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范刚 《中国监狱学刊》2006,21(1):109-11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到犯罪及其治理的众多心理学问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的研究对揭露和治理犯罪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功用。犯罪心理学应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准确界定学科概念和称谓,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及与有关学科的联系沟通,以深化学科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2.
罪犯改造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虽然同属法制心理学范围,但两者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有显著之不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犯罪主体在犯罪产生阶段、预谋着手阶段,尤其是实施其违法犯罪行为阶段的心理活动特征。而罪犯改造心理学侧重于对犯罪行为实施终了并经侦查、起诉、审判、判决后,犯罪主体被投入到劳改场所进行改造时其心理  相似文献   

3.
犯罪心理学研究危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友军 《政法学刊》2005,22(1):35-37
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研究出现了危机犯罪心理学研究要摆脱危机就必须要突出基础理论研究取向,大力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加强研究队伍正规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刑事法各学科得以整合,不少学者提出了“刑事一体化”的构想,主张以刑法学为核心,结合刑法的研究和刑法之外对刑法的相关研究,形成对刑事学科立体统一的思维模式。而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二元交叉型学科,不仅受到心理学基本观点的影响,也受到刑法观和犯罪观的影响。不同的刑法观和不同的犯罪观会引导犯罪心理学研究者使用不同的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来确定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方法论、原因理论及结果应用等,导致学者之间的观点迥异,理论与实践出现一定的脱节。因此,如果将刑法观和犯罪观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作一个系统的梳理,会为我们解决理论上的诸多争端寻找有效的途径,也会为促进刑事一体化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陆青 《中外法学》1988,(5):61-64
<正> 研究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学科。犯罪心理学和心理学一样,都是一门古老而年青的学科。远在古代,人们就已对犯罪心理和行为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犯罪心理"这个词,早已见诸西方古老的文献之中。但是,对犯罪心理作科学的、系统的研究却是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当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状况发生了根本变革。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阶级斗争日趋尖锐,犯罪也大量增加。因此,具体地  相似文献   

6.
曲哲 《法制与社会》2012,(35):165-166
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为治理犯罪提供理论价值基础,在治理犯罪以及刑事一体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近些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与成果,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本文首先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研究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的作用,然后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定位等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三个层次逐层深入的去分析和探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中的实践与应用。审理案件的心理实验技术,是依据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三大学科基础和侦查学、物证技术学、生物电子学、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综合的考虑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实践中带来的便利以及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本身所带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法制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立法、执法、守法、违法过程中的一切心理学问题的重要学科。 过去,人们比较熟悉的是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学科名称。然而,这类学科名称各有其一定局限性,难以概括法制建设过程中丰富的心理学内容。有鉴于此,1981年,在中国心理学会纪念建会  相似文献   

9.
刑事一体化是指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科学三方面及其内部各方协调一致,形成有机统二的完整系统。在刑事一体化的视野中,犯罪心理学在关于“犯罪”这一基本概念上,应当与处于规范地位的刑法学保持一致。犯罪心理学是刑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同时,由于其独特的学科性质、研究视觉和研究方法,使其在一体化的刑事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十九世纪以前,资产阶级犯罪学对犯罪原因的解释几乎涉及神学、哲学、占相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一切人文学科领域。十九世纪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中期,随着社会学的兴盛,对犯罪原因的社会学解释,逐渐取代了生物学论和心理学论,而在犯罪原因论中独占鳌头,和其他学科  相似文献   

11.
犯罪心理画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闻高 《犯罪研究》2013,(6):2-15,22
犯罪心理画像是在研究罪案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透视案件痕迹物证中的心理痕迹和心理现场,在重建犯罪过程中分析未知案犯的形象和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群等,从而确定作案人范围的侦查技术。考察犯罪心理画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心理画像的实质是心理现场的重构,其逻辑线索是一种侦查推理,是关于作案人情况的假说。其归纳式心理画像和演绎式心理画像可结合起来,用其长处,避其短处。在借鉴现场分析、心理侦查、行为证据分析、地理画像等方法的基础上,我国应建立犯罪行为人性状和特征的数据库,完善相应的指标体系,以提高心理画像技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论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梅传强 《河北法学》2004,22(1):16-20
任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而犯罪心理的产生又总有一定的规律和机制。从犯罪心理的生成过程看,需要是其根源和基础。当需要与具体的满足对象、工具和手段结合时,即成为动机推动个体去实施满足需要的行为;当个体的行为方式经常、反复、稳定地出现时,即构成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在需要基础上生成的犯罪动机和形成的犯罪人格即是犯罪心理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何为民 《政法学刊》2005,22(1):33-34
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音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14.
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现状及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海燕 《政法学刊》2005,22(1):41-43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女性犯罪的比率迅速上升,女性犯罪的类型也呈多元化的趋势。然而,由于传统上男性一直是犯罪的主体,对女性犯罪的研究因此受到了忽视。开展女性犯罪心理研究不仅是国际女性犯罪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为公安侦查、审讯、抓捕各个工作环节以及对女犯的司法改造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类型上。一般的经验型的理论研究较多,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性的研究较少;单一犯罪类型的研究较多,而不同犯罪类型间的比较研究较少;单一因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研究较多,而多种因素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应用研究与实证研究是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的主要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5.
刑事一体化倡导一种新的研究视野,对于促进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用刑事一体化的大视角来审视,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须进一步阐释和完善。面对刑事一体化的思路,犯罪心理学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创新才能促进发展,才能使犯罪心理学有更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职务犯罪心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彭清燕 《河北法学》2004,22(3):142-145
职务犯罪是在病态心理支配下所进行的行为。通过对职务犯罪的心理病变进行的病理学研究 ,认为职务犯罪心理系二因致病。在内因方面 ,需要偏离导致职务犯罪者对官职、财富与“美色”的病态追求 ,动机偏离导致职务犯罪行为人对“奋斗目标”产生疯狂的“热情” ;在外因方面 ,社会因素是职务犯罪的媒化剂。职务犯罪的主要病态心理类型包括精神压抑症、胜利恐惧症、骄横跋扈症和奢侈症。并就此提出了职务犯罪的心理疗法  相似文献   

17.
关于犯罪动机的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动机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一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对现代心理学关于动机概念和基本理沦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心理学中的一般动机概念与刑法学中的犯罪动机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犯罪动机所独具的特点和功能;并从犯罪动机形成的角度出度,提出了犯罪动机的性质应当具有的刑法评价。同时,对犯罪动机不明显问题的实质进行了考察。综合前述研究,并结合我国刑法的具体规定,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犯罪动机的刑法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individualism on nineteenth-century law and criminal justice policy. The nineteenth century—a formative period both for American law and for human sciences—was dominated by a single overarching conception of human behavior.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that domination by first examining the general conditions under which individualism flour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n focusing on specific criminal justice policies that were pemised on this individualistic paradigm. It suggests that individualistic assumptions about human behavior were incorporated into what became intractable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forms. The article also develo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human science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 way in which criminal justice policies were advanced as scientific doctrines. Finally, it concludes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role played by psychology in criminal justice policy since the nineteenth—century, and the recent resurgence of psychological individualism.  相似文献   

19.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梅传强 《现代法学》2003,25(2):72-77
在“刑事一体化”背景下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应以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为核心。对故意犯罪而言 ,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行为人恶劣的犯罪动机和对法律的蔑视态度 ;就过失犯罪而言 ,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行为人人格的缺陷和对法律的轻视态度。因此 ,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主观依据 ,也是犯罪心理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