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伟大建党精神是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精神命脉。在建党百余年的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融入到建党精神的内涵中去,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具有必然逻辑。伟大建党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一系列核心理念的同时也就带上了中国特色的文化烙印。新时代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纵向深入,让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持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王建星 《世纪桥》2013,(12):49-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对中国人的民族特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会进步发挥正面积极影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思想路线、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基本制度等方面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从思想、制度、战略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在骨子里真正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既赓续传承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又合理融入彰显时代内涵的精神特质,以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话语表达为新时代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传承与创新于一体,直接彰显出民族主体性、与时俱进性、开放包容性的鲜明底色;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科学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指南;将历史与现实相贯通,深刻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境遇中的多维贡献,从而以其深邃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民心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任何民族的基本元素和特殊标识,而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日积月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从相关重要文本中深入挖掘并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后继者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对我国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养分。高校校园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需要从构建和完善校园环境体系、管理服务体系、传播平台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多途径、多举措实施。  相似文献   

6.
李晔 《世纪桥》2016,(7):49-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政治诉求,携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赋予中国传统价值理念新的内涵与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伊宁市的文化呈现多民族、多宗教、多邻国、多交融的特性,这些特性既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又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一定挑战。在当前特殊形势下,有必要研究并分析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来加强伊宁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进一步实现民族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王建星 《世纪桥》2013,(9):49-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对中国人的民族特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会进步发挥正面积极影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思想路线、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基本制度等方面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从思想、制度、战略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在骨子里真正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传承、创新、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辨过程,是高校科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新动力与"新能源"。新时代高校通过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制保障、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网络文化体系、搭载新媒体传播手段等途径实现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因为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其灵魂是思想,即民族价值观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需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会通点。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改变了文化的呈现方式、传递方式和转换方式,其所带来的整体性、系统性变革正重塑着整个社会,同时也作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特别是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必要且重要的。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应从顶层政策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培育及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协同用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根,也是现代社会无法消弭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集合,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最优良文化基因,凝结着亿万中华儿女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并被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传承发扬。剖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文化精髓,使它更好地实现现代化转换,是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亦是助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及拓展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其他文化的融合共生,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捍卫民族精神独立性,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深刻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毛泽东一生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存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同志最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点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在这些讲话中,他充分肯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讲话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吸收了学术理论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7.
正哪一种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哪一种文化绵延不绝、气势磅礴?这就是中国创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以勇立潮头的超凡气概,倡导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一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文明价值。习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一整套美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系统梳理传统文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发展积淀的宝贵资源,是凝结在民族深处的独特精神标识。当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高校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大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缺乏。文章旨在使大学生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明确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以高校为出发点,通过高校育人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形成合力以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沉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国家认同,应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精髓认同国家发展的现实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认同国家的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为国家现代治理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了源远的中华民情风俗,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的到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概念在年轻的一代人中逐渐淡漠。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建设和中华文化传承必然的生力军,因此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并传授他们这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