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政论坛》2011,(9):34-35
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开拓团"。到1945年,日本组织了共计14批次、总数为7万户、20万人的集团式开拓移民团侵略中国东北。  相似文献   

2.
日本青函海底隧道将北海道与其他地区连接在一起,建立了一条安全便捷的直达通道,促进了北海道发展,优化了日本国土综合开发。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地理位置、经济结构等很多方面与日本北海道具有相似性。通过考察青函隧道对北海道开发的作用,提出借鉴日本经验建设穿越渤海海峡的跨海通道,贯通东北"南下"的便捷直达快速通道,增强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与联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推动实现"振兴东北"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1)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政最高长官张学良对东北军下达"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军6天即占领辽宁省三分之二及吉林省城与铁路沿线城市。笔者从张学良先生晚年的回忆口述史料入手,分析张学良本人对日本政局、东北局势、列强立场、中国时局、东北军自身等五个方面存在的主观误区,力争解析支撑张学良错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张恺新 《侨园》2020,(2):22-24
这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九·一八"事变后,为避免辽宁全境沦陷,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政集团做出过一番努力,重要标志就是在锦州设立东北军政行署和加强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地区的防卫。其间,发生了日机轰炸锦州、痛歼汉奸武装、"锦州中立区"外交努力破产等事件,最终于1932年1月在日军大举进攻下,在辽西铁路沿线和锦州外围激烈交战后,东北军被迫撤入关内。锦州抗战展现出辽宁爱国军民对日本侵略的不屈不挠抗争精神,在中国十四年抗战史上谱写了悲壮的篇章。  相似文献   

5.
关伟 《侨园》2020,(2):10-13
辽西义勇军的抗日烈火,迅速蔓延到辽宁全省以及东北大地,白山黑水到处燃起抗日烽火。这就是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基础。这充满爱国主义激情、慷慨激昂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中华民族战胜外族入侵和鼓舞中国人民与时俱进!一、辽西抗日义勇军的兴起与发展"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关东军占领沈阳以后,向东北实施全面进攻。  相似文献   

6.
《各界》2010,(4):F0002-F0002
1、“九一八”事变爆发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对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武装进攻。19日凌晨4时,日军向长春发动总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相似文献   

7.
刘肃勇 《侨园》2015,(Z1):88-89
日本关东军为侵占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曾多次逼迫"东北王"张作霖同日本签订"东北铁路的满蒙积极政策",即俗称"日·张密约",都被张作霖拒绝,遂恼羞成怒,决意暗杀张作霖,换上能听从日本摆布的亲日分子,主管中国东北。关东军总司令村岗长太郎便将这一绝密行动交给了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河本大作认为暗杀张作霖的最佳办法,是选定从锦州至沈阳  相似文献   

8.
《瞭望》2005,(19)
20世纪上半叶,日本一波接一波地掀起海外移民高潮,其中向中国东北的大规模移民尤其令人瞩目。据学者张志坤、关亚新介绍,早在19世纪末,日本帝国主义就开始觊觎中国东北。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此后,日本和沙俄又为争夺东北而大打出手,并于1905年签订《朴次茅斯条约》,最终划定双方的势力范围:长春以南为日本势力范围,长春以北为沙俄势力范围。为了加强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和进一步扩大侵略,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开始提出"满洲移民论"。日本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竭力倡导向"满洲移民"。第一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称:"经营  相似文献   

9.
田晶 《侨园》2020,(2):19-21
妄图使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是日本大陆政策追求的第一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达到这一目标?在日本有各种各样的"解决满蒙问题"的意见。到"九·一八"事变前,各种意见阐述的越加清晰。而为实现这一阴谋,日本关东军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军事部署。武力侵占的策划。独占中国东北,是日本实现其大陆政策及称霸亚州和世界战略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0.
赵朗 《侨园》2013,(6):78-78
<正>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皇俄国手中攫取的中国旅大地区及南满铁路沿线的种种特权,开始在东北地区从事鸦片贩卖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一步加强和推广这一政策,建立了推行鸦片侵略政策的专门机构,在东北地区公开种植罂粟,并建立鸦片制造厂,从事贩卖活动。日本对东北实施的鸦片政策,不仅实现了其"以毒养战"的侵略目的,而且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削弱了中国人民反抗意志,对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毒害极其深重。需要深入研究和挖掘日本侵华实施的鸦片战争的罪行。日本在东北的贩毒活动由来已久。不过最初只是秘密地、分散地、小范围内进行。日俄战争以后,日本从沙皇俄国的手中攫取了东北的旅大地区(日本称为"关东州")以及南满铁路沿线的种种特权,为了巩固与扩展其既得的"权益",进一步占领全东北。1906年建立了统治机构"关东洲都督府"(1919年改称关东厅),开始在旅大地区、"满铁"及其所属沿线  相似文献   

11.
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加紧对中国东北进行政治侵略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日本通过设立统制机构,实行统制政策,建立与扩充特殊会社,实施《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利用"满铁""满业"垄断交通和重工业,全面控制伪满洲国经济,疯狂掠夺东北资源。  相似文献   

12.
石岩 《侨园》2020,(2):14-16
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明治天皇宣称要"薙居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帝国会议发表施政纲领时,提出所谓"守卫主权线"和"保护利益线"的侵略理论,矛头直指中国和朝鲜。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904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东亚霸权,在中国的土地上爆发了日俄战争,最终沙俄战败,日本攫取了中国东北南部的特殊权益,并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长期渗透和逐步侵略。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8,(1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疯狂掠夺东北煤矿、铁矿等物资资源,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日伪当局公然违背国际法准则,将他们逮捕的战俘或抗日群众作为"特殊工人"押送到东北各地的煤矿、铁矿从事繁重的劳役,其中辽宁地区尤多。面对日伪当局的肆意残害与虐待,辽宁"特殊工人"在特殊战线上不断掀起反抗斗争,给日本侵略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7,(Z1)
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西安事变爆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共产国际和苏联在西安事变前后对张学良的各种表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安事变的爆发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转折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及其率领的东北军背负各种不抵抗的骂名驻防于陕西、河南等地,被迫执行"剿共"命令。张学良面对有  相似文献   

15.
张洁 《学理论》2008,(24):25-27
"满业"是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到40年代前半期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的掠夺东北经济资源的超级垄断组织,全称是"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简称"满业"。"满业"是在日本政府和伪满当局及军方的大力支持下创立的垄断伪满重工业的"国策"会社,服务于日本不断扩大的侵略战争的需求。本文主要从"满业"的建立、"满业"对东北重工业的垄断、"满业"垄断东北重工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高洋 《侨园》2020,(2):17-19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长期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图把东北变为其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九·一八"事变不是偶然的,而是日本长期推行的向东亚大陆进行武力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国力衰弱、任人宰割的中国无法绕过的最终结局。甲午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为了扭转对外贸易逆差,开放豆禁,允许将东北地区的大豆三品(大豆、豆油、豆饼)销往国外。  相似文献   

17.
一、东北区域文化的地位、作用:东北区域文化地位重要,中外专家、学者均有共识东北区域文化是东北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反映,近现代东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过程中既具普遍性,又具特殊性,例如东北先受俄国帝国主义侵略,后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九·一八”以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东北社会殖民地政治、经济和文化。  相似文献   

18.
郭芳 《党政论坛》2014,(4):26-27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日本人继续留在中国,其中有些人加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参加了全国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力量.卫生部门留用大量日本医务人员全国抗战胜利后,根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先后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11万部队、2万干部向东北进军,其中医务人员很少.因此,人民军队进入东北后,即开始留用日本医务人员.  相似文献   

19.
宋洪斌 《侨园》2011,(12):48-49
在中国近代史,东北一直是外国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沙皇俄国和日本始终觊觎中国东北,相继在东北充当了无耻的饕餮角色,而铁路就是他们罪恶的触角和吸血汲髓的管道."中东铁路"的由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夺取了黑龙江以北约六十三万平方公里土地:1860年,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约定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定,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强行割占了中国四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不仅如此,沙俄为进一步掠夺,又向清政府提出在中国东北修建"东清铁路"的要求.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于1896年6月答应了沙俄的无耻要求,把"东清铁路"及南部支线(令长滨线、长大线)的修筑权拱手让出.于是,沙俄在中国领土开始修筑"中国东清铁路",旨在控制远东,掠夺和侵略中国."中国东清铁路",史上简称"中东铁路".1903年7月,这条铁路的干线支线2489公里和南部支线944公里全线通车运营.  相似文献   

20.
正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接着,大举向中国东北进犯。仅用四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东北全境。1932年3月,日本抬出了前清废帝溥仪,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伪的殖民统治下,满族、蒙古族等东北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一样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剥削、压榨与迫害。凡伪满洲国推行的一切政治措施如治安肃正、保甲连坐、集团部落、归屯并户、掠夺劳工、强敛武器、实施国兵法等以及一切经济掠夺政策如粮谷出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