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的联系一直十分密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推行,对祖籍地是中国的东南亚华人来说,其发展优势是可以预见的.但从长远来看,由于东南亚华人大部分已加入所在国国籍,他们与祖籍地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经贸和文化领域,而且,这种联系已逐渐成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经贸、文化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过去半个世纪来新加坡华人与中国之间密切联系的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海外华人与故乡的多层互动推动了跨国华人社会场域的形成和发展.该场域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海外华人借助这一超越民族国家疆界的跨国网络与故乡建立起稳定的联系,推动着人员、观念、商品和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交流,国家在塑造这一跨国联系的性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二,除了推动社会和商业发展之外,该跨国场域还涵盖了动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互动,并为创造一个集体性的华人散居者群体认同做出了积极贡献;第三,跨国华人社会的关键性制度机制是推动社会和商业网络整体发展的各类华人社团,它们包括宗乡社团和专业机构等.  相似文献   

3.
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的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出访海外乡亲所在地成为闽粤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而华侨华人及其社团也经常前往闽粤祖籍地探亲、投资或考察.同时,侨乡民间也通过复办侨刊乡讯、恢复民间组织等,与海外华人社团建立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二战前东南亚华侨与祖籍地的密切联系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梅 《东南亚研究》2006,(1):59-62,30
近代以来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的关系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二战之前可以说是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东南亚华人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与祖籍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在世界上其他多移民的国家中是十分罕见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华人自身的因素,也有华人祖籍国和侨居国的国情与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东南亚与西欧闽籍华人群体的不同特点,两地的闽籍华人地缘性社团在创建的时代背景、面对的社会 环境、结社宗旨与目的、组织结构、功能作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通过两者的比较,我们能更深刻、全面地认识海外华人 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民族感情、传统文化是东南亚华人与中国保持联系的重要纽带.华人在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科技交流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发挥华人的这种作用,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东南亚各国继续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曾是中国现代东南亚研究的发源地,知名东南亚学者的集中地,首批东南亚研究成果的产生地,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在研究力量先后南下北移之后,东部的东南亚研究进入沉寂期.改革开放之后,东部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与东南亚地区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促成了东部东南亚研究的复苏,江苏省东南亚研究会的成立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从此,东部东南亚研究进入了一个发展期并在发展中显现出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揭示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变化与国际关系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关联。当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由敌视与戒备进入合作比对抗更重要的新时期,东南亚华人在居住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并且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中的一个活跃因素。当然,中国也必须时刻意识到海外华人是处在居住国主权之下这一现实。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与区域化深度交织的时代,海外侨民及宗教信徒正成为一国公共外交体系中颇具特色的跨国社会资本,日益崛起的东南亚华人基督教为我们研究海外华人社会、地区新兴宗教、中国—东盟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相对于本土宗教,基督教在东南亚华人族群中的传播尤为迅速,已成为影响力与日俱增的跨民族宗教和跨文化宗教代表。基督教社团不仅促进了华人内部的信仰传播和族群认同,而且推进了与海外基督教的跨国互动及社会凝聚,它在当前中国—东盟公共外交多维网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其未来参与公共外交仍将受到地区信仰格局、政治社会环境、西方宗教势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与区域化深度交织的时代,海外侨民及宗教信徒正成为一国公共外交体系中颇具特色的跨国社会资本,日益崛起的东南亚华人基督教为我们研究海外华人社会、地区新兴宗教、中国—东盟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相对于本土宗教,基督教在东南亚华人族群中的传播尤为迅速,已成为影响力与日俱增的跨民族宗教和跨文化宗教代表。基督教社团不仅促进了华人内部的信仰传播和族群认同,而且推进了与海外基督教的跨国互动及社会凝聚,它在当前中国—东盟公共外交多维网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其未来参与公共外交仍将受到地区信仰格局、政治社会环境、西方宗教势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