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汀泗桥战役是北伐战争中的关键一战。时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12师36团团长的黄琪翔在紧急时刻,向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兼前敌总指挥邓演达和师长张发奎请战,率部以奇袭战术攻敌侧背,与叶挺独立团等部队井肩战斗,一举夺取汀泗桥。此后,黄琪翔又率部参加了贫胜桥战役和围攻武昌战役,为  相似文献   

2.
邓演达在柏林邓演达在此以前曾在柏林居住过一年多时间。当时他决心作学术上的研究。他说:“涵泳于知识渊海中,不觉疲倦,是人生快事。只是时间匆促,又回国参加工作。这次重来柏林,又经过许多历史事实,亲历过许多斗争。”他感到在生命进程中所追求的,是真理的获得。...  相似文献   

3.
川轩 《前进论坛》2013,(8):41-42
四川解放前农工党在川的活动1927年国共分裂后,受邓演达影响的成都进步人士黄子谷等人成立了革命组织——黎明社。他们积极响应宋庆龄、邓演达等发表的《莫斯科宣言》,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并联合成都的工会、农会、学生会等人民团体,于1928年初组成  相似文献   

4.
1931年9月18日 ,蓄谋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事变 ,拉开了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发生时 ,正是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最困难的时期。邓演达和许多中央干部被捕 ,各地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成员思想也比较混乱。直到11月 ,临委会才商定暂由黄琪翔负责主持全党工作。黄琪翔主持工作后 ,一方面有重点地积极整顿和恢复各地党的组织 ,一方面为“九·一八”事变发出《对时局宣传大纲》 ,并先后多次向全党发出《通告》和《训令》。在这些文件中揭露和批判了蒋介石国民党对日寇的不抵抗政策和对红军的围剿…  相似文献   

5.
1924年共产党和国民党真诚合作,创办了黄埔军官学校。邓演达先生担任教练部副主任兼总队长,那时我是学生,直接接受他的教导和督促。回想往事,纪念难忘。现将记忆所及,简述数事。一、邓演达先生是坚决贯彻革命军事教育方针的有功之人黄埔军官学校是一个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的学校,在军事教育上也进行了一番革命。  相似文献   

6.
樊振 《前进论坛》2009,(11):52-52
初到柏林的邓演达,“头痛及睡不着的神经衰弱,几个月来重新发作,所以暂时仍在离柏林数百里的地方养病”。1928年初,邓“在德国养病养了一个多月,现在不但未好,还要坏些,真是可恼!未有什么病,就是睡不着,这病得来很久不是一时能治好的。”7月14日,邓演达在给夫人信中谈到,受到夫人的教训正在自责。为了休养身体,邓演达利用暑假机会,于7月17日由汉堡踏上了德国邮轮公司的“芒杰”号轮船。  相似文献   

7.
邓演达,字择生,1895年3月1日生干广东惠阳县鹿颈村。这位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的一生,只有短短36年。“我不是共产党,但是我要革命”、“我要为中华民族维护正气”,是他短暂却光辉的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邓演达列为“一贯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  相似文献   

8.
樊振 《前进论坛》2012,(2):43-44
1927年11月邓演达、宋庆龄等发表《莫斯科宣言》后,流散在国内各地的一部分国民党左派和一些脱离了共产党的人士,以及北伐期间的许多政工人员,都受到很大鼓舞,咸望把"继续革命的组织"搞起来。  相似文献   

9.
邓演达回国组党罗任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共分裂,邓演达被迫离开武汉,化装成铁路工人经京汉路转陇海路,从西北到达莫斯科。他住莫斯科时,中共旅俄支部曾派员与邓晤谈,意在说服邓参加共产党,但他却另有打算,并与孙夫人、陈友仁商谈如何恢复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  相似文献   

10.
朱其亮 《前进论坛》2013,(11):39-40
80年前,发源于福建的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独具特色的重大政治事件。就农工党来说,以黄琪翔为代表的老一辈农工党领导继承邓演达的遗志和事业,努力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高举“联共反蒋抗日”旗帜,与陈铭枢、李济深、蔡廷锴、蒋光鼐等中国国民党党内反蒋左派及十九路军密切合作,动员全党骨干力量汇聚福建,全力参与酝酿、策划和发动“福建事变”(亦称“闽变”)。“福建事变”在农工党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1933年2月27日晚上,设立在德国首都柏林的国会大厦突然发生纵火事件。现场抓获的纵火犯是荷兰人马里努斯·凡·德·卢勃。然而,以希特勒为首的国社党却立即嫁祸于共产党,以此为由大肆逮捕和迫害进步人士。纵火案发生的当天夜里,纳粹党卫军便逮捕了进步人士4000人,其中主要是共产党的干部。到3月中旬,被关进集中营的已达5万人,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德国共产党国会党团主席恩斯特·托格勒在事发当天立即发表声明,指出将纵火罪名横加给共产党是无理的、在这次事件中,正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未能幸免,被…  相似文献   

12.
<正>《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19路军被调往福建"剿共",并指令由海路从漳州、厦门登陆。蔡廷锴担心遭蒋介石暗算,请黄琪翔协助了解漳州、厦门一带的军情。黄琪翔电令在福建的陈祖康急速赴沪汇报。陈祖康感到事关军事要情,赴沪面请黄琪翔另派军事专员前去视察。黄琪翔派陈祖康、周士第、邓次侯3人,利用邓次侯与邬汉屏  相似文献   

13.
邓演达关于文化方面的专著不多,其文化思想主要集中在他1929年写于柏林而在1980年回国后才发表的《中国内战与文化问题》一文中,也散见于其他文章。邓演达早年主要忙于军事工作和政治斗争,自1928年开始,在对欧洲、亚洲诸国的考察中,他注重了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与分析,其文化思想日趋形成,且不乏真知灼见,考察其文化思想的成就,大抵有四个方面。一、文化思想中的唯物史观邓演过英年被害,没能完成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但他在对欧洲的考察过程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地印  相似文献   

14.
<正>一、对中国共产党认识的深化多次的失败与挫折,促使农工党同志在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上不断总结经验。从1934年春季起,陆续到达日本东京的有章伯钧、李士豪、李述中、王晞辰、何世琨、何仲珉、郭冠杰、李伯球、李健生、章振乾、丘锷仑、黄日昭、王昆、黄农(已在北海道帝国大学)等十余人。他们分成三个小组,每周集会一次,讨论交流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情况的意见。在德国柏林的黄琪翔、连瑞琦、万灿等,积极参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旅欧华侨抗日联合会德国分会"  相似文献   

15.
在黄琪翔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深切缅怀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建立的历史功勋,追思他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激励农工党同志继承黄琪翔先生遗志,弘扬黄琪翔先生的爱国革命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不断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第一篇章历史中走来的中国农工民主党一、英雄相惜,一见如故——革命斗争的"一转"1924年,在邓演达任职黄埔军校教练部副主任、学生总队队长期间,重用共产党人,曾邀集周恩来等人商量总政治部的工作方针与人事配备;1927年,邓演达同毛泽东在农民运动和土地问题上合作非常密切;1927年4月,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邓演达于6月30日写下了《告别中国国民党的同志们》,体现了与共产党人同气连枝的政治主张;1930年,邓演达回国后,希望同中共建立联合反蒋战线;1932年的"福建事变"后,农工党提出了"联共"的建议,农工党党员徐铭鸿与中共谈判并签字,签署了反日反蒋初步协定,体现了农工党人的鲜明态度。  相似文献   

17.
《前进论坛》2014,(1):64-64
<正>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形成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在联共与反共的大是大非面前,邓演达坚决反对与共产党分裂。宋庆龄发表严正声明,宣布退出武汉政府,公开与汪精卫决裂。为了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  相似文献   

18.
1924年共产党和国民党真诚合作,创办了黄埔军官学校。邓演达先生担任教练部副主任兼总队长,那时我是学生,直接接受他的教导和督促。回想往事,纪念难忘。现将记忆所及,简述数事。一、邓演达先生是坚决贯彻革命军事教育方针的有功之人黄埔军官学校是一个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的学校,在军事教育上也进行了一番革命。在黄埔军校开办以前,中国的军事教育,全是照抄日本的。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则是由苏联顾问团提出教育大纲和教育方式,根据苏联红军的经验,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教育计划,一边实施,一边逐步改进。黄浦军校在教学上分为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19.
曹元成  孙炜 《春秋》2013,(6):51-53
黄琪翔,1898年9月2日生于广东梅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相似文献   

20.
<正>一幢黄色小楼南京五台山脚下一栋有着特殊意义的黄色小洋楼,该楼比邻卫立煌以及蒋纬国旧居,依山远眺,风景如画,这就是农工党早期领导人、北伐名将和抗战名将黄琪翔先生在南京的故居。1937年黄琪翔夫妇辗转来到南京后便居住在位于上海路永庆巷13号(即现上海路11号)的这幢新式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