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學者曾經聲言要在三五年內,在中醫中藥方面超過中國。一旦在中醫中藥方面超過中國,就把‘漢醫漢方’(即中醫中藥)改稱‘東洋醫學’。這是今年三月十七日,中國一家發行頗爲廣泛的晚報在頭版以《一番並非危言聳聽的話,我國中醫研究當心别人趕上》爲題發表的消息,五天之後,該報又發表了兩位外籍華裔專家贊同這篇報道的清息,他們認爲,中醫的研究不跑步不得了。看來,中醫正面臨着挑戰。問題提出來的背景很早以前,中醫學就越出國界,爲許多國家的病人解除痛苦。近年來,中醫學傳播得更爲廣遠。國際上出現了一股‘中醫熱’。 許多人認識中醫是從針灸開始的。世界衛生組織就委託中國舉辦過三個國際針灸班。幾年來,我國已爲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培養了一千多名針灸醫生,大多數學員結業後,能按中醫理論和方法進行治病。目前,在中國學習自然科學的外國留學生中,攻讀中醫的人數佔第一位。此外,中國還不斷接受來考察、學習中醫的外國專家、學者。 據北京《光明日報》透露,世界上已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針灸、針麻的臨床運  相似文献   

2.
香港一位名叫壽根昌的風濕病患者在給王武銀醫生的感謝信中說:‘我吃了你的風濕散,腰不痛了,腿也不麻了,走起路來有勁了。’他還專程來到湖北省黃石市,向王醫生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並贈一尊華佗瓷像,以誌紀念。三十九歲的王武銀是一位專治風濕病的民間醫生,在治療各種風濕病方面很有獨到之處。五年來,他開辦的‘回春風濕診所’已接待了四萬多名患者,治癒率達百分之九十七。筆者在他的診所中看到了上萬封感謝信,香港壽先生的那封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上海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石四箴敎授,是中華醫學會兒童口腔學組組長,又是上海市台聯副會長。石教授說:“兒童口腔醫學作為獨立的學科,十九世紀始建於歐美。我國起步較晚,一九八四年才從一般口腔學中分離出來,一九八五年開始在各主要醫科大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八年夏,私立福建華南女子學院首届一百六十二名女大學生畢業了。在近幾年來連公立大學女畢業生的分配工作也遇到困難的時候,這些要自謀出路的畢業生却全部被用人單位要走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迹。福建華南女子學院是余寶笙博士於一九八五年創辦的。她親自擘劃,自任院長,經遇幾年的努力,終於培養出了第一批畢業生。余寶笙博士出生於福建省莆田縣,幾乎是二十世紀的同龄人。她的父母都是普通醫生,他们不信‘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說教,将  相似文献   

5.
‘校園歌曲’,是台灣近年來流行的一種獨特風格的歌曲。它是由青年學生自己题詞作曲、自己伴奏演唱的,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深受青年們的喜爱。五、六十年代,台灣音樂深受外國影響。近幾年來,台灣一些大專院校的學生不满适種状况,要求有真正屬於自己一代人的歌曲。因此他们自己編寫、自己伴奏,  相似文献   

6.
《神州學人》(雙月刊)是中國一份具有權威性的留學生雜誌,至今年五月,創刊整整三週年。它發行於世界七十多個有中國留學生的國家和地區。創刊三年來,作為祖國與廣大海外學生聯繫的主要紐带之一,《神州學人》雜誌真實而具體地報道了留學  相似文献   

7.
今年元旦前夕,我們來到北京東郊,看望了首都醫科大學教授、朝陽醫院婦產科主任林榮東。 為了救人而立志學醫 林老祖籍福建晉江,祖父輩即移居台灣,父親是個普通職員,薪俸微薄,而家中人口眾多,他自幼過着清苦的生活。在他十四歲那年,因不滿當時日本佔領者在台灣的奴化教育,毅然回到故鄉尋根訪祖。在大哥的幫助下,他進入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中學讀書。由於他的勤學苦讀,初中畢業考試名列第一,遂而獲得高中階段的獎學金待遇。高中畢業後,他考入上海滬江大學,因生物課成績優異,獲得了中山文化基金第一屆第一名生物獎。生物系主任勸他去美國學習生物專業。但自幼在困境中成長的林榮東,深知窮人缺醫少藥的艱難和痛苦,他謝絕了老師的好意,還是堅定的選擇了學醫的道路。‘在醫學上為什麼獨獨選擇了婦產科這門學科呢?’我們好奇的提出了這個問題。林老說:‘我當初立志學醫就是為了“救人”,而婦產科又是與廣大婦女、嬰兒的命運緊密相連  相似文献   

8.
最近,著名京劇表演艺术家趙榮琛教授訪美載譽歸來,为文記述者頗多。我亦浮想聯翩,謹書二三事,以饗讀者。師生千里緣作为程(硯秋)派旦角的趙榮琛,自幼酷愛程派艺术,为此竟放棄了學业,於三十年代初考入了王泊生主辦的山東戏曲學校習藝。蘆溝橋事變後,他率領大風京劇社同仁巡迴演出於西南各地。一九四○年,他曾以精湛的演唱藝術赢得了‘重慶程硯  相似文献   

9.
將近兩年以前,本刊曾經以《年輕的老年病?覐埓髮帯窞轭}報道了著名中醫、天津中醫醫院副院長張大寧在研究老年病、腎病以及各種性功能障礙方面取得的巨大突破。一九九○年春季,又報道了他在天津主持第一屆中醫腎病學術會議的有關學術活動。今年九月中旬,記者得悉張大寧教授首次訪台講學後,來京參加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為其主辦的張氏著作《張大寧醫學論文集》及《實用中  相似文献   

10.
今年元旦前的一個下午,位於北京東城國際大厦的二十八層樓上的大厅裏充滿歡聲笑語,不時還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原來這是在慶祝聖約翰大學北京校友會的誕生。在北京的五百六十名校友一致推選出一九三七屆歷史系校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榮毅仁和一九三九屆新聞系校友、全國工商聯常務委員經叔平分別為校友會的名譽會長和會長。 聖約翰大學一八七九年(清光緒五年)由美國基督教聖公會創建於上海,下設理、醫、工、農等學院。一九五二年,分别併入華東師範大學和復旦大學等學校。七十三年中,聖約翰大學共培養了一萬名畢業生,他們在上海、北京、香港、台灣以及美國等地從事外交、經濟、文化、醫學、體育  相似文献   

11.
余生於六代世醫之家,自幼研學文史,兼及考古,復入江蘇省醫政學院進修,行醫至今已數十年。在余心目中,中國醫藥學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各地區、各民族醫藥學術和經驗的總和,是我國人民用來和疾病作鬥爭的一種重要手段。早在原始社會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東漢末期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內經》,據四庫簡明目錄上說,它是“周秦間人傳述舊聞,著之竹帛”。可見它的內容,旣非一家之言,也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總結注古醫學理論的一部文獻。  相似文献   

12.
一九四○年底,蕭友梅在病楊上囑咐前來看望他的人:“學校裹有些琴房的窗戶關不嚴,要用硬紙條把窗縫封上,以免冷風吹進來,凍壞學生練琴的手指。”這位中國專業音樂的先驅者,臨死都在關心他的學生。半個世紀過去了,他的學生們也仍然懷念他ツ晔孪卵?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擧行了紀念蕭友梅逝世五十週年系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八年十月三日九時二十五分,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馬海德博士在北京病逝,終年七十八歲。馬海德,原名喬治·德篋?祖籍黎巴嫩,出生在美國痪湃戤厴I於日內瓦醫科大學並獲博士學位,同年來到中國?雮€世紀以來,他以精湛的醫術和忘我精神,献身於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敬意。  相似文献   

14.
當人們身體有病痛時,很自然地想到去醫院找醫生,但是却不知道這些病症往往是由於自己不能正確調理情志而引起的。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成人所患的疾病,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八十起於精神創傷。情志(又稱情緒)是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生態反應,即喜、怒、憂、思、悲、恐、驚,  相似文献   

15.
採訪歸來,久久難以平靜。這位年逾古稀的學者,不僅給予我豐富的報道資料,而且他那嚴謹治學、格物致知的精神,也使人激越。慕名而访對於鄭教授,我已久仰其名;因為他是個忙人,約了一兩個月始得於登門造訪。鄭教授一九一六年誕生於福建漳州,他是清代詩人鄭開禧的後裔。早年家境貧寒。父親是讀書人,長年失業,窮窘潦倒。所以不願後代重蹈覆轍,氣憤之下,打破了他的  相似文献   

16.
那還是一九八七年的金秋十月,山東省濟南十二中語文高級教師趙延吉的岳父、在日本經商五十餘年的愛國華僑田敦誥老先生回國探親觀光,來到女兒家裏,一家人沉浸在歡樂之中勗捴?老華僑出於對女兒、女婿的關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日本國,中小學教師的收入僅次於牙醫,居各種行業的第二位,一個普通小學敎師可以用三年的積蓄來華旅遊一次。對比這種情况,我國教師的工資是否低了些?”  相似文献   

17.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在中國還有一個學生,他就是魏風江教授。筆者最近在杭州花園新村走訪了他。魏老原籍浙江紹興,今年七十五歲,但身體硬朗,十分健談。走進他的房間,我就被掛在牆上的一張照片吸引住。白鬚垂胸的泰戈爾坐在中間,兩旁站立着魏風江和許多印度學生。我們的話題就從這張照片開始的。泰戈爾一九二四年  相似文献   

18.
我國航海界一位老前輩最近作《自勉》詩,其中兩句是:‘揮戈能返日,白髮不知翁。’詩如其人,這鏗鏘有力,氣勢磅礴的詩句,正道出了作者戎馬倥偬的不凡經歷。他,就是當年護衛過孫中山先生的原永豐艦二副,現年八十九歲高齡的廣州港務局退休高級工程師、廣東省政協委員胡應球。在孫中山先生誕生一百二十週年前夕,筆者訪問了這位老人。胡老雖年逾古稀,但思維敏捷,精神矍鑠。筆者說明來意之後,他的話匣子很快被打開了。胡老出生於廣州市番禺縣一個普通的醫生家庭。一九一○年考入前清國立水師學堂(辛亥革命後改名廣東海軍學校),一九一七年畢業,被分配到北洋護法艦隊,先後任實習生、學員、三副、二副等職。陳炯明叛變胡老踏上社會工作之日,正是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風起雲湧之時。胡老說,一九二○年夏,孫先生根據當時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命令粵軍由閩西南回師廣東,討伐盤據在粵的桂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西城一間簡陋、擁擠的診室里,年愈花甲、鬢髮斑白的老中醫白世藻正為一名三十多歲的女患者診脈。沒等病人開口,他以閃爍的目光像掃描似地望診後就說:“你已經懷過三次孕,都沒保住胎,有些着急犯愁了?”病人囁嚅道:“只流產兩次。”醫生仍滿有把握地說:“不對,第三次流產是最近的事,流得太早了,你以為是月經有了毛病,才來找我這個醫生的。”病人似有所悟,微露笑意,更顯驚疑。“你是習慣性流產,回去吃我開的中藥,明年會抱個胖娃娃的。”醫生滿有把握的診治。使患者消除  相似文献   

20.
孫中山先生名文,號逸仙。“逸仙”是他的中文老師、傳敎土區鳳墀為他取的。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博濟醫學院、香港雅麗氏醫學院,以及在澳門、廣州開業行醫,遊歷歐美諸國直至逝世前致電蘇聯的遺書,都是用“逸仙”之號。 孫中山幼名“帝象”。“孫帝象”這個名字一直用到一八七八年他十二歲往美國檀香山求學的時候。十八歲在香港人基督敎受洗禮,號“日新”,這是取《大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義。十九歲在家鄉廣東香山翠亨村完婚時取字“德明”。一八九四年,孫中山先生上書清朝大臣李鴻章,這封信後來在《萬國公報》上發表時,署名“廣東香山來”。“中山”是孫先生的號。一八九七年,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