成自然灾害损失扩大化的重要原因,在日本,自然灾害风险图成为政府进行灾害管理,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工具。日本政府已经绘制了一套完善的全国性自然灾害风险图,旨在让政府决策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大众了解所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同时最大程度避免生命财产安全损失。笔者在日本担任访问学者期间,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返贫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关制度并为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信息。这些制度主要关注的是灾害导致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是指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影响和后果进行预测、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包括灾害风险评估、灾害快速评估、灾害损失评估等多个方面。开展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对于提高灾害风险防范水平、增强突发性重大灾害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是为防灾备灾、应急救援和灾后救助提供全方位决策支撑信息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水利、气象、地震、自然资源等行业部门结合自身业务需要出台了一批关于台风、暴雨洪涝、草原干旱、  相似文献   

12.
正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对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与人类在地球上共存。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认识灾害规律,防范灾害风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人类也正是在认识灾害规律、与灾难抗争中寻求和建设宜居环境,发展科技,创造文明和幸福生活。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气候组合条件有利于灾害发育,中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且暴发频繁,损失巨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信息员是解决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瓶颈问题和确保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的关键力量。本文对国内2007年以来灾害信息员人才队伍发展状况和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认真反思近年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提出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灾害信息员及其发展状况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的损失大。目前,中国各级灾  相似文献   

14.
村镇建设规划中综合防灾的宏观控制葛学礼,李玉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之一。各种灾害危害较大的有洪水、地震、风暴等自然灾害。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广大村镇地区。如新中国成立以来发...  相似文献   

15.
灾害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康泰 《中国减灾》2004,(11):42-43
我国一般把自然灾害分为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七类。我国现行的灾害应急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分别针对这七类灾害确立了灾害应急法律制度。灾害应急法律制度,是指国家针对各种自然灾害及其引起的紧急情况,制定的有关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等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灾害应急法律制度是国家危机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及时有效处置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我国灾害应急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从现行的自然灾害应急…  相似文献   

16.
<正>自然灾害发生后,道路损毁、桥梁垮塌、通讯中断、次生灾害多发……灾害现场复杂的情况与混乱的秩序,给应急救援带来极大难题。本文对自然灾害救援现场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分类与特点等进行介绍,以期对灾害救援行动效率的提升提供一定帮助。人类的文明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近现代救援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等的不断研究并投入运用,极大地提高了自然灾害救援的速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频度高,分布范围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自然灾害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灾害形势日趋严峻,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日益突出。据统计,1990-2012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0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8.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本身的巨灾特性必然使相应的救助工作与一般性灾害的救助工作不同。本文归纳总结了世界各国自然灾害救助的三种主要模式,借鉴"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提出开展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综合应对,在灾害救助的全过程、各环节,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区与民众等多主体的作用,各方形成一股"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频度高,分布范围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自然灾害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灾害形势日趋严峻,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日益突出。据统计,1990—2012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i0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20.
正1978年以来,中国重特大灾害发生频繁,灾害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发生在中国的重特大灾害足有40次以上,平均每年1—2次甚至更多;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仅国家层面启动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就有5次之多,这些灾害所具备的致灾因子超强、发生概率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严重、灾害影响范围大、灾害影响时间长等特征十分明显。对比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四川芦山地震和云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