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产生之初就将女性的平等就业权作为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与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浪潮接踵而来的女权主义法学的各个流派对于平等的讨论既是女权主义法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推进了国际公约和国内法中性别平等和性别歧视概念的界定和深化,在女性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职业发展机会和薪酬待遇、完善生育保障制度、消除职场性骚扰方面发...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是被女权主义法学研究者忽视的美国女权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时至2016年,鲍曼教授开始提醒女权主义法学研究者重拾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事实上,作为第二波女权主义浪潮的智识成果,双系统理论已使研究者意识到法律在公私领域的不统一,进而批判资本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并关注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视角理论对识别出法律的男性气质,以提出符合女性气质的女权主义法律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异化理论还促使研究者了解到女性在强奸、性骚扰、生育和劳动中的异化。此外,阶级和种族分析使研究者认识到女性内部的多元化,依此批评主流女权主义法学的性别本质主义,为完善女权主义法律理论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角度看,1990年代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好的十年之一。在学术、媒体和大众视野中,一支"麦当娜女权主义"名噪一时。这支女权主义虽然内部在理论上各持己见,但是都含有4个重要的共识:指责第二波女权主义是"受害者女权主义";重提性别的生理性,提出应重建女性气质;强调身体是建构女性主体意识的关键;认为性是赋权女性的最佳途径。回顾那一时期美国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学者特瑞莎·艾伯特和西方一些带有反对新自由主义全球资本主义倾向的女权主义学者对麦当娜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娜奥米·沃尔芙和卡米拉·帕格利亚的主要议题、论点、修辞策略和宏观理论框架的评析,对引起中国妇女研究学界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的涉及这4个层面的议题的反思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发展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女权主义思潮迅速蔓延,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女权主义流派,西方女权主义尤其盛行。她们均以妇女解放为目标,提出了各自不同但富有效果的思想观点。加强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研究,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还能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女性解放提供有益的指导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习惯研究,无论对哪个法学流派而言,都是无法规避、也未曾规避的话题。最近,我指导的一位博士研究生,系统梳理了西方不同法学流派有关习惯的研究及基本观点,形成《法律与习惯:一部西方法律思想简史》一文,从中发现,在当代主要的西方法学流派中,习惯研究都是其浓墨重彩的篇章,尽管不同法学流派对于习惯之于法律、法治、司法的看法各异。零零总总的习惯研究,即便花样再多,观点再杂,作为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学术归结上,不仅应着眼于对人们交往行为的规范价值,而且要得出有关习惯的规范建构,即在规范视角,  相似文献   

6.
关于调查性报道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方新闻界主流流派之一的调查性报道,其发端于美国,在新闻事业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它的文体特征、发展史及社会功能作一个历史性的勾勒.  相似文献   

7.
西方社科研究中的反主流倾向美威斯康辛大学历史系教授、“亚洲研究”编辑伯克,最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介绍了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反主流倾向、主要研究方法及对中国现代化的看法。1、反主流倾向。伯克教授认为,近年来西方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上出现了和当年马克思、弗...  相似文献   

8.
以法律的定义、法律的概念、法律的本质、“什么是法律”或“法律是什么”等形式出现的法律本体论追问在中西方法理学史中不绝如缕。近几十年来,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以及文化进化理论等兴起了信息范式并且影响日增,为信息法律观的建构带来启示。它能打通西方法哲学三大法学流派之间的联系,融贯法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事实向度,复兴综合法学或统一法学运动,并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当代中国法学创新事业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法学方法论在法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法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我们熟知的注释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实证主义法学派、社会法学派等法学流派均有自己的标志性研究方法。然而中国法学理论却并没有因循这样的发展道路,先秦法家主要凭借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及对其解决方法的价值功能和运作机制的认知而自成一派,这对于当代中国法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矫正社会工作教育主要采取福利服务模式,且面临专业性和有效性的考问。西方犯罪学不同流派提出了不同的预防犯罪策略。实证学派之后矫正恢复成为主流,矫正社会工作由此得以蓬勃发展。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矫正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受到空前质疑,由此兴起的反矫正运动导致矫正社工发展严重受挫。20世纪90年代起北美循证矫正运动开始全面量化检验影响犯罪和再犯的因素,得出了若干核心原则和因素。我国矫正社会工作福利服务模式集中体现在上海模式上,但最终被迫与刑事司法进行融合。我国本土性循证矫正得出,有效矫正应建立在实证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与策略的结合上,这需要社会工作同犯罪学、法学和地方性知识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