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据报道,中国基层法院正在面临“民告官”案件大幅增长的诉讼压力,行政案件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有的省市基层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就比上年翻了一番,有的基层法院甚至增长了200%。而自从1989年我国颁布了行政诉讼法至今,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已经超过了100多万件。其中原告人数上千的大规模群体性行政诉讼越来越普遍,有的甚至占到一些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20%以上,这已成为当前“民告官”案件的新趋势。如何看待“民告官”案件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它是好事还是坏事?国家和社会应当如何应对?笔者的看法是:首先,这一现象毫不奇怪,这是由人治转…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在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中描绘了一种被他称为“四救先生”的封建官吏形象,即办理案件“救生不救死”,死者无法复生,所以宁委曲以出,救其生者,管他死者衔冤与否;民告官时,“救官不救民”,小民即使不得伸冤,反坐不过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在我国被形象地称为“民告官”。地方法院受地方政府制约,民告官案件审理难的问题突出。在浙江台州,两个基层法院法官一句“干脆交换审理算了”的戏言成为现实。当地难办的案子,移到异地就能审  相似文献   

4.
《政府法制》2013,(5):10-10
“官官相护”,即官员之间互相包庇。法院对民告官案件进行公平审判,本是职责所在和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但在过去工作中尚有改进空间。当然,法院在民告官案件中包庇政府部门,原因很多且很复杂,基本是由制度缺陷和社会环境引起。  相似文献   

5.
各地动态     
湖北行政机关首长旁听“民告官”案件11月3日,在湖北省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会议召开之时,副省长阮成发率全省各市、州分管法制工作的行政首长和省直各行政机关负责人共六十多名厅级干部来到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旁听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一起“民告官”案件的全过程。阮成发表示“,民告官”是社会的进步,在法律面前,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是平等的。通过旁听庭审,使干部认识到,政府不是无限政府,法律授权和许可的事,政府才能做。安徽审议通过实施防空法办法10月21日,安徽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6.
善待民告官     
"民"将"官"告上法庭的"民告官"现象在官尊民卑传统色彩依然浓厚的中国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全国众多"民告官"案件中,作为政府法定代表人几乎从来不会"亲自"出庭.统计数字也表明,亲自出庭的政府法定代表人或行政首长在全国不超过千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居委会主任以一纸行政诉状,将街道办事处告上法庭,称街道办事处剥夺了自己的“被选举权”,这类“民告官”案件,在全省乃至全国也不多见。那么,这一案件前前后后的情况究竟如何?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和启示?请看——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会同县公安局在一起“民告官”案件中败诉,但法院判决生效后,拖了4年不执行。部分县人大代表对此反映强烈,在人大会议上果敢亮出监督之剑——  相似文献   

9.
《天津检察》2006,(1):23-26
所谓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民事矛盾纠纷,由于得不到及时化解,社会干预机制不健全,很多当事人采取了极端的自我了断的方式,导致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犯罪案件。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日渐增多,在社会生活中引发的民事纠纷也日益增多,“民转刑”刑事案件也呈高发态势,成为陶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安定因索。因此,认真研究“民转刑”案件的发案规律,积极探索从源头上治理“民转刑”案件的长效机制,对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的大力发展,社会各主体的法律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其中行政机关法律意识的变迁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在行政理念方面的变迁表现为从“行政法制”转变为“行政法治”;在官民地位方面的变迁表现为从“民告官”到“官告民”:在执法方式方面的变迁表现为从重实体、轻程序转变为实体与程序并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务、行政执法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被群众起诉并遭败诉的现象屡有发生。最近笔者从对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近两年的行政诉讼案件进行的调查中了解到,在该区受理并审结的86件行政诉讼案例中,行政机关败诉的有39件,占案件总数的45%。在败诉案件中被告是乡镇人民政府的占有较高比例,达66.6%。行政机关本应为人民服务,缘何会出现这样的尴尬事?以前,“民告官”中一个制约行政诉讼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作为原告的“民”普遍存在着“三不”,即不知告、不会告和不敢告。不少群众不知道法律赋予自己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不会拿…  相似文献   

12.
在责任聚合中,因同一法律事实产生多重结果,行为主体应承担多个部门法规定的责任.民刑责任聚合是责任聚合的突出表现,为“民刑交叉”案件的一部分,但处理民刑责任聚合案件不能简单适用“先刑后民”原则.“先刑后民”的适用应满足责任主体与行为主体一致、同一法律事实以及刑事程序不以民事程序为前提三个条件.责任主体与行为主体不一致时,则应适用“民刑并存”或“先民后刑”原则,民法中的替代责任、补充责任和连带责任是这一类案件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一年10万件以上,“民告官”案件急剧增多 近年来,我国“民告官”案件基本呈高位运行、逐年递增趋势。据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朱茂林、韩世春律师统计,我国行政诉讼法施行以来,在1990-2007年的18年当中,全国法院共受理一审行政案件128万余件,其中2007年首次突破10万件,这个数字在人民法院审理的全部案件中尽管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对于起步较晚的行政诉讼来讲,却已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相似文献   

14.
温辉 《法学杂志》2001,22(4):33-35
“警告民”是一种新型案件 ,对此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本文通过法理分析 ,对这类案件的可诉性提出质疑 ,认为“警告民”案件不但缺乏法律根据 ,不符合民事诉讼的要件 ,而且也与国家职务关系理论、平等原则、公平原则以及国家公安机关的职能相违。因此 ,这类案件在法理上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起本来就十分简单的刑事案件,这是一起本来就不应当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普通刑事案件。然而,由于某种原因,它又是一起弱女受辱后,含悲忍痛踏上漫漫告状路,本不应该发生的当代“杨三姐”告状的案件,一起人民检察官不辱使命,运用法律监督之剑为民伸张正义的不寻常的案件。  相似文献   

16.
土地、拆迁等民告官案件大都是利益冲突,基于利益的冲突是理性的冲突,可以通过法律诉讼等理性方式解决,不必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民告官申诉上访率高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说明,一些地方将正常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把稳定错误地理解为不出事,将民众诉诸法庭的理性选择视为不稳定因素,采取高压政策维持表面平静和一种脆弱的不出事状态。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证据规定10月1日起施行今后,“民告官”的老百姓手中又多了一件法律武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今天公布,并将于今年l0月1日起施行。一、“民告官”:由“官”负举证责任此规定对“民告官”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和举证期限作出明确解释:即由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十日内,向法院提供所作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如果被诉的行政机关不提供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行政机关被诉的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就被视为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作出的。…  相似文献   

18.
《河北法学》2012,30(4)
从行政诉讼原被告及法官三方力量博弈的角度看,受制于现行行政案件管辖制度,“当地法院管辖”、“法院裁定管辖”使得强势的行政权与次强势的司法权强强联合成为现实,进而导致弱势的原告“告状难”.司法权行使去当地化,阻断行政权对司法权的不当干扰;司法权行使去裁定化,杜绝司法权不当行使;赋予原告充分的案件管辖选择权,提升其对抗行政权、司法权的能力,促成三方力量平衡,是解决民告官“告状难”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9.
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盘点2016年汉阴法院工作,在新任院长周根龙的团结带领下,紧紧围绕“执法办案、队伍建设、基层基础”三项重点工作,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公正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服务意识”,突出“执法办案第一要务,案件质效第一核心,司法为民第一宗旨,队伍建设第一抓手”,在案件数量持续上升,敏感案件不断增多,案多人少、办案条件匮乏,审判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克难奋进,勇于创新,扎实进取,以审判为主的各项工作风生水起,可圈可点,亮点纷呈,一举摘得了结案率、裁判文书上网率两个全省基层法院第一的桂冠.  相似文献   

20.
段兵  老言 《公民与法治》2006,(11):25-27
白1989年我国颁布《行政诉讼法55以来,各级法院的“民告官”案件已超过100万件,在已结一审行政案件中,三成原告胜诉。最高人民法院一名资深法官认为,这种现象说明.老百姓懂得了用法律“治官”.还学会了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公民权(2月12日《中国青年报》)。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民告官”案件的大幅上升,一方面表明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制观念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地方政府行政权力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