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压力激增问题已日益突出,提升心理适应能力成为对抗压力的有效方式。基于原生家庭视角对影响广西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主要因素提出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对策和建议,其中一方面要从原生家庭着手,改善家庭关系,完善家庭功能;另一方面要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着手,引导其矫正消极认知,构建理性思维,继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国家未来做好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2.
周艳  单巍 《山西青年》2023,(20):196-198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研究发展迅速。本文梳理近十年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研究成果,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体系,策略,机制,以及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原生家庭等角色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具体实践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类研究中的不足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高媛媛  沈静 《山西青年》2023,(20):168-171
本文以一名父母离异、有抑郁症病史的高职学生因“压力过大”引发宿舍关系紧张、轻度抑郁心理辅导案例的形式,研究探讨了父母离异高职学生的心理辅导实践对策及工作思路。首先调查分析发现父母离异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原生家庭矛盾突出,以及父母离异致其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和人格所致。其次从提升沟通效果、减轻敌对意识、享受主观幸福和重温爱的甜蜜四个层面,给出了心理辅导实践对策。最后分析指出父母离异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应倡导积极心理筑好“成长理念”、抓住关键节点筑好“防控阵线”、构建帮扶机制筑好“育才育心”、引领离异父母筑好“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4.
当前,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往往容易陷入种种心理误区,如盲目乐观、就业期望值偏高;缺乏自信、存在逃避心理;攀比从众、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等。大学生陷入就业心理误区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高校因素、家庭因素及学生自身因素。要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其次要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最后。要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摆脱不健康的就业心理。  相似文献   

5.
孟艳  杨绪光 《奋斗》2005,(12):49-4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抓好家庭教育是基础而重要的一环。家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青少年的活动与父母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青少年的行为有很强的模仿性和依附性,因而在以血缘和自然爱为基础的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知识经验和适应能力的获得与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的内化。可以说家庭是一个最初的学校,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初的非系统的教育方式,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适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自我适应优化是指大学生在发展、培养和确立自我适应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综合利用多种技能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使自己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处于最佳状态,为获取高质量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而采取的行动。大学生自我适应优化的基本路径主要是社会化和自觉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社会化是大学生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引导自身建立起良好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自觉发展则体现了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自身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进行常态化、科学化处理的过程。自我适应优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受到父母离异、社会压力骤然增加而社会支持却相对减少、个体自身发展及经济贫困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心理状态的调整要比其他同龄人显得困难,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指出了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重视挫折教育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异常心理的产生与其心理挫折有着密切的关系.挫折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挫折容忍力,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指标因素体系是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文章通过对湖北100多所高校分层随机抽取样本,针对850份"大学生心理预警指标因素"问卷进行分析,建立了大学生心理预警指标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式。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预警指标因素中,家庭结构和自我健康认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应激源水平,心理应激源通过负性情绪为中介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社会支持在其中起着调节作用。在调查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安全预警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挫折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异常心理的产生与其心理挫折有着密切的关系。挫折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挫折容忍力,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依赖心理。这是大学生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对刚离开高中校门,又要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大学生来说,学习与生活由“他管”突然变为“自管”,过渡太快,以至于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高校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的生活能力,那些在生活中依赖行为十分严重的学生,心理上就会产生不适应感。其行为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事务很不适应,  相似文献   

12.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日益增多。目前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含义的研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维度划分研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测量研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策或训练研究等。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有一些尚未涉足的领域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四所高校"90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活跃、开放、进步的,但也存在心理素质薄弱、适应能力偏低、功利主义先行和学业自我满意度下滑等问题。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加强素质教育,促进思想教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4.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本文着重从家庭的结构、父母的教育态度和大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家庭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求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新方法和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山东省74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1)父亲、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2)父亲、母亲惩罚严厉与父亲、母亲拒绝否认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3)大学生心理资本显著预测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4)大学生心理资本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莉 《求实》2006,(Z3):241
随着离异现象的日益增多,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些孩子大多处于心理成长发育的关健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主观意识,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学校、同伴等等,抚养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更大。社会上有一种观念,即“父母离婚对孩子一定不好”。事实上,许多离异家庭的子女发展得很好,许多完整家庭的子女也存在很多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处理婚姻的方式,如果家长处理得当,即使父母离婚,在成人的帮助下,孩子也一样能够度过不适应阶段,顺利、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青少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父母对孩子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因此,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过程中,来自家庭的因素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校学生五万多名。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对此,中南大学党委加强领导,确立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功能,构建五个结合的教育模式,促进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思路,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一个新的局面。一、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功能第一,确立三级功能指导思想。校党委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立足于完善大学生的心理调节机制,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开拓创新、勇敢坚毅、乐观自信的心理…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通过对湖北省222名贫困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复原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总体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及父亲的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和母亲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能够有效预测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从众心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就业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选择从众、地域选择从众、创业选择从众。主体性就业指导是对大学生进行从业之前的自主择业意识培养、自主择业心理培训和自主择业能力培训的一种思想指导方法,能够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积极发挥主体潜能,主动提高就业能力。学校要和家庭、社会和大学生个人通力协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主体性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从众心理,找到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岗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