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06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北京市流动人口流动行为特征与其迁移意愿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两点结论: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流动行为表现出全新的特点:留京时间长,居所和职业稳定性高,社会地位上升缓慢,经济地位有所改善;人口流动特征与迁移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收入状况改善是强化流动人口迁移意愿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北京流动人口聚集区的一项调查数据,研究青年女性流动人口在"积极社会情绪-消极社会情绪"两个维度上的社会情绪特征状况,通过建立序次逻辑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的效应。研究表明: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的社会情绪受到经济水平、婚姻家庭、劳动状况、社会感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水平越高、社会感知越良好的青年流动女性越容易产生积极的社会情绪;较高的劳动强度及进入婚姻家庭则易使青年流动女性产生消极的社会情绪。整体而言,北京地区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的社会情绪并未完全呈现消极状态,但需持续关注其积极与消极社会情绪并存的复杂社会心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脱嵌"家庭关系和教育体制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影响其随迁子女的教育再生产。较低的家庭阶层地位产生了"脱嵌化"的家庭关系,进而影响其对随迁子女的学业支持力度。分而治之的制度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家庭阶层地位对随迁子女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使随迁子女丧失学业优势,在中考竞争中被淘汰下来。只有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进行顶层设计,才能为随迁子女的教育流动提供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既有社会空间研究普遍忽视家庭的代际支持作用,代际流动研究则极少关注空间维度。利用2010年、2013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全国兴趣点、道路网等地理数据,探究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对当代城市青年居住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年所在社区的建成环境品质受到父代社会地位与子代社会地位的双重影响,但后致性的自身条件对承租人的作用更强;先赋性的家庭背景对房屋产权人的作用更为突出。随着城市房屋均价和房价收入比的提高,家庭代际支持对两类人群居住环境的影响不断扩大,而后致性因素的影响却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的家庭化流动是推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步骤。为了解和分析农民工未成年子女跟随父母家庭化流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本研究应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描述和因果分析。统计发现,目前农民工总样本中有未成年子女随迁情况的农民工家庭占流动家庭的六成以上,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农民工子女随迁率稍低于总体随迁率。统计模型表明,农民工子女随迁行为受经济与社会多重变量的影响,因此,政府和社会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当从收入水平、工作强度与生活方式、区域资源协调、社会保障参与等方面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2)
通过对2003年—2015年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中发表的关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研究文献分析,对我国社会公众的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现状、差异和变化进行总结。年龄、生理健康保障是影响社会公众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教育程度影响公众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年龄等,与生育意愿呈现"U型"关系;经济压力对生育成本较高的公众有重要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则对孩子数量和质量有双重需求;女性所处相对地位影响生育意愿,决策权更多取决于男性;主观效用显著增加社会公众二孩生育意愿;农村地区存在男孩偏好,城市存在女孩偏好,但没有显著差异;生育数量可能存在家庭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趋势为背景,利用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未婚人群以独居为主要方式,已婚人群中以采取与配偶同住或与配偶和子女同住的家庭结构者居多.但是,已婚人群中仍旧有超过70%的人与配偶或子女等核心家庭成员分离.在京时间较长,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较好经济条件的流动人口实现核心家庭举家迁移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大规模的劳动力外迁不仅加速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也给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安徽省巢湖农村地区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的四期追踪调查数据和在广东省深圳市进行的"外来农村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同时面向农村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农村劳动力外迁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的农村家庭养老表现出传统和变革共存的特征;子女外迁给农村老年父母的生活福利带来双面影响,使得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增加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的减少,加重了老年人照料孙子女的负担,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福利;子女在城市外出务工带来了传统孝文化的弱化,但女儿的养老功能得以增强,长期低生育率条件下发生的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动使得传统依靠儿子养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发生转变。本文最后探讨了在劳动力外流背景下政府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福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健康服务需求与健康服务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无法获得公平的健康服务,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流动人口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与健康服务利用,对于提升流动人口福祉、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社区视角,利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构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和健康服务利用的政策框架。在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流动人口健康意识与健康服务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提出完善流动人口健康服务的社区管理模式,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的对策。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发达地区,珠三角有责任也有条件再次走在全国前面,为完善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利用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前教育获得的影响以及学前教育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学前教育获得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其子女更可能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个体能力的发展存在长期效应,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在认知能力(认知测试得分和学业考试成绩)和非认知能力(自我效能和社会交往)方面均有更好的表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既通过学前教育间接影响个体能力发展,也会对个体能力发展产生独立的直接作用。由于学前教育在个体生命历程中会产生持久影响,因此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保障学前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对缓解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伟成 《民主》2011,(8):18-20
随着大量流动人口不断涌人经济水平较发达、地理环境较适宜居住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流动人El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已成为各地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流动人口过去大多是让子女随自己流动而到大中城市读书,现在不少人是为子女能到大中城市读书而流动,无疑这对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大中城市的义务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为应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主城区人口调控的背景下,研究在京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结构地位和社会融合两个视角,系统考察了影响在京流动青年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2015年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结构地位因素中,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务地位、住房状况会显著影响流动青年是否有明确的留京意愿;除以上因素外,单位类型也影响有明确留京意愿者的预期留京时长。在社会融合因素中,社会排斥感知对有无明确留京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有明确留京意愿者的预期留京时长则受到同住家庭成员数、子女随迁状况、京籍朋友数和社会排斥感知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受到"子女性别结构"与"家庭经济约束"的共同影响。本研究发现:流动人口不仅具有明显的"男孩偏好",而且存在"儿女双全"的想法;具有相同性别结构的生育意愿要高于不同性别结构的;有限的家庭经济收入限制了流动人口继续生育的意愿,性别结构中含有儿子的生育意愿要远低于性别结构中都是女儿的;"男孩偏好"与"家庭经济约束"交互作用使得流动人口生育子女数最多为三个;老一代与新一代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不存在显著差异;社会阶层的提升能够增加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8年安徽农村的调查,本文对中国人口社会转型期城乡人口流动和婚姻挤压背景下农村家庭结构变动对代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直系家庭为农村主要家庭结构,空巢家庭规模随着劳动力的不断外流而逐步壮大,传统复合家庭已快速缩减,而婚姻挤压催生出"失婚核心家庭",其数量随性别失衡与男性婚姻挤压态势的加重而上升。成年子女的外出务工导致出现老年父母生活照料缺乏的问题,而儿子被迫"大龄失婚"则改变了传统的养老功能,大龄未婚儿子承担了本应由儿媳承担的生活起居照料责任,但其依旧难以弥补因失婚给父母造成的情感压力。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本文采用分层线性模型分析了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家庭与学校因素。结果显示,家庭层面因素中,富裕的家庭环境和热切的教育期望能够有效地促进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向上提升。添加学校因素后,家庭经济资本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再显著。这充分说明公立学校为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进步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持,弥补了家庭背景的劣势。但教育期望依然显著,显示了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强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流动家庭的团聚: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人口流动正在经历着从家庭成员分离向家庭成员团聚的转变.本文利用"北京市常住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数据,做流动人口家庭的团聚及分离的流入地视角的定量研究.我们把家庭类型变量与受访者个人变量相联系,考察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分合的因素,发现流动家庭的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与家庭团聚与分离的关联不大,家庭成员的个人因素,如良好教育、较高收入、流入时间长等,都有利于家庭团聚.两类家庭受访者信息的比较研究还显示,团聚家庭在定居意愿、使子女有更好教育等问题上,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谭旭运  吕邈 《青年研究》2023,(2):40-49+95
基于2020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相关数据,探讨青年社会流动感知、获得感的基本状况以及不同方面社会流动感知对获得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对社会整体的流动信念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对自身的流动体验也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对子女的流动预期显著高于对自身的流动体验;获得感及其具体维度均显著高于中值;控制客观社会阶层等方面因素后,青年对社会整体的流动信念仍显著正向预测获得感,对自身的流动体验和对子女的流动预期也正向预测获得感;与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流动体验和对子女的流动预期相比,基于社会整体环境的流动信念对获得感的预测作用更强。研究可为引导青年理性认识社会流动、提升获得感提供相应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玉洁  龚继红 《学理论》2013,(12):67-6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变迁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如"家庭养老、老年人责任重大、代际伦理道德丧失"等,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新时期的家庭代际关系将怎样发展,将在下文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区别于经济共同体意义上的家庭,身份认同意义上的"家"是实践性和观念性的结果,是否将父母纳入到"家庭"范畴是个体的主观选择。基于"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探讨了家庭认同的代际差异与变迁趋势。研究认为,个体对父母的家庭认同存在代际和城乡差异,受总体认同观念,以及居住安排等实践性因素的影响。在城市化背景下,人们的家庭观念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显现出"双系化"的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路径:文化的路径将观念的变化作为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首要因素;结构的路径则将诸多关于家庭代际关系的思想作为一种衍生物,将结构安排的变化作为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首要因素。本文通过对辽宁省F村征地与搬迁后的家庭代际关系进行考察,在个案研究中检验了上述两种研究路径的解释力。本文认为,结构因素的改变在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改变中是首要因素,但是结构因素通过文化因素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