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市井人语     
《侨园》2017,(3)
正电梯问题朋友搬家移住沈阳市某小区19楼。开始很高兴:“楼高有好处啊:干净、风凉、肃静。”但不久他很痛苦地告诉我:“这电梯真坑人啊……”原来,朋友住19楼,每天上下楼必定坐电梯,但电梯隔三差五“罢工”,朋友不是从19楼走下来,就是从1楼走到19楼。他有严重的心脏病,如遇电梯坏他就要遭罪。这简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好在每次电梯坏了都能修好,但没几天又坏了。朋友找到物业经理大喊:“修一次几天就坏,你们不是糊弄老百姓吗?难道非等电梯出了大事你们才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6,(8)
正朝霞烧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沈阳师范学院的车库二楼。这幢两层楼是上世纪80年代初,学院从沈阳市郊兴隆台搬迁到北陵公园南边,在院东北角建筑的,一楼做车库,二楼是学院单身教职工和家属宿舍。宿舍有20多个房间,每间约12平方米。二楼有一个公用卫生间,两个水龙头,早晨洗漱要排队等侯。走廊两侧摆满了橱柜、炊具,中间留下一条狭长的通道。教职工和家属都在自家门前做饭,笑语喧哗,烟雾缭绕,走廊成了一个热闹欢乐的大厨房。我是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1982年秋天到学院中文系任教。刚留校工作的文学  相似文献   

3.
广东暴动的第二天(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二日),陈同生同志到红军总指挥部去请示工作。一位负责军事指挥的同志对他说:“怎么办?还不是‘巴黎公社’!”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即暴动注定要失败的。陈同生当时刚刚二十一、二岁,脾气急躁,连礼也不敬,憋了一肚子气,回身便走了。陈同生同志噘着咀,气呼呼地刚出门,遇到了恽代英同志。代英同志当时是广州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秘书长。他把陈同生领到另一房间,关心地问道:“为何出气呢,年轻人?”代英同志亲切的话语使陈同生同志感到十分亲切,  相似文献   

4.
王志成 《侨园》2013,(10):30-31
<正>祸起阳台布鲁斯是教师,趁妻子回乡下,他在家编写一本参考书。迈阿密初夏的一天下午2时,住在兰帕德庄园3楼的布鲁斯忽然听到一群孩子的喧闹声。他知道这是孩子们在捉蜂鸟,而且有一个孩子正沿着墙壁爬向他家的阳台。他停下笔,打算走到阳台阻止孩子的冒险。为不惊动落在阳台栏杆上的蜂鸟,他蹑手蹑脚走向阳台。可没走几步,蜂鸟突然飞走了。因为蜂鸟已飞走,他就大步走向阳台,只见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正从2楼的阳台往3楼爬。就在这时,爬墙的孩子突然发出一声惊叫跌了下去。布鲁斯惊得脸色都变了,他连忙跑出屋,真是不幸中的万幸,落在草地上的孩子竟然没有受伤。  相似文献   

5.
木叶 《各界》2008,(10):61-64
一   公元前254年,这一年李斯25岁.李斯此时的角色,是一名小得不能再小的公务员,在楚国上蔡郡里做看守粮仓的小文书.他有妻有子,有文化,还有点小特长,书法写得好.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七班时间溜号,牵着自家养的一条黄色的土狗,带着年幼的两个儿子,出上蔡东门,到野外去打野兔.……  相似文献   

6.
得来真的     
桃源  于多 《瞭望》2006,(36)
难道真的是“医家难治自家病”么?报载,药品降价了,降价药品却不见了。这让人们再次对新一轮药品降价政策的实际效果产生了怀疑。熟知内情的人士称,同样的场景已经重复了18次。此前,国家发改委先后18次公布药品降价政策,可统计表明,前18次药品降价只使全国百姓每  相似文献   

7.
伦敦专电 十一月六日,英国前首相邱吉尔的侄孙,年轻的布兰德福特侯爵,因吸毒和窝藏毒品,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两年。此外,法院还判处这位贵族在监外接受管教两年,并偿付这一案件的审理费用二千英镑。 二千英镑对他来说算不了什么,他自己在法庭上承认,去年仅三个月内,他吸可卡因就花费了二  相似文献   

8.
伦敦专电 十月十三日,英国女王在李先念主席为她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宣布了英国设立皇家学会对华研究员奖学金。当天,皇家学会会长乔治·波特爵士在伦敦召开记者招待会,具体介绍了从明年起在三年内每年为三十名中国博士或同等水平的科研人员提供在英国进行科研的这一奖学金计划,他说,“这对  相似文献   

9.
于谷 《瞭望》1985,(22)
伦敦专电 周恩来总理生前有句名言:在对外交往中要“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在中英关系现已迈步跨入新阶段的时刻,抚今追昔,人们不禁自然而然地会想起那些曾经为中英关系正常发展而奋斗过多年的人们。正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情,记者最近走访了英国对华贸易四十八家集团(以下简称“四十八家集团”)。 “四十八家集团”的秘书处坐落在伦敦一条相当偏僻的街道上,小楼一座,毫不显眼。 叩门而入,走上二楼,这个组织的老顾问、秘书长庭伯莱克先生已应约等侯在他的办公室里。这间办公室不大,摆设不多,环顾四周,一眼便瞧见墙的正中挂  相似文献   

10.
种树与吃果     
由甲 《学理论》2008,(17):47-47
有有个叫胡安的老翁,86岁了。他的邻居看见他在地上挖坑,便问他准备做什么。他回答:“种芒果树。”邻居笑道:“难道你还想吃到这些树长出的芒果吗?”  相似文献   

11.
《侨园》2017,(5)
正五绝秋夜风起归人急,云浮度月残。雁飞惊夜雨,摇落一天寒。洁一个人时经常反思,她自觉不是那种水性扬花的女子,那么她与吴出轨的诱因是什么?难道她们之间真的是人们常说的世间真爱吗?难道这千古难寻的感情真落到自己头上了?抑或就是单纯荷尔蒙在彼此间做祟的结果?不然为什么每次见到他,自己都会魂不守舍,  相似文献   

12.
前门大搬迁     
王军 《瞭望》2006,(19)
以开发方式施行的“休克式保护”, 能否让这片商业老区从手术台上活过来 68岁的王英宇在等待命运的安排。他不愿离开全家人已生活了61年的老宅。他眉头紧锁,在自家的小四合院里来回踱步,指着大门南侧的一间房,对《瞭望新闻周刊》说,“就差这一间了,‘文革’时  相似文献   

13.
在一张直径为5英寸的塑料片上可以随意浏览伦敦艺术博物馆,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今天已成了现实.美国微软电脑公司最近在纽约微型计算机博览会上展出了该公司新近灌制的“伦敦艺术博物馆”电脑光盘.在这张售价为50美元的镀有薄薄一屋激光膜的塑料片上收录了该博物馆收藏的近千幅高清晰度彩色油画珍品,其中一些名作还可进行局部放大,供有心人细心观赏.  相似文献   

14.
公与私,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近翻旧书,偶读一文,更有所悟. 据古书载,北宋时期,博州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知道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便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他读了一半,又命令差人把官家的蜡烛吹灭,而把自己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们非常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如他自己买的蜡烛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里后半部分是关于他留在京城里家属的近况,他认为这是私事,应用自己的蜡烛,不能用官家的蜡烛.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博州州官的这一行为,虽还带有历史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微风和煦的仲夏夜,在繁华的伦敦城里,我正在自己的寓所里一边与两三位旅居英国的中国文学艺术家朋友聊天,一边欣赏着伦敦调频音乐台播放的音乐。突然,一首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乐曲从音响中清晰地流了出来,我们不约而同叫了起来——《梁山泊与祝英台》! “一定是陈美的作品,”我肯定地说。“她真了不起,在西方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方面没几个人能比。”一位画家朋友说。  相似文献   

16.
一八四三年,在英国纺织工业大城曼彻斯特。一位身材魁伟的德国青年,在工人聚居的贫民窟里访问工人。这位青年还常到工厂去访问,在阴暗潮湿、机声轰响、纤维飞舞的车间里,亲眼观察工人们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被繁重的劳动折磨的情景。这位青年就是恩格斯。这年他才二十二岁。他的父亲是开设在曼彻斯特的“欧门——恩格斯棉纺厂”的股东。他是不得已而遵父亲之命到这里来学习“该死的生意经”的。可是,具有叛逆性格的恩格斯早已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来到曼彻斯特以后,他抛弃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恩格斯还抽空时间到英国的伦敦、都柏林、爱  相似文献   

17.
余红 《侨园》2001,(1):34-35
2000年的世界小姐选美总决赛于11月30日在伦敦千年穹硕大厦举行,一名19岁的印度小姐荣获“世界小姐”的桂冠。这不但是世界小姐的第五十届选美,也是本世纪的最后一次。这次选美与往年一样隆重热闹,美女如云。唯一的遗憾是,“世界小姐”选美大赛的创始人埃里克·莫利先生于2000年11月8日在伦敦西部的一家医院里溘然长逝,享年82岁。莫利是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在“美丽公主医院”去世的。由于背部剧痛,他没能出席几小时前在伦敦“千年穹项”大厦开幕的“2000年世界小姐”选美赛的首场预选赛。也许是上帝的安排,一生崇尚美丽的莫利居然在一家有着如此美丽名字的医院里去世,真是“死得其所”。莫利是个文艺天才。他1918年10月7日出生在伦敦市中心的一个贫苦家  相似文献   

18.
我和傅斯年有过一段不算泛泛的来往。1946年在南京时经常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去读书。在二楼他宽敞爽亮的书房里无拘束的活动,还听他发反共谬论。“苏联”两个字他从不肯出口,硬是要  相似文献   

19.
《民主》2016,(6)
正上海胶州路万国殡仪馆二楼二号房,鲁迅的遗体陈放在那里。这位"左翼"文坛的旗手在静卧,身上穿着他生前爱穿的咖啡色丝绵绸袍,上面覆盖着褐色棉被,上及胸际。遗体旁虔诚地肃立着一位刚满20岁的"左翼"作家。他身材魁梧,充满活力,一面向鲁迅遗体鞠躬,一面心中默念着:"先生并没有死,他是永远也不会死的。"他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灵堂后,奋笔写了一篇悼念文章《文学家、战士与革命家》,以"林娜"的笔名发表于《光明》杂志第一卷第十号,表示要继承鲁迅的遗志,为祖国和社会的生存而奋斗。  相似文献   

20.
瞭望哨     
《瞭望》1985,(28)
一天早晨,我漫步集市,看见一位青年在个体肉摊前买猪肉。他要一元钱纯瘦肉,却要求卖肉的人按带皮带骨肉计价。卖者不依,那青年便面露怒色,喃喃道:‘不买了!看来还得穿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