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三大评级机构“霸权”是怎样形成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复龄 《时事报告》2010,(2):108-110
现代金融,无信不立。然而,国家与机构的信用高低,却是由美国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说了算。三大评级机构在评级行业可谓一言九鼎,它们的只言片语可以立即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2.
《小康》2017,(17)
<正>自去年以来,不少西方机构和媒体多次谈及中国债务风险。去年3月,穆迪就曾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中国经济后来的实际表现却是"稳中有进"。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5月24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3调降至A1,同时将评级展望从"负面"上调至"稳定"。穆迪提出调降评级主要有三个理由,即中国实体经济债务规模将快速增长、相关改革措施难见成效、地方债及企业债将增加政府或有债务。专家认为,穆迪的观点存在对中国经济明显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盛夏已过,全球对世界经济的担忧仍未降温,依然处于经济大衰退的恐慌之中。在标准普尔以及同属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公司分别下调美国主权债务评级与日本国债评级的同时,欧元债务危机又卷土重来,阴云笼罩欧洲大陆。  相似文献   

4.
6月25日,来自中美俄的三家评级机构在香港联合成立了世界信用评级集团,引发热议。这是各国评级行业普遍加快发展、走向国际舞台以争取评级话语权的一个缩影。一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投资者对该国金融风险的评判,进而影响金融稳定,因此各国越来越重视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目前,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家国际评级机构凭借起步早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人大质询法院不容置疑□苏元华《法学》杂志1996年第9期发表了李晓斌《对“人大”质询法院的质疑》一文(以下简称“李文”),文章认为:人大质询法院不符合宪法本意,有“违宪之嫌”;法院的独立审判不宜接受人大质询,否则有“妨碍独立审判之嫌”;质询法院无助于...  相似文献   

6.
张强  刘晓剑 《求索》2012,(3):29-31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了信用评级机构信息价值的缺乏。本文通过构建信用评级机构、发行方和监管者三方的模型,分析了信用评级意见购买中发行方及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最优监管水平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健康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完善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基于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要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强化信息披露义务、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强化责任追究机制等多种手段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和监管。美国是信用评级机构最集中、最发达的国家,其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改革措施将对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立法和监管产生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2008年国际评级机构占有中国市场80%的份额,本土评级机构仅有20%,我国信用评级市场有被外来评级机构主导的趋势,资产定价权和金融“话语权”一旦旁落,可能危及我国金融安全。因此,必须通过加快相关立法,明确监管主体推行由本土机构和外资机构共同评级的“双评级”机制,培育本土评级企业等措施,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9.
戴莹  翟浩 《人民论坛》2011,(12):120-121
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要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强化信息披露义务、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强化责任追究机制等多种手段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和监管。美国是信用评级机构最集中、最发达的国家,其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改革措施将对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立法和监管产生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11年8月6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突然对外宣布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一级至“AA+”。此前,2011年4月18日,标准普尔把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前景展望由“稳定”下调为“负面”,维持主权信用评级不变。标普的两次动作都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强烈震荡。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以下简称标普)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并且评级展望为负,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主权信用评级掉至“AAA”以下,全球金融市场因此陷入一片恐慌。之所以会出现当前的美债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政府要为3年前的救市行为埋单。现在看来,3年前的金融资产泡沫这个“葫芦”是否按得下去还很难说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2006年9月14日载,江苏省泗洪县纪委、组织部联手,在全县农村基层全面推行村务民主管理村民质询制度。对不称职的村官发给“质询罚单”:首次被评为不称职的村干部要作出表态,并接受乡镇纪委诚勉谈话;连续两次不称职的将按有关规定受到罢免或免职处理。  相似文献   

13.
李景行 《人民论坛》2012,(35):101-103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的主权信用评级的可信度饱受国际市场投资者质疑。推动主权信用评级方法的改革,仅仅依靠欧美评级公司的自我纠正是很难达成的,需要中国等新兴国家的评级机构共同参与,提升新兴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建立一套公正客观的主权信用评级方法,防范国际信用风险,保障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4.
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就热点问题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质询是各级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15.
“质询案”何其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询案”何其少?孙信成一、不少代表对“质询”这种监督形式还不够了解,诸如对质询的法律程序、质询的范围、质询的法律效力等把握得不够准确,因而在监督中不敢轻易提及。二、人大监督不够深人,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质询这种高层次、庄重严肃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监...  相似文献   

16.
《时事资料手册》2010,(3):60-60
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著恶化,包括惠誉在内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2009年12月纷纷下调其信用评级,由此正式拉开了希腊债务危机的序幕。触发希腊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市场担心预算赤字和公共债务“双高”的希腊政府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相似文献   

17.
人大质询与政治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月15日.哈尔滨市滨江桥收费站的闭道栏杆被撤除,收费站“寿终正寝”。此举得益于万文国等10名省人大代表于去年初在黑龙江省人代会上对省政府的质询。如今,人大质询渐渐多了起来,不少地方人大保持几十年的“零质询”记录正面临着冲击。解读质询案例,我们发现:质询,事实上正在推动政治和谐。  相似文献   

18.
徐伟  韩丹 《求索》2013,(12):221-223
2013年2月美国联邦政府对标准普尔及其母公司提起民事诉讼,意寓着世界各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及其监管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本文从信用评级机构行为效率治理的视角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公信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系统分析我国评级机构公信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信用评级机构公信力进行了量化研究,构建了信用评级机构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和救赎2009年10月20日,刚刚上台的希腊政府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这远远高于欧盟规定的3%的上限,希腊债务问题自此浮出水面。随后,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宣布调低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随即引发了市场恐慌,希腊股市大跌的同时还拖累欧元对美元比价逐渐走低,金融市场动荡不休。自此,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是这次欧洲债务危机的起点。随后,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及西班牙等国债务问题开始显  相似文献   

20.
质询存任的问题 质询是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问责“一府两院”的重要方式之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应以问责为常事;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的委托人,应以问责为己任。但是,人大质询的制度设计远未达到预期的问责目的。我国的质询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