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6,(12)
贝克和吉登斯在现代化理论中对个体化风险都有所阐述,前者论述了个体化带来的客观领域的生活境况,后者阐述了主观领域的自我认同。本文通过梳理个体化理论探索女性在高度现代性下的自我认同危机和生活困境。全球化观念与地区生活、分裂与联合、无力感与占有、权威与不确定性、个体化与商品化这一系列两难困境影响了女性自我认同的构建。而存在于婚姻、教育与工作中的诸多矛盾加深了女性自我认同的危机。女性的生活境况处于"不再"与"尚未"之间的尴尬地位——虽然教育机会是平等的,但社会并没有给她们同样的就业机会;妇女从婚姻供养中摆脱出来,却不能自由地通过在家庭外的工作获得自主生活。  相似文献   

2.
从"内卷"的文化样态来看,"内卷化"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存在状态,表达了青年的社会心态;从"内卷"的外在表征来看,它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瓶颈",表现出外部的无意义突破和内部的消耗;从"内卷"的心理投射来看,它是当前社会中非良性的内部竞争,导致了社会的群体焦虑。究其本质,在非良性内部竞争背景下,人们对于"自我异化""自我剥削""自我压榨"的主动选择是导致"内卷化"的根本动力,温和反抗的"佛系青年"、标榜不做异化工具人的"反卷青年"和安于现状的"躺平青年"成为软性选择下的无奈之举。因此,应优化社会环境,理性对待内部竞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媒介素养,有效纾解"内卷化"社会现状,促进人的"自我异化"走向人的本位复归。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发生了深刻的嬗变。“自我设计”,就是近年来在部分青年中出现并流行的一句时髦口号,它是对个人理想追求、奋斗目标的一种婉转的解说,是青年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对自我价值的再认识,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部队青年作为社会青年的一部分,自然也会打上这一“烙印”,但由于部队青年所处环境和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自我设计”上有其不同于地方青年的特点。最近,我们采取问卷、座谈、个别谈心等方式,调查了不同兵种、不同军龄层次的青年战士447名,对当代青年战士的“自我设计”问题作了分析研究。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4年面板数据,研究(外)祖父母提供的隔代照料支持对青年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通过建立隔代照料支持和女性就业决策模型发现,从经济学视角来看,青年女性劳动参与主要取决于其非农工作收入和幼儿照料成本的比较。进一步分析Probit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模型等方法的结果发现,在中国,隔代照料支持对农业户口青年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较大。隔代照料支持显著提高农业户口青年女性非农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显著提高非农户口青年女性劳动参与率,但对其工作时间无显著影响。孩子年龄越小,隔代照料支持对青年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越大,尤其是对有0-3岁孩子的青年女性非农就业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自创立起,其青年亚文化研究一直存在着"男性中心主义"的倾向,女性在亚文化研究中未获得应有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默克罗比为代表的妇女研究小组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中的性别问题,将女性主义引入青年亚文化研究,后来又对女性青年亚文化内部的种族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思考。这一时期,受现代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影响,研究者多采取整体性思路对女性青年亚文化进行探讨。80年代中期,女性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范式发生了巨大转换。研究者开始从女性受压迫的个体性与复杂性着手分析;同时也改变了之前对女性青年亚文化的浪漫看法,不再将消费主义与亚文化视为互不相容的力量,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伯明翰学派中女性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经验、视角与方法值得当代中国学界批判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正以它特有的魁力吸引着正在成长中的一代青年。从升学到就业,从交往到消费,新的社会秩序、新的价值观念、新的行为规范、新的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的选择机会,也给他们带来了选择的种种困惑。特别是在社会转型进入深层次分化的今天,旧有的平衡已经打破,而新的体系尚未建立,青年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都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定会给社会的稳定造成某些不利的因素。在这一条件下,特别需要社会为青年提供走向市场经济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充权"是2004年海外青年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内涵是要协助弱势群体或个人排除各种主观和客观的障碍来感受本身的力量,通过其自身的正面经验来激发内在的动力,并尽可能地在集体的参与中来改变或掌握自己的生活.在青年社会工作中,"充权"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目标,指个人成长中自我意识及自我信心的提升,最终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10)
近代以来,青年就是每一个时代的接棒人,是爱国担当的生力军,每一代青年担当责任的样子,都成就了国家和民族的当下和未来。在这场武汉"抗疫之战"中,当代青年用实际行动充分证明,他们是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能堪当大任的一代。同时,真正大国强国的新时代青年的关注点和着眼点,应该从自我,从家至国,走向全世界、全人类。因此也吹响了新时代号角,呼吁青年要站在新时代起跑线上,紧随党的旗帜、在危难中不懈奋斗、勤学笃行中去历练,将经过战"疫"淬炼所带来的成长变为常态,用奉献与责任展现无愧于新时代的青春担当,在保卫中国、世界的舞台上为中国和世界的稳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采取形意世界的理论视角,以叙事研究为方法,进入社会组织青年从业者的生命经验,理解其进入社会组织工作后形成的青年文化及机制。研究发现,公益行业和社会组织作为一个形意世界,改变了从业者的"自我",使其对社会发展形成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增加了社会参与行动,并增进了自我认识和内在力量,这些都有助于形成新的青年主体性和文化。然而,青年仍需在日常生活中与成功主义和物质主义文化进行艰难协商。此外,这样的"自我"转变需结合从业者过往生命经验和当下日常实践。  相似文献   

10.
论文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研究高等教育对中国青年初婚的影响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更可能处于未婚状态;初婚年龄更晚。高等教育对青年结婚可能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其对青年初婚年龄的影响性别间并无显著不同。接受过高等教育不利于30岁以上青年女性进入婚姻,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混合婚配模式下的大龄女性婚姻挤压"假说,认为高等教育对中国青年女性结婚的可能性不仅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婚姻市场和社会性别观念发挥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1.
"闪婚"即"闪电式结婚"。从认识到结婚时间相当短,有的只认识一天就结婚的,有的大概不到3个月都算是闪婚,多发生在时下青年男女身上。如今",闪婚现象"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越来越普遍。农民工"闪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们根在农村,却生活在城市,城市给他们带来的除了工作和工资外,还有观念的重组和价值的冲击,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而在工作这个环境中选择闪婚。另一种是过年回家突击结婚。现在农村出现的庞大的"闪婚"群体,不论从现象还是事实上看都印上了思想观念转变的烙印。主要论述的是农民工过年回家"闪婚"的现象,对农民工"闪婚"的社会后果和危害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青年伦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息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青年带来巨大功利的同时,也给青年带来巨大的难题,尤其在道德生活领域,青年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对青年伦理造成的影响,指出了青年在享用信息技术时应遵从的基本伦理规范,并提出构建适应信息技术的青年道德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9)
今天,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繁荣有目共睹,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某些"负能量"的冲击,客观上造成部分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淡薄或缺失。通过对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淡薄及缺失的原因从学生主体和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因,进而精准施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当代青年的担当精神,促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实现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期以来,如何对待青年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价值实现等问题是许多文章讨论的热门题目,对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自己的见解,以期使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深入。一、辩证地认识青年中的“自我”对青年中出现的“自我”问题,目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认为这是青年自己塑造自己,政治工作不必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0,(4)
本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首先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角度考察了马克思中学毕业作文的写作背景。其次,认真分析文章脉络,将文章进行梳理并重新划分为"为什么要选择职业""如何进行职业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三部分内容。最后,根据目前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多样性,再次认真研读这篇中学作文不仅能够为青年选择职业提供行动指南,还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历史起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参与式观察和结构式访谈,从青春消费的视角出发,对以夜店为代表的城市异质空间中的青年群体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以夜店为代表的城市异质空间属性迎合了青年群体的青春消费及由此带来的非正式社交和非主流体验的现实需求与文化象征;夜店作为一种"异托邦",其空间内部的青年群体行为被年轻人定义为一种反抗日常生活世界社会结构和秩序的"自我"表达,但却在消费主义逻辑的基础上被区分为"舞者""过客""坐客"等不同行为群体,并通过一种异质空间规则化的方式形成新的空间秩序和结构稳态,其核心是以青春资本为基础的青春消费。尽管城市异质空间为青年群体提供了社会文化建构的可能性,但它隐含的由青春商品化衍生的消费型社会危机值得关注,年轻人需要挖掘青春消费中的积极面向以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微时代"的到来在改变传统青年政治社会化范式的同时,也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现代转型带来了冲击。"碎片化""去中心化"导致青年群体政治选择困难,"指尖决策"加剧了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非理性","手机依赖"导致青年群体政治角色认知失调,"把关人"角色弱化加剧了青年群体政治行为失范等。要规制和应对这些不足,必须从"外在引导"与"内在形塑"两个方面入手,既要注重"微空间"中的政治治理,又要加强现实政治环境的优化改善,努力构建一种网上网下能够和谐共振的双向引导机制;同时,也要注重青年群体的"内在形塑",提升其"微素养",完善其"微道德"。  相似文献   

18.
正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进阶到Web3.0的互联网更是为创造财富打开了思路和可能性。在"新常态"形势下的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政府强力提倡和推行的政策,甚至提倡互联网创业,互联网成为创业"弄潮儿"所倚借的背景与平台。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本研究发现,都市青年白领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已经开始逐渐自我反思,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在互联网领域创业成为都市青年白领跨界流动的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8)
现代社会是资本统治的社会,现代女性之所以遭受压迫,与资本逻辑具有内在的关联,资本逻辑即为现代女性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资本逻辑是实现女性解放的最关键因素,实现女性的解放就要摆脱在资本逻辑下女性的自我异化。此外,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解放与女性解放的目标是一致的,女性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标准,在此意义上研究现代女性解放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1)
作为五四的产儿和"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庐隐以绝对前卫的开放意识与惊世骇俗的叛逆行为,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自我解放的"辉煌曙色"。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其代表作《海滨故人》以"自叙传"的手法,通过女大学生露莎和四位同窗女友从聚首言欢到风云流散的心路历程,宣泄了现代新女性寻求人生意义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郁闷心情,流露出了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