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黑格尔的国家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对现代市民社会的思辨考察。但由于过分强调国家意识对市民社会的支配和提升作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最终陷入了"精神与现实"分裂的"唯灵论"困境。此后,费尔巴哈虽然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虚幻性,但是黑格尔关心的市民社会问题却被遮蔽了。现代政治哲学只有经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才能重新将对市民社会的反思、重建与提升作为自身的主题。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构成了《资本论》的伟大序曲。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学说有其优缺点,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批判改造中走上了通往唯物史观的道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主要集中为:市民社会是“伦理理念”发展的中间环节;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则主要集中表现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发端于古希腊,是一个历史渊源久远、内涵丰富的概念。哈贝马斯是对当代市民社会理念做出突出阐释的人,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将“公共领域”和“生活世界”概念引入市民社会的讨论,并在全新的意义上讨论了市民社会内涵和作用。哈贝马斯被誉为“当代的黑格尔”,其市民社会思想虽然具有巨大独创性和深刻性,在多个方面把握了现代生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其理论本身还是存在许多缺陷。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术语,从其产生以来一直处于流变之中。近代以来,洛克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有较深刻认识且后者对前者有较大发展。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正确地阐述了黑格尔颠倒了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蕴含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市民社会理论发展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卢梭及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在关联应被立足于政治哲学视域下的“个人”、“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视角来审视。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启了马克思关于“个人”、“国家”和“社会”三者辩证统一发展之社会整合视域。卢梭的政治学说和国家观启发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并内在地影响了马克思这一整合视域。在如何整合“个人”、“国家”与“社会”三者和谐辩证统一发展问题的思维路径上,马克思与黑格尔、卢梭的致思趋向具有一致性,并内在地构成了他们三者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机制。“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至为重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澄清,将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乃至整个思想的理论实质及其理论旨趣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内涵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之前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及市民社会的概念,是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政治哲学,以及考察现实历史和以往市民社会理论,以社会/国家二元模式的研究进路得出的。这个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是一个用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状况的描述性概念。马克思认为,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而黑格尔恰恰颠倒了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的历史观,是黑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积极的成果,它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而且也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黑格尔把社会的发展看作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辩证过程,对情欲与“理性”的关系的分析,关于实践及生产工具的有关思想,表明尽管黑格尔历史观基本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的思辨哲学中所透露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概念的意义及其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民社会是指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具有相对独立的领域 ,黑格尔第一次从理论上界定了市民社会概念 ,马克思第一次正确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用“市民社会”理论分析中国社会有积极意义。中国的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应该是良性互动关系。中国的法治必然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良性互动关系基础上 ,并为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思想家们对“社会与国家”问题两千余年的探寻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社会混同国家”的传统国家主义阶段,包括古希腊人对城邦制度的思考、中世纪教权与俗权的论争、霍布斯等为君主专制的辩护等。到了近代,洛克、亚当·斯密等通过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无形之手”等理论试图说明“社会外于国家”,并据此提出限制国家权力的自由主义主张。黑格尔则是真正从学理上明确区分社会与国家的历史第一人,并推崇“国家决定社会”的理性国家观念。马克思则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把黑格尔的思想颠倒了过来,认为“社会决定国家”,并通过市民社会论和社会有机论加以论证,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阐明了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认识近代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观察视角。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不同的思想家在运用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差异很大,其涵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黑格尔最早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马克思批驳了黑格尔的家庭和社会是从属于国家的论点,揭示了国家的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地位的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将马克思“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的定义基本被排除,转而强调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而哈贝马斯最大的贡献在于引入了“公共领域”的概念。他所担心的是国家权力的膨胀和追求利益的冲动会摧毁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格尔市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是自由、平等、正义和责任、福利、良心.黑格尔市民社会的实质是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黑格尔通过市民社会理论的阐述,深化了社会和国家概念的内涵,既为后世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们创建社会化的现代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马克思构造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法哲学的法律思想,是以他所处的当时社会中既有的法律为理论前提和思想资料的。黑格尔所说的法律,既具有作为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规律的含义,也具有作为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法律的含义。黑格尔的法律概念的本质是自由,黑格尔的法律思想所追求的就是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山,哲学终结的话语始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自恩格斯第一次宣告哲学终结之后,很多哲学家都对哲学的终结进行了论证,但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在他们期待之中。事实证明,“哲学终结”只是哲学的话语范畴之一,哲学不会消解,它必将呈多态化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黑格尔为主要完成者的近代法哲学本质上是法的形而上学。马克思的法哲学本质上是法哲学批判或法的形而上学批判。以“感性的活动”或“实践”原则为基础的社会存在论,为马克思彻底颠覆法的形而上学基础提供了根据,并由此划清了与近代法哲学之间、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原则界限。在社会存在论基础上,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多发期,如何确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它对市民社会内部矛盾的揭露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它对当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具有深刻而独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是西方社会学一个重要概念,黑格尔、马克思等重要哲学家都对其有着独到的见解。葛兰西的"市民社会"进一步思考其核心内涵,从全新的角度叙述了政治国家被市民社会取代的必要性,他的思想根源于黑格尔与马克思,但又与二者充满了伦理色彩和着重于经济基础的描述相区别。葛兰西在市民社会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只有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才能从文化领域与资产阶级相抗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强调王权作最后决断的主观性 ,王权是其设计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环节 ,实际上肯定了“王权就是任性”。但是 ,统观《法哲学原理》 ,可以看出 ,黑格尔明确指出 ,主观任性并不具有真理性 ,不能解决犯罪及其处罚等法律问题。黑格尔反对和否定主观任性 ,具有十分深刻的法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蔑视和抛弃黑格尔是黑格尔逝世后欧洲思想界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潮流;有些唯物主义者在反对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哲学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又重新回到了18世纪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内部也出现了忘记辩证法原则的原初意义的倾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基于他们对马克思文本和当时的理论和政治现实的洞察,提出了"回到黑格尔"这个著名口号,要求回到黑格尔的有价值的思想遗产.这个口号的理论意义在于"回到黑格尔"实质上就是回到黑格尔的辩证法立场,回到黑格尔肯定人类精神作用的积极成果;是为了抵御实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侵蚀;最终是要回到历史的(社会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从康德到马克思都面临着对市民社会进行哲学解构的难题,他们各自遵循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市民社会的本质、结构、利益关系、发展趋向等等在抽象的思维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只有马克思才真正科学把握了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性质和利益本质,发现了无产阶级是推动市民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通过创建新的政治经济学最终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内在运动规律,达到了对市民社会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20.
历史感,是理解黑格尔和马克思二者历史观差异的重要环节。此般差异性具体体现在“自意识”与“克服意识”的隐性关系层面。黑格尔从“自意识”的视野出发,释放出其历史感所蕴含的理性规定,并且通过对自意识的形式规定,最终使其历史感进入思辨哲学的境地。马克思批判吸收了黑格尔的历史感所呈现的理性阐释和总体论证,并在深入历史现实的基础上,既详细分析了“自意识”的抽象普遍性所带来的历史局限,又通过对“克服意识”具体内涵的分析,深刻批判了黑格尔对绝对理念的思辨关切,并为自身的历史感找到其现实主体,最终呈现出历史感演变的现实路径,即从自意识到克服意识,从理性追问到现实考察的飞跃,并在历史感嬗变的历史过程中,守护了唯物史观的现实地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