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主体地位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主体地位观的运用与发展,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且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内涵、新意蕴和新要求:一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彰显人民主体力量;二是解决人民利益需求,高度重视人民主体利益的实现;三是顺应人民意志愿望,充分体现和实现人民主体价值;四是发扬光大党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观的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2.
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重要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坚定不移地坚持好这一重要原则,对于我们党更好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本质的先进性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出发,我们党始终代表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从根本宗旨出发,党自觉坚持以人民为本,始终着眼于维…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5,(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执政为了谁,执政依靠谁,如何执好政掌好权等重大课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包含诸多关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论述,在政治理念方面,赋予了人民主体地位以全新内涵,逐步形成和确立了自己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开创中国现代政治生活新气象、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一、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新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4.
韩燕 《求实》2011,(Z2)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重申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又在"七一"重要讲话一万四千余言中,用了"人民"一词136次,平均每104个字里就有一个,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重要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重申这一原理并坚持好这一重要原则,对于我党更好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观维度、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方法论维度、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目的论维度和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的价值论维度出发,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丰富内涵。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有机统一,诠释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戴木才 《前线》2022,(6):4-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把握文化形态的精神实质与内在逻辑的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唯物史观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采取了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不断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对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7.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至上原则。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和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坚持这一思想内容是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既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为理论逻辑,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历史逻辑,更将新时代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其实践逻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其内涵主要表现为目标宗旨观、历史动力观、人民利益观和群众路线观。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承继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精华,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观发展新思路,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蕴含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这一正确立场。深刻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正确性,应从理论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自我完善的科学理论。应从历史中吸取苏联动摇、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失败教训,总结中国牢牢坚持、运用和丰富马克思主义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成功经验。应从现实中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继续坚持和践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开辟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一重要论述,集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首要价值主体和价值目标的崇高选择,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具体运  相似文献   

11.
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深刻意蕴和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把握和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为主体,为出发点、落脚点。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科学发展观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坚持群众路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首要的是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的地位至上,心中装着人民。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  相似文献   

13.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形成与发展的主体力量,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是判断一定历史阶段社会性质的主要依据。人民为主体的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更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价值归宿。马克思通过对唯心主义历史观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批判,彰显了人民的历史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指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深刻把握人民主体的理论内涵,正确认识人民主体地位,能够使人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坚定政治信仰,把牢科学的发展方向,在实践中更好地解决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14.
侯惠勤 《前线》2009,(4):15-17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无产阶级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实践的宝贵经验。借助马克思主义,现代无产阶级第一次具有了阶级意识,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体。而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显著标志。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坚持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革新求变的思想观念。红色文化是孕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沃土,滋养着毛泽东恩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6.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根据人民主体地位内涵和条件的变化,研究怎样坚持好人民主体地位与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反映并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和权益,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成与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准则。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奉行的价值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政治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主线。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以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起点的;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以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点。  相似文献   

18.
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习近平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为前提,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要求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新时代"的新特点,拓宽"人民"的内涵;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人民书写历史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其中国化,增强了"四个自信"的底气和无穷的精神力量;遵循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理解"新长征"中的重大使命,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总结,是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看家本领。一、坚持人民至上、胸怀天下的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以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把握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这种天下观与人民观的内涵意蕴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主体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充分汲取和凝练,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协和万邦的理念精神存在着历史诠释上的内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双向互动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成果,也是走向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这集中表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审视“现代化中国”的大历史观,  相似文献   

20.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坚持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坚持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什么为主体、以什么为核心"这一问题的积极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