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胞李先生为家乡修路捐款6万元9月17日,民权县北关集镇台胞李世军先生把6万元交给了北关集镇城建指挥长赵书军。李先生现年66岁,台中市三三实业有限公司经理。他离开家乡已有47年,家中有高龄老母和7个兄弟。在台湾他时刻想念家乡的父老乡亲,时刻关注着家乡...  相似文献   

2.
新事篇     
已故台胞捐巨资设立奖学金已故封丘籍台胞张靖安先生,生前曾多次回乡探亲,并为村里捐巨资办了不少有益的事。1997年6月不幸病逝。在他弥留之际嘱托亲人,将他一生积蓄的1000万元新台币存入台湾“富兰克林基金会”,将每年近30万元的利息在家乡设“张靖安先生...  相似文献   

3.
在浙江余姚市,人们传颂着台胞陆章铨先生为家乡办好事的事迹。1988年春,在台湾事业有成的著名实业家陆章铨先生,终于回到了阔别40年的故乡余姚陆埠镇,见到了日夜思念的87岁高龄的老父亲。父子俩久别重逢,百感交集。当老人得知儿子在台湾孤身奋斗,历尽艰辛,终成台湾房地产及建筑业巨擘时,非常欣慰,并语重心长地希望儿子能为家乡做些好  相似文献   

4.
最近,8名台儿庄籍台胞相聚在魂牵梦绕的台儿庄大战故地。他们是枣庄市第二中学的前身——原台儿庄胜利中学旅台校友会的代表。这些昔日有远大民族抱负的英俊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面对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50多年的故乡情、爱国心,溢于言表。一张小小的贺卡  现在已是台湾知名儿童文学家的郁化清先生,看到家乡的变化激动不已。但是,更让他不能忘怀的是从家乡寄给他的小小贺卡。提起贺卡,他的泪水已挂满那饱经风霜的脸颊。  每逢佳节倍思亲。2000年春节期间,在台湾的台儿庄籍台胞都收到了寄自家乡的一张祝福贺卡。当郁…  相似文献   

5.
梦圆故土兴教情记武陟县台胞陆思明先生常红晓李海瑞潘薇五月孟夏,我们驱车越过黄河,奔向武陟县城,采访了古稀年家乡兴教的台胞陆思明先生。说起陆思明先生,在武陟可是名气不小。1996年5月,陆思明阔别故乡47年后回到武陟,成立了“海峡两岸基础数学传播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南澳岛是广东著名的台胞之乡,与台湾的关系源远流长。历史上有许多南澳人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定居台湾;也有南澳官兵戍守台澎而定居台澎;还有台湾姑娘随贸易交通船嫁给南澳人安居南澳岛。现在台湾的南澳籍同胞和在南澳的台属众多,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来往经常,关系密切。 改革开放以来,又有台胞回南澳定居、到南澳娶亲的,也有南澳人到台湾探亲、居住的,两地的关系更加融洽。近年,又出现了南澳县政协委员郭永俊先生到台湾常住的新鲜事。郭先生于1949年被胡琏兵团抓去台湾,1982年回家乡南澳定居。他爱国爱乡,勤劳经商,多次向国家、乡里捐资兴办公益事业,先后被推选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前年,政策允许大陆台胞赴台定居,根据郭先生的意愿,县对台部门特地为他办理赴台常住手续。现在,郭先生经常往返于两地之间,联络台胞台属,在台湾南澳同乡会中,讲解大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投资环境,为引进台资,发展两岸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而奔忙。 最近,南澳县政协召开四届四次会议,郭先生作为在台的政协委员,专程从台湾赶来家乡出席大会,并向大家介绍了台湾当前的有关形势,受到委员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圆梦     
一位年过八旬的台胞,30年来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带全家人回家乡过上一个团圆年。今年春节,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农历十二月二十九, 台胞胡福梯先生踏上了家乡的土地,“终于回来过年了,30年的心愿终于了了。”过了新年,胡福梯已经80周岁了。从他 1940年16岁到台湾算起,离开家乡已经有60 多年了。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胡福梯还是乡音未改。他坚持用一口非常流利的永康话与人交谈。胡福梯已经连续4届担任台湾永康同乡会理事,为家乡人民和远在台湾的永康人之间的感情联络、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8.
台胞赵暖夫妇捐资兴学泽桑梓10月13日,伊川县葛寨乡赵村年逾古稀的台胞赵暖女士与丈夫路统先生,专程从台湾飞回故乡,向赵女士的娘家赵村小学捐款1500美元,这一义举博得家乡父老乡亲的热情赞扬,为此村里专门组织了欢迎仪式。县委统战部及县台办、教育局、文化...  相似文献   

9.
台胞张先生捐资助家乡原籍平舆县庙湾多台胞张鸣发先生在1995年回乡探亲时,受到杨埠镇党委、镇政府的热情接待。并目睹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令张先生甚为感动,进产生欲向杨埠投资的念头。在他对常大生的皮带厂进行深人考察后,决定捐资30万元人民币给以资助。回台之...  相似文献   

10.
台胞回乡结良缘年届七十的永城籍台胞赵先凯先生,早年离家,在台几十年。近年来,他数次回乡探亲,家乡的建设成就和巨大变化,更加深了老人的思乡情怀。今年春节前夕,老人把未婚的儿子赵名带回家乡。山亲水亲人更亲,赵名一踏上故土,便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温暖。热心的...  相似文献   

11.
现年86岁的台胞华松年教授出巨资建立“华松年助学资优基金会”,不久前在家乡安庆正式成立。这充分表达了这位老台胞的拳拳爱国心,眷眷乡梓情。人们交口称赞华松年教授这一不同凡响的义举!台胞华松年教授,桐城陶冲人。1945年日本投降后到台湾,曾参与撰写“接收台湾报告”。后从事致力粮食增产、策划工商建设等工作,为战后台湾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华教授长期身居台湾,心系祖国大陆。1986年4月,他假借赴美探亲女儿之名,抵日本东京后旋即飞抵大陆北京、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杭州、苏州、湖…  相似文献   

12.
朱炎电先生,湖南省蓝山县西埠头村朱家人,蓝山旅台同乡会副会长,蓝山旅台同乡会创会元老。作为旅台同乡会重要发起人之一,朱炎电先生在台湾的同乡中享有很高的声望。2007年6月19日端午节,他第10次回蓝山探亲,欲联络蓝山籍台胞回家乡举办"画展",通过画展让这些学者、企业家能够更多地关注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也让家乡人民更  相似文献   

13.
情系故里捐资兴教由台胞韩耀华先生捐资100多万元兴建的“耀华工商专科学校”于九四年九月九日在韩先生的家乡——博爱县柏山镇贵屯村举行开学典礼。九二年仲夏,韩先生’回乡探亲时,看到家乡初中生毕业后,因没有一技之长,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决定捐资兴办一...  相似文献   

14.
台胞资助的显忠学校越办越好1991年,台胞秦显忠先生(原台北市中山纪念堂主任)及其于秦茂松先生(现台北市议员)捐资38万元人民币在其家乡——河南平顶山市郊县长桥乡豆堂村建起一所小学,家乡人民为纪念秦先生的义举,将学校命名为“显忠学校”,77岁高龄的秦...  相似文献   

15.
古城淮阳,洋风习习。人们在纷纷传扬着一位台胞关心家乡发展,帮助家乡兴建矮化苹果园和红薯良种繁育基地的动人事迹。他就是台湾省桃园县退休公务员秦月重先生。提起往事,老人总有说不完的感慨和辛酸。秦月重先生今年已四岁高龄,是淮阳县葛店乡秦阁村人,当年,被国民党抓壮了去了台湾。由于台湾当局对台湾民众去大陆的高压封锁,在那坚忍受着思乡的煎熬,渡过了40多年妻离子散的痛苦生活。历尽周折,才于1988年6月踏上家乡的热土。老人百感交集,跪在家门口禁不住热泪盈眶。是啊!朝多年了,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又…  相似文献   

16.
月是故乡明     
年逾88岁高龄的台胞刘仲席先生,原籍湖南省花垣县茶洞镇。1989年春,刘老先生离开台湾,回到阔别40多年的家乡花垣县定居。刘先生原名鸿儒,字仲席,系黄埔军校第十期学员。1949年,他离开大陆,经由香港东渡台湾。其后不久,便由军职外调从事  相似文献   

17.
现年 73岁的唐河县大河屯镇鄂湾村台胞何恩瑞,离乡 50年不忘故土。老先生第一次返乡是在 1980年中秋节,家乡的巨大变化让他欣喜不已。为传递家乡富裕、祖国繁荣的信息,在随后几次返乡时,他选择了一种颇有蕴意的作法——带家乡菜回台湾。他由带样菜、菜种、邮寄菜到为客商牵线搭桥,使家乡的脱毒土豆、大白菜、西芹等飘洋过海,在宝岛开花。今年元宵节,老先生第九次回乡时负有一个重要使命,受几位老友之托,购买了 50多公斤各类优质良菜种。老台胞九归故里,在家乡传为佳话,家乡菜宝岛扎根,又慰藉了众多暂时无缘返乡的游子。 老台胞…  相似文献   

18.
自台湾开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以来,江苏接待台胞已超过200万人次。台胞在江苏受到热情接待,许多台胞看到家乡面貌有了改变,亲朋好友生活不错,甚是高兴,激发了“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自愿解囊,向家乡捐款捐物,为家乡培养人才尽心尽力。台胞捐资兴建的苏州一所高级工业学校、南通体臣卫生学校教学大楼、淮阴市所属县的10余所中学小学、兴化市的8所中学小学等,都已先后建成投入使用。一位台胞先后向江苏苏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残疾人捐赠了上千辆轮椅。一位老家在六合县的台胞,近年来,除了在家乡六合投资兴办了数家企业外,还先后…  相似文献   

19.
丁临,江西省修水县路口乡人,1947年离陆去台,曾在台湾金门前线、台湾中正理工学院、台北市警察局等单位任军警职数十年。退休后,丁临思乡心切,于1988年首次回大陆探亲,1989年决定定居修水。他在家乡定居了近20年,既见证了祖国大陆的沧桑巨变,更目睹了故乡修水的今非昔比。在他的晚年生活中,他以一位老台胞的赤子之心和桑梓之情默默地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身在台湾,祖籍天府之国东南边陲酉阳自治县的台胞,身居异乡,情系桑梓,对家乡的各项事业无比关心.奶娘井台胞陈德荣先生是龙潭镇人,阔别家乡已经50多年.他这里生,这里长,对镇上山山水水,风光名胜,风土人情,至今仍记忆犹新.特别是童年时代,读孔孟、尊师友、孝父母的古训,又使他感到恩犹未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