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邓小平反复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基本方面,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胡锦涛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理论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本质定义与新的公有制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定义虽然没有提公有制,却始终贯穿着坚持公有制原则的思想。它划清了与传统的公有制观的界限,回答了在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坚持公有制的问题。这就是,必须坚持公有制所具有的两个本质内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定义蕴涵着新的公有制观。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载体。中国模式的主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制度依托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突出特色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价值理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和贡献,它是动态发展的,并将随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阐述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点呢?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能够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并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二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对外实行开放,对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以求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展开和实现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手段;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并在坚持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历史使命与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蕴含着丰富的执政资源.能否实践社会主义本质是检验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执政地位,要求党必须努力实践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又以新的视野强调一些,调整一些,否定一些。他强调的是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调整的是: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之后加上“为主体”;否定的是:计划经济,从而在更高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论述总是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始终把生产力问题当成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索的焦点。因此,解放、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观的关键。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小康社会也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2000年,我国顺利进入了小康社会,但这还只是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党中央在十六大适时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将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体现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不仅仅局限于1992年南巡时所讲的五句话,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全面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贯穿着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性精神。邓小平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以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揭示其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切人点,指明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现实途径和方法,为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宽了视野。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同富裕思想的阐释,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共同富裕思想进行的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取向的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背离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就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科学回答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实践进程和实现途径,正确阐明了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允许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处处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更好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特征范式”向“本质范式”的转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范式转换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新世纪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产生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作为“保护带”保护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范式”的理论硬核——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这一范式转换和保护带的调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指导中国的建设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开洲 《工会论坛》2005,11(4):101-103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坚持和丰富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南,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著作中,共同富裕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基础上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的生活资料平等占有状态。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和政策性发展。共同富裕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其特殊的规定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基础之上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现实出发,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场初次分配机制和政府再分配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一、“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时明确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按照这一根本标准衡量,我们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多是分别加以阐述的。我们阅读《邓小平文选》,把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关原理综合起来,觉得有必要从以下三方面对二者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索。一、社会主义本质是特定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等内容的统一目前,理论界阐述社会主义本质,无不引用邓小平同志下面的经典论断,那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篇3卷,第373页)应该说,邓小平同志指出这些要点,特别是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是在当代中国对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综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辩证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应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上,从社会主义的基础、条件和目标的辩证统一上,从社会主义的原则、特征和标准的辩证统一上,从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的辩证统一上,从社会主义本质既定性及实现过程性的统一上,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