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年,连年的内涝灾害,冲毁了苏公坨村党员、群众对生产生活的信心。群众精神萎靡不振,已经不把心思放在过日子上,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这时的党员看不出党员的样子,他们致富没门路,帮富没点子,打麻将、喝烧酒、侃大山,同流于懒散的民风民俗,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村党支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先从党员抓起,把党  相似文献   

2.
渠俊峰  甘虹 《当代贵州》2012,(26):44-45
时值我省“两加一推”和奋力后发赶超的大背景下,2012年6月15日,温家宝总理给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湄坨村村支书卢银辉、村主任李文科的一封回信,让干部群众倍感振奋和鼓舞。为及时总结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湄坨村经济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升支农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湄坨村经济社会发展,省联社农村业务处、铜仁办事处、印江自治县联社组成联合调查组,于2012年6月18日至6月21日,共同深入湄坨村进行了实地调研。  相似文献   

3.
《天津支部生活》2010,(2):34-34
在宁河县田庄坨村这片土地上,有着天津滨海平原上最早发现的先秦遗址,曾出土过“半两”、“燕明刀”币、青铜器、铁器等,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后,田庄坨人秉承先人遗风,自强不息,锐意进取,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777元,村集体积累1100万元,奏响了一曲发展的动人旋律。在2009年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新班子顺利接过老班子的接力棒。换了新的当家人,田庄坨村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4.
齐力  杨万君 《新长征》2006,(11):50-51
如何使科学理论深入到最基层,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并切实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动力,是“理论三深入”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通榆县苏公坨乡苏公坨村农民理论学习小组多年坚持结合实际学习科学理论,不断活化载体,丰富内涵,提升层次,着力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成为理论武装工作“沙滩流水能到头”的生动范例。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辽中县有一位全国著名的小烈士,他的名字叫谢荣策。1931年11月1 3日出生在茨榆坨镇茨榆坨村的一个贫苦家庭。谢荣策从9岁起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的打骂,过着非人的生活。 1947年12月18日,解放军解放了茨榆坨村。谢荣策心花怒放,积极地为解放军带路,帮助工作组发动群众开仓救贫。儿童团成立后,他  相似文献   

6.
大地短波     
2007年,宁河县板桥镇王良村承接了长毛兔特色养殖项目。一开始,群众都不认可,不看好养长毛兔的效益。党员王志富主动协助村干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第一个报名试养,当年就获益4万多元。他的成功带动了全村群众的积极性,2008年,王良村和邻近的田庄坨村建起了能养殖5万只高标准长毛兔的特色小区,  相似文献   

7.
201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缠溪镇湄坨村群众回信。在回信中,温家宝总理肯定了湄坨村"从当地实际出发,依靠科技发展茶产业,并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带动群众就业和增收致富"。温家  相似文献   

8.
正初夏,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湄坨村茶海满眼是绿。茶园中,一群老人或打太极、或舞剑、或泼墨练字……吸引了游客争相拍照留影,山地车道上自行车穿梭不停,自成一道风景线。缠溪镇政府干部严海涛告诉记者,每逢周末、节假日,来湄坨村休闲旅游的人特别多。湄坨村,印江自治县东南苗王坡之巅的一个深山村落,海拔1300米,常年云雾缭绕,是出好茶的地  相似文献   

9.
笔者近日在宝坻区牛家牌乡前普贤坨村走访时。在村支部的会议室里,无意中翻开了村里的账本,“05年大队(指村委会——编者注)借李秀双现金281000元”一行字赫然映入眼中,李秀双是何许人?他为什么会把这么多钱借给村集体呢?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支部生活》2009,(8):39-39
从1997年至今,宁河县兴家坨村党总支连续13年被评为县级红旗党组织。连续4次荣获市级红旗党组织和“五个好”村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兴家坨村地处七里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自然风光秀美,但如何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加快发展的关系,这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矛盾。兴家坨村又是怎么做的呢?  相似文献   

11.
1958年我在盖平县报主持工作,9月24日接到县委办公室通知,让我明天参加迎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一行到盖平县农村视察工作,具体地址在大阳升公社所在地花园坨村。我听到后,十分高兴,就着手做了准备。 第二天上午近10点钟,中央领导乘着专列铁路客车来到盖平火车站,换乘省和辽阳专署准备的一行轿车,途经县城向东南运行7华里,进了花园坨村。在一座比较清洁、宽敞的大院里,正房东西两屋分设会议室和接待室,邓小平  相似文献   

12.
绿浪翻滚的银辉茶园,风景如画的坨水库,平整笔直的水泥道路,清洁卫生的沼气能源,生机勃勃的农业园区……构成了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湄坨村欣欣向荣的小康图。湄坨村地处印江县与江口县交界处,东距铜仁118公里,西距印江县城48公里,平均海拔1156米。全村有农户83户,338人,耕地面积358亩,省道303公路穿越该村全境,交通便利。党的富民政策给湄坨村人带来了发展机遇。近年来,该村全面实施生态家园示范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户们的居住环境。村党支部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方针,深入开展“两带三增奔小康”活动,全村“两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春日的七里海,正孕育着勃勃的生机;四月的兴家坨,到处都充满着活力。在明媚的春光里,我们来到了宁河县俵口乡兴家坨村。在村委会会议室,刚一落座,老总支书记马术发就忍不住向我们谈起了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去年换届,为了让年轻党员更好地发挥作用,我退位让贤。新班子是好样的,一上任就干了好几件大事实事,  相似文献   

14.
正1902年冬,年仅13岁的李大钊到城北井家坨宋举人家求学,直至1905年入永平府中学堂,三年的学习生活,在他人生经历中留下了珍贵的印迹。一、宋家谱系及学馆宋举人家位于乐亭城北五里井家坨村(又称景坨,现行政区划归乐亭县乐亭镇),因同胞三兄弟皆中举人,故被称为宋举人家。宋氏家族是乐亭县的名门望族,民国版《乐亭县志》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30岁的杨扬是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三农场井坨村党支部副书记、团支部书记。入村工作6年来,她勤恳工作、辛勤奉献,将自己的无悔青春写在了井坨村和谐文明的村风里、美丽整洁的环境里和村民越过越好的日子里。创品牌,农村党建添亮点上任之初,杨扬对农村工作一无所知,她的办法就是:做小学生,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杨扬经常利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渤海之滨的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乡大黑坨村。李大钊自幼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异。1907年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后赴日本东京留学。1918年1月回国后,经章士钊推荐,担任北大图书馆主  相似文献   

17.
<正>"以前,茶叶只能就地销售,现在搭乘网络快车销往全国。"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湄坨村村民李文强自豪地说,通过电商渠道已经把合作社生产的茶叶销往外地,销量上来了,群众致富了。湄坨村地处印江自治县与江口县交界海拔1300多米的苗王坡山顶。因海拔位置高,常年云雾缭绕,村里产的翠峰茶以"似龙井非龙井,不是龙井而胜似龙井"的独特品质而远近闻名。201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笔给该村茶农回信,叮嘱茶农要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乡大黑坨村。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也是一位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学者,他的道德、学问和文章哺育和影响了五四时期一代先进青年。但非常不幸的是,1927年4月28日,他惨遭反动军阀杀害,时年38岁。那么,他最后的人生岁月是怎样度过的呢?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对联喻志育人1919年,李大钊借回老家河北省乐亭县的大黑坨村度假的机会,把新文化运动的春风,带回到了农村。他发动群众,破除迷信,相信科学,推倒了村里“华严寺”内的泥像,创办了“大黑坨村国立初级小学”,使故乡有了创办学堂之风。李大钊非常热情地支持了学校的工作,开学第一天,他亲自为学校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学校的大门两旁。这副对联是:“学校造人材,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后来,当友人吴弱男请他书写一张条幅作纪念时,他想到明代的杨继盛为了反抗强权,与奸臣严嵩对立,把生死置之度外,曾写过“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相似文献   

20.
一位村党支部书记留下的……邓九冬华宣华组1997年10月27日,身患绝症仍带病工作近10年的桦甸市横道河子乡文华村党支部书记朱运山与世长辞,时年47岁。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可是朱运山的死却在全乡、全村引起了震动,400多人自发地为他送行。乡里的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