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长征路上,红军真的吃皮带吗?答案是肯定的,但红军吃的皮带不是现在经过工业化加工制成的皮带,而是当年农牧民经过简单初加工的皮制品,以及原本就是准备在路上充饥的皮带。任弼时与贺龙等人率部长征过草地时,许多战士因为饥饿昏倒。在找不到任何食物替代品的情况下,任弼时和警卫员将皮带切成若干段,放到锅里煮,每次每人只能分得三小块。虽然味道难闻、难以下咽,但他们却风趣地称为吃"煮牛肉"。  相似文献   

2.
赵颖 《党史纵横》2002,(10):16-17
长征,对于经过和没有经过的人来讲记忆是不一样的,而李中柏的长征记忆更是与众不同,有雪山草地的恶劣环境,有饥饿寒冷的痛苦折磨,更有亲人的牺牲和一家人奔走于长征之路的豪情。当年一家九口人跟着红军的队伍走上长征之路,到延安时只剩下兄妹四人,而如今,兄妹四人中也只剩下,-岁的李中柏和,.岁的李中权老哥俩,李中柏老人每提起这些都不胜感慨。记者来到沈阳军区联勤部第一干休所,来到李中柏老人温暖舒适、干净整洁的家,倾听老人用浓浓的四川口音清晰地叙述过去,叙述那个艰苦、辉煌、激荡人心的岁月。李中柏的家乡在四川省达县碑…  相似文献   

3.
一切景点,若不具有历史的回响和文化的内涵,总让人觉得缺少回味,遵义,这个响亮而光辉的名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处处景观皆洋溢着活跃的红色文化气息,特别是以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是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  相似文献   

4.
《先锋队》1996,(12)
王震爱兵如子长征过草地最后阶段,部队断炊饿死人,这是每天都可以见到的。有一天,王震政委(时任红六军团政治委员)见到一个战士双手抱着枪倒下,虽闭着眼睛,但嘴巴张开想吃东西。王震要警卫员赶快把酥油粘巴面拿来,自己从河里用茶缸子舀来凉水,捏成小团喂在他嘴里...  相似文献   

5.
《湘潮》2016,(6)
正四川,历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当中,历时最久、里程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召开的会议和进行的战役最多的省份。四川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可以说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输血机"。据不完全统计,长征中四川有4.5万余人参加红军,居各省前列。数以万计的四川儿女与红军将士一道,支援长征、保护红军、救治和掩护失散的战士,用鲜血和生命为红军长征的  相似文献   

6.
历史何曾倾斜孙国兰(羌)我是雪山草地的党史工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羌族成员,对工农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的英雄事迹铭刻在心。1934年10月开始的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他们爬雪山、过草地、挖野菜、吃皮带、啃树皮、吃草根,战胜了人间罕见的艰...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与红军长征胜利会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与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牛桂云爱国将领张学良对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在思想和行动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但因当时他对红军北上抗日的支持是秘密进行的,所以知道此事的人不多。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和西安事变60周年之际,深入探讨张学良与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关...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中介绍的红军征途中的饮食,均来自于参与长征的红军干部战士的记述。仅仅通过这些记载,长征的艰辛困苦便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任何艰苦条件下,不屈服,不畏惧,即使在吃的问题上,也能显现出一种精神。它作为长征精神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也是笔者专门从多种文章中寻出长征饮食作为题目的初衷所在。  相似文献   

9.
张久卿 《共产党人》2006,(22):48-50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史上和世界战争史上创造的一个奇迹,是中国革命历史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感人的壮丽诗篇。1936年12月至1938年1月在巴黎《救国时报》上连载的由杨定华所写《雪山草地行军记》和《由甘肃到山西》,是最早描写中央红军长征的珍贵文献之一。两文中对于红军筹措粮秣,解决吃饭问题的记述生动、坦率、真实、有趣,看到过的人不多,现将两文有关红军与吃有关的内容进行整理,权当是对中央红军的长征作一“别样记述”吧。  相似文献   

10.
今年10月22日,是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胜利会师60周年纪念日。长征,以她气壮山河的画卷、艰苦卓绝的经历、旷古未有的壮举,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成为华夏子孙世世代代最为景仰、最值得骄傲的精神遗产。 长征精神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我觉得,长征精神是,为了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了追求真理甘尝千辛万苦;有了崇高的信念就能战胜一切。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她已经和将会滋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子孙。在新中国出生的,现今40岁左右的中年人,有谁不曾戴着红领巾,背着小书包,在往来学校的路上,一边走一边贪婪地翻读着长征的故事。我虽很不会唱歌,但却免不了爱哼哼几句肖华同志作词的《长征组歌》。每唱这首歌,我就觉得荡气回肠,激动不已,俗念全消。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大部分应该归功于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1.
穿的是自编草鞋,走的是泥泞小路,喝的是冰凉雪水,吃的是苦涩树皮。前面还是无边的草地,后面还有敌兵的追击。长征路上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长征路上的艰辛,世世代代不能忘记。  相似文献   

12.
红一方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过去没有人提出过疑问。2003年两位英国人宣称“重走”长征路,对红一方面军长征里程提出质疑,认为只有一万二千里。本文根据1936年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编制的《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的地点及里程一览表》的数据,结合老红军的长征日记中的数据,以及有关档案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推算,认定红一方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可能的,绝对不是夸大之辞。  相似文献   

13.
到底有多少红军指战员长征途经了青海班玛地区?以往的研究者有多种说法,主要有:1.青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的《青海历史纪要》中说:"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在朱德等同志的率领下......?7月下旬,红军左翼约5000余人"进入青海境内.2.格桑本?、朱永馨?发表在《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情况》一文说:"红四方面军之一部"?,由骑兵数百作前导,步兵数千为后续,进鱼托沟,到达班玛县境.3.《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的一些情况》一文说:"九月初,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将近万人"长征经过了青海.4.张嘉选发表在《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上的《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青海再探》一文认为,"红二方面军进入青海的人数大约15000人."5.《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地区人数之考证》一文则认定,"进入青海省境的红二方面军人数应为18000人."6.张世华、索南发表在《西北史地》1992年第1期上的《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全部经过了青海班玛地区》一文,由于增加了长征左纵队中的四方面军部分,因而进入青海的红军人数就大为增加了:"左纵队经过青海班玛地区的大体人数……二方面军三个军约15000人,四方面军三十军、四军十师、十一师,骑兵独立师,西北局党校、红军总部,总部五局约10000人.总计约25000人."  相似文献   

14.
关于红军长征目的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红军长征目的地的选择宋惜春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是关系到长征的成败,进而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红军把长征的目的地放在陕北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而是在长征途中经过反复探索,...  相似文献   

15.
《湘潮》2016,(9)
正在湘鄂川黔苏维埃纪念馆,一块用黄缎子布包着的10块银元已被列为红色旅游展品之一,但它的来历却鲜为人知。那是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从桑植刘家坪誓师长征,经过强渡澧水战斗之后,部队向沅陵方向转移,国民党军队在西溪坪吃了败仗,撤退时沿途骚扰百姓,使得双溪桥乡陈家山村的百姓纷纷上山躲避。红十六师五十二团的指战员们在追击敌人的途中经过陈家山村。11月23日,天黑前,红军在村民龚占燕家的院子里生火做饭,想找屋主买菜但又找不到人,红军在  相似文献   

16.
干粮     
正字典是这样解释干粮一词的:含水量较少或经过脱水处理,保存时间较长,便于携带的固体面食,常见的有面包、馒头。相传,干粮是古代进京赶考、出远门的人必备物品,古代军人打仗吃的也是晒干的面食,红军长征吃的就是炒面,江西苏区还流行过一个老歌:"啊呀嘞,苏区干部嘞好作风,自带干粮(那个)去办公。"儿时的干粮,主要指窝窝、煎饼、面饼,馒头则是后来  相似文献   

17.
扎西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共产党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从幼年走向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用一种大的历史观来看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中共中央对所有重大问题的解决是不可能在一次会议上完成的,必须经过多次会议,甚至还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真正完成转变,扎西会议正是完成转变过程中的另一个关节点,它本身也是一个会议群。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省果洛地区,是青海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全国党史、军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回顾这段历史,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几个重要事实和数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几个重要事实和数字元江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四川在红军长征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红军在这个地区停留的时间最长,经过的地域最广阔,遇到的环境最艰险,进行的斗争最坚决,指战员付出的牺牲也最大。为了证明四川在红军长征历史...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人类曾经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它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