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南山同志《鲁迅是这样评论〈水浒〉的吗?》对拙作《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提出商榷,我热忱欢迎并再谈一下己见。 第一,关于“鲁迅对‘强盗’有特定的理解,肯定了《水浒》有革命精神”的问题。黄文引鲁迅“有官之所谓‘匪’和民之所谓匪,有官之所谓‘民’和民之所谓民;有官以为‘匪’而其实是真的国民,有官以为‘民’而其实是衙役和马弁”的话,说明鲁迅并未否定“匪魂”,甚至还要“把‘匪魂’看作‘我辈的魂’。”但这番话的用意主要是提醒人们注意:“貌似‘民魂’  相似文献   

2.
“四人帮”在篡党夺权的过程中,借着“学习鲁迅对《水浒》的论述”的幌子,导演了一场“评《水浒》”的闹剧。他们先在《红旗》杂志上用大字刊印了从“《流氓的变迁》中撷取出来的一段鲁迅语录,接着,又连篇累牍地抛出大批呼叫鲁迅评《水浒》评得好”的文章,摆出一副唯独他们才悟得鲁迅论说精髓的架势,实际上把鲁迅糟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四人帮”垮台以后,林志浩同志发表了。《还鲁迅评〈水浒〉的本来面目》的文章,不仅揭露了“四人帮”的反动政治阴谋,而且还尖锐地批判了“四人帮”歪曲鲁迅、颠倒是非  相似文献   

3.
看《水浒》,谈《水浒》扈三娘的教训舒芜早自人说《水浒》里面,刻意写了潘金莲、潘巧云两个“淫妇”的“该杀”,淋漓尽致、津津有味地写了武松、杨雄两位“好汉”对“淫妇”的虐杀,书中杀人之事多的是,都没有这两件这样将虐杀细节写得笔歌墨舞,洋洋得意,于此可见其...  相似文献   

4.
郑振铎在一九五四年版的《水浒全传》序中,说施耐庵原本中“宋江等受‘招安’以后,只有‘征方腊’一件事”,“他们并不曾去‘征辽’,更不曾去‘平田虎、王庆’。原本这样的情节,是和《宣和遗事》里面水浒故事的节要相符合的。”这一分析是很有道理的。现在我想补充一点,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中,加进征辽故事的作者与加进平田虎、王庆故事的作者,显然是两个人。前一作者对《水  相似文献   

5.
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  相似文献   

6.
“水浒气”     
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限于篇幅,此处“三国气”存而不论。何谓“水浒气”?在相当程度上说,乃霸气、盗气、匪气、流氓气也。《水浒传》中恶霸形形色色,祝家庄庄主、西门庆、蒋门神之流,虽童稚亦耳熟能详;桃花山、二龙山等山大王,分明是占山为王、打家劫舍、为害一方之强盗;混江龙李俊、船伙儿张横辈,则是驾着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动辄将客商扔进水里喂鱼的水上土匪;而花花太岁高衙内、没毛大虫牛二之流氓行径,同样令人  相似文献   

7.
李桂梅 《湖湘论坛》2003,16(2):85-85,93
鲁迅先生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里 ,以狂人之语 ,辛辣的文字 ,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封建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 ,发出了打倒吃人礼教的强烈呼声。在《狂人日记》中他写道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 ]这种吃人的礼教突出表现在家庭伦理关系中 ,即夫权和父权。鲁迅先生对“节”、“孝”等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孝”是封建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 ,鲁迅把被封建统治者扭曲了的所谓孝道与封建君权…  相似文献   

8.
《水浒》是一部歌颂农民革命的文学杰作,但对妇女问题描写却有失笔之处,这些思想观点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通的。《水浒》英雄绝大多数是不堪官府、豪强的压迫被逼上梁山,但有四个人却是因为杀掉了三个“坏女人”:武松(杀潘金莲),宋江(杀阎婆惜),杨雄、石秀(杀潘巧云)。 潘金莲是《水浒》中主要妇女形象之一,经过《金瓶梅》的演化,成为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这一指示。深刻地揭示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的反动实质。《水浒》成书于大规模农民起义余波未息的元末明初。作者在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鲁迅一生反对思想禁锢和阅读强迫,但他死后却被竖立成一个“牌坊”。这是鲁迅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无奈。还原鲁迅不仅要把“神”还原为人,还要正视后人的争论:“鲁迅是黑暗的吗?鲁迅是否已经过时?我们是否还需要鲁迅?”其实音迅从没要求不朽,相反,他盼望速朽。但显然,我们的世界依然存在先生所愤恨的“瞒”和“骗”。——题记为什么要选这么一个题目?还是先从一件小事说起。一位同学告诉我,他看了在学校放映的电影《鲁迅》,非常感动。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也很不错,能拍成这样,是很不容易了。在拍摄过程中,编剧和导演曾经征求过我的意见,因此我注意到编剧的一个陈述,即强调鲁迅“兼有‘儿子’、‘丈夫’、‘父亲’、‘导师’、‘朋友’等几重身份”,整部电影也是围  相似文献   

11.
在整理萧老遗稿的过程中,一篇《“祖国之恋”放歌》是他写好后未曾示人的原作。看着那最普通、粗糙并有些泛黄的七页白纸上熟悉的笔迹,和铿锵作响的真情诗句,一股热流,在我的胸中涌动。  说到萧军,凡年纪稍长些的人,不知道他“大名”的大概不多。在中国的“文坛”,他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了——他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器重他,光给他写的信就有五十几封;还亲自为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作“序”,适时地将这部“于‘心的征服’有碍”的小说介绍到国际;鲁迅先生以《三月的租界》为题的一篇檄文,痛斥了“狄克”之流对这部作品的…  相似文献   

12.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十分巨大。最早把《史记》与某部小说联系起来的是明代的李开先。他拿来与《史记》相提并论的第一部小说,就是《水浒》。李氏在《词谑》一书中说:“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岩、陈后岗谓:《水浒传》委屈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此后,明人袁宏道、天都外臣、李贽、叶昼,清人金圣叹、樵余等又相继发表了相同的意见,对我们研究《水浒》与《史记》之间的继承关系,颇多启发。本文拟就《史记》对《水浒》在艺术方面的影响,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刘澍 《同舟共进》2009,(7):64-66
新中国电影史上,有两部被批判和封杀的影片格外引人注目:一部是建国初期被直接点名批判的《武训传》,另一部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大写十三年”的荒唐口号中被人为扼杀的《鲁迅传》。而这两部影片,又都与被称为“中国男星第_人’的赵丹直接关联,因为两部影片的主演正是他……  相似文献   

14.
版画《鲁迅》三十年后起纷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74年,李以泰创作了版画《鲁迅》(又名《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画中的鲁迅先生夹着香烟、凝神思索,被认为是鲁迅形象最传神的代表作之一,蜚声国际画坛。然而,三十年后,这幅画却引起了一场大纷争。鲁迅版画成了“唐僧肉”2004年7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著名版画家李以泰教授的研究生发现,杭州南山路中国美院附近,有用版画《鲁迅》制作的  相似文献   

15.
1980年1月31日《光明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试论人性》的文章。文章硬说鲁迅有“非阶级”的人性论观点。 作者认为鲁迅在《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强调了人和文学的阶级性”,“同时又指出:‘有些作者,意在使阶级意识明了锐利起来,就竭力增强阶级性说,而别一面就也容易招人误解’。‘中国却有此例,竟会将个性,共同的人性(即林氏之所谓个人性),个人主义即利己主义混为一谈,来加以自以为唯物史观的申斥,倘再有人据此来推论唯物史观,那真是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说过,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涌现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鲁迅先生认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伟  相似文献   

17.
水浒故事因《水浒》的广泛流传而深深扎根于民众的心里 ,《水浒》一书也因妇孺皆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成为读者案头珍玩的文本。风风雨雨几百年 ,以《水浒》为蓝本试图改编成其他文本者 ,大有人在。然而 ,大多因难传达原作神韵或随意曲解而多被人诟病。现在 ,郭太豪先生历时四年改编成长篇叙事诗的《水浒》(中国戏剧出版社2 0 0 1年 7月出版 )又与大家见面了 ,其结果又将如何呢 ?我想 ,这是喜欢《水浒》的人非常关注的一件事。一严格遵循原作的故事情节 ,这是叙事诗《水浒》最成功的一点。大凡改编者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思维和审美标准对原…  相似文献   

18.
朱东润在《〈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12日)中说:“‘屈原传’的作者以‘招魂’为屈原所自作。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不标作者姓名。按章句目录,对于诸篇作者除屈原外,一概标名,独屈原不标名,准此似王逸在标目时认为屈原所作’。至卷九‘招魂”章句则又叙称:‘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王逸此叙,以‘招魂’为宋玉所作,与标目时自相牴牾。”刘心予《关于〈招魂〉的作者和乱辞》(《华南  相似文献   

19.
复杂的鲁迅现象不仅是文学历史现象,而且是不断被现实影响也在影响现实的思想文化现象。有些青年作家或说鲁迅“他离我们挺远的,没有指导意义”,或说“我离他太远,不可想象”①,倒也尚未成文。成文后发表的《远去的鲁迅》则表达了老年学者的观点,其忧思虽令人有某些同感,却也不尽以为然。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海内外一度对新儒学的呼唤声中,在迈向21世纪之际,鲁迅“远去”了吗?  诚如《远去的鲁迅》作者所言,“从时间的观念看,鲁迅的生命实体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确实是“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的事实”②。文化巨人鲁…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三年四月,周木斋在《涛声》第二卷第十四期上,发表《第四种人》一文,对鲁迅先生以“何家干”笔名发表的《文人无文》提出自己的看法,鲁迅先生予以答复,还就木斋说的“听说‘何家干’就是鲁迅先生的笔名”,指出“这回是王平陵先生告发于前,周木斋先生揭露于后”①,以说明当时文坛的风气。显然,这里不是将人——王平陵和周木斋并论,而是将事——两个人都说“何家干”就是鲁迅的化名这件事并论。在我看来,这一点很有区别,不应该随随便便地拉扯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