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求知》2020,(7)
正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律保障我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我国民事立法的集大成,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编纂、审议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颁布实施必将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法律保障。第一,顺应更好维护人民权益的要求。民法典主要以民事权利为主线而展开,在系统确认民事主体所广泛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上,明确权利的行使规则,并为权利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我国民法典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在"三个特色"中,中国特色具有突出地位,它不仅体现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发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更鲜明地凝结在民法典法律规范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如何借鉴世界民法精华、回应中国问题、提供中国方案等"中国之问",蕴含  相似文献   

3.
《民主》2020,(8)
正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为每一个人追求美好生活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与定位,是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 《求知》2020,(7):4-6
正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等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四十五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民法典的正式公布,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成果的诞生,在中国立法史和法治发展道路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民法典是一部关于社会生活和个人权利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必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公民生产生活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  相似文献   

8.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的思考.自由与法律,看似一对相互矛盾的范畴,但却有着深刻的联系.纵观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史.自由在法律所保护的权利之中得以体现和巩固,同时这种自由的权利又是基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权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作为私权确认和保障的基本法,《民法典》体现了私权进步的成果和开放包容的品格。如何将私权理念和权益保障的意识与机制引入乡村社会,进而对乡村治理起到积极作用,是民法典时代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必须做出的阐释与回应。我国基层乡村社会中的矛盾纠纷复杂多样,乡村伦理、习惯等社会人伦基础以及忽视权利行使的社会环境等,使得乡村社会在规则或程序治理中产生明显的实用主义、结果主义倾向,造成规则失语。面对法律运行的困境,在民法典权利视域下乡村治理应当弘扬私权自治、强调权利行使环境和程序建构中的本土融合等价值取向,体现乡村伦理、习惯与国家法规则的良性互动。将私权价值与本土伦理紧密结合,充分有效地将制定法规运用到乡村社会矛盾解决和乡村治理之中,防范社会矛盾异化和法律适用风险,冲破国家制定法与本土法文化的隔阂,推动现代私权保障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在党内生活中长期存在着扭曲党员权利义务关系的情况,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有时往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严重忽视党员"应有的权利"。在对待党员权利上,我们并不是坚持和体现"党员主体"的指导思想,而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组织本位"为基本指导,党员权利保障因此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保障党员权利的指导思想上突出确立"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生活中必须长期注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公司法的本位入手,通过对现行公司制度的剖析,具体分析股东大会召集请求权的行使要件及其完善,并提出自己的立法建议。一、从民法入手民法之基本观念亦即民法之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或基本任务,学者称之为民法的本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义务本位时期、权利本位时期和社会本位时期。我国著名民法学者梁慧星指出:我国制定民法典应突出权利本位,强调对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换言之,民法典应体现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以权利本位为主,社会本位为辅的立法思想。笔者对此表示赞同。而我国采取的是民商合一…  相似文献   

12.
正一、民法典应体现21世纪的时代特征记者:今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宣布了编纂民法典的具体步骤,这引起全社会的热烈关注。您作为著名的民法学家,在推进编纂民法典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注意到,您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编纂一部21世纪的科学的民法典,请问您为何要如此强调民法典的时代特征呢?王利明:我确实多次谈过,如果说1804年《法国民法典》是19世纪风车水磨时代法典的代表,1900年  相似文献   

13.
戴伦蓉 《学理论》2013,(24):127-128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各种新型银行业务的兴起提供了平台,银行业已经深入到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面对银行消费者权利频频被侵犯,却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对此现象进行规制。法律的宗旨是公平,因此法律应当对银行业消费者这一弱势群体倾斜保护。先对银行业消费者相关概念进行介绍,然后论述银行业消费者被侵犯的权利,最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民法典有着深厚的理论意蕴:首先,它是增强民法典时代回应能力的必然选择,不但顺应了人文主义这一时代精神,而且能缓解价值迷失的时代困境,保障以良法善治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其次,它是彰显我国民法典民族性的必由之路,不但能体现我国民法典独特的民族气质,而且有利于民事法律制度的本土化改造;再次,它是提升我国民法典体系化程度的必要方式,有利于统一梯次立法实践中各单行法律的指导理念,保障民法典和其他法律文本在法律风格和精神内涵上的一致性。在具体实践中,我国民法典采取了隐性融入与显性融入相结合、全面融入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宏观指引与微观落实相结合的方式,为充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既富有特色又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正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于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事权利、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编纂过程到1260条庞大的法律条文,我国民法典立足于人民立场,富有中国特色,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人文关怀是法律的本有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定法律、实施法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法律的人文关怀品质是人们认同和希望法治的重要因素。对社会中个体权利的尊重和保障,尊重个体的人格尊严,体现人性化的关怀品质,是现代法律的本有属性和法治理念的重要内涵。法治的精神就是人文关怀精神,法律的人文关怀是法律对人自身命运与价值的高度关注与关怀。法律人文关怀的内容包括对社会个体物质生存、生活和精神生存、生活的关怀。  相似文献   

17.
法治理性是"法治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合规律、合目的、合真理,构成法治理性质的规定性和现实价值。法治理性的基本要义重在五个方面:一是宪法、法律至上。宪法和法律必须在事实上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绝对权威。二是以法治替代人治。法治永远优于人治。在公正的法治社会,法律不是工具而是"法之统治"。三是以人民权利制约政治权力。人民是法治的主体,政治权力则为法治的客体,它必须接受体现人民公意的法的统治和约束。四是以契约自由驱逐天然自由。以规则取代无序,以简约取代复杂,以理性约束行为。五是以法治文化建构公平正义。全社会信仰法治、推进司法正义、法治成为公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构成法治文化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18.
张献生  吴茜 《民主》2009,(2):3-6
宪政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以1215年英国第一个宪法文件《大宪章》为开端,随着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而固定发展下来,是西方民主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治体制。宪政以宪法为基本前提。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既是一部最高法律.也是一部政治宣言,把革命成果和取得的政治共识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提供根本规范。  相似文献   

19.
争取人民不受支配的道德权利,是民主革命前期毛泽东主要伦理思想,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法律途径,策略性地在军阀统治中争取道德权利;二是深入调查和辨析革命善恶,动员争取道德权利的农民革命运动;三是从正反两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士兵正确对待争取到的道德权利;四是进行军队民主主义的伦理改造,规范士兵的道德权利和伦理生活。  相似文献   

20.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首次将"家庭成员"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赋予其规范性地位,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未成年子女的代际抚养合作。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现代法治在构建家庭关系的过程中刻意消解了传统文化中"家"和家庭成员的"身份"意义,突出"人格化"的行为模式。作为社会概念的"家庭成员"与作为法律概念的"家庭成员"对"帮助抚养"有不同的理解与期待,法律在修订过程中虽然扩大了家庭成员的范围,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帮助抚养"权利义务关系构建的"人格"基础,在逻辑上与现实中都无法自洽,使代际抚养合作关系中女性的正当利益诉求被漠视。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观照中国社会家庭现实,重构完整的、彰显身份品格的家庭概念,以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