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韩吉辰 《党课》2009,(3):92-94
《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齐天大圣孙悟空去赴蟠桃会,想偷吃玉液佳肴,便卖弄神通,拔下几根毫毛,放入口中嚼碎后喷将出去,喝声:“变!”毫毛变成一些“瞌睡虫”,奔向负责看守的众力士,使仙官力士们很快入睡。悟空乘机大吃大喝尽情享受。这神奇的“瞌睡虫”,在书中多次出现,效能奇特,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睡眠的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2.
听《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的讲座,对怎样做官、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做人,要堂堂正正,做完美的人;做官,要清清白白,做百姓称赞的官:做事,要踏踏实实,力求把每一件事做好.  相似文献   

3.
《军队党的生活》2010,(2):79-79
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星火燎原》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旗飘飘》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12,(9):59-59
郭龙在第7期的《报刊精萃》上撰文指出:《官场现形记》写于20世纪初,由许多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连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军机、中堂,下至衙役、狱头等一百多个大小官吏,作者李宝嘉将这些形形色色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或侵吞公款,贪赃枉法;或卖宫鬻爵,大发横财;或名“剿匪”,实则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鲜耻;  相似文献   

5.
刘诚龙 《唯实》2009,(6):95-95
大家都知道李斯写过《谏逐客书》这篇雄文,但未必知道李斯还起草过“关于请求焚书坑儒的请示”。李斯功未成名未就,官没做大、位未坐稳之时,他写《谏逐客书》,他功成名就官大位显之后,就不是反对秦王逐客了,而是要帮着秦王杀客了:“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相似文献   

6.
谁的声音     
《天津支部生活》2006,(8):54-54
刘向是西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官至散骑谏大夫、光禄大夫,终至中垒校尉,著有《说苑》、《列女传》、《洪范》等著作。刘向为官之时,正值外戚专权、朝政腐败,因此他在奏疏和著作中一再强调从政应分清公私。他在《说苑·至公篇》中说:“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意谓做人能够不偏私情,不结朋党,正道就又广又远。同篇中又说:“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意思是官吏为国家办理政务时,不应该借此去谋私利,应做到公私有别。在同书《君道篇》中,刘向又强调:为人立身行事要正直无私。  相似文献   

7.
品德,就是常修为官之德古语云:“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战国策》)。品德反映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水平。完美的人格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再大的才能却填补不了人格的缺陷。自古及今,人们都把“做官先做人”看作是从政为官的美德。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不可能当好官、做善事,靠投机钻营,不管官做多大。也只不过是“庸官”、“贪官”或“佞官”,只能败坏风气,危害社会。历史上,有多少贪官污吏、奸臣贼子祸国殃民、陷害忠良,搞得世道乌烟瘴气,惹得天怒人怨。典型的有唐代的李林甫、杨国忠,宋代的秦桧、贾似道,明代的严嵩、魏忠贤,清代的和坤、李鸿章等等。“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大戴礼记》),他们的所作所为必然遭到社会和人民的唾弃,并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8.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指周文王被殷纣王困在美里而演周易一事。周文王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他推演的《厨易》也充满了忧患之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困厄,君子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而自强,不怨天。不尤人,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挫折。  相似文献   

9.
公马改革     
《党课》2014,(17):122-122
1946年5月19日,也就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的第五天,在一版报眼位置上刊出一则《边区政府重要启事》,公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对“公马”问题的决定。所谓“公马”就是军政首长所乘用的役马。也就是今天的“公车”。  相似文献   

10.
百合 《廉政瞭望》2012,(18):52-53
《红楼梦》第58回,芳官的干娘迫不及待要替芳官给宝玉吹汤,还没抢过碗,却被晴雯喝道:“出去!你让他砸了碗,也轮不到你吹!”小丫头们也趁势一边骂一边推,把她赶了出去。出来后又遭同伴奚落,羞得那婆子又恨又气,只得忍耐。此时,里面却是另一番光景:芳官吹了几口,宝玉笑道:“好了,仔细伤了气。你尝一口,可好了?”  相似文献   

11.
莫清华 《前线》2013,(8):91-91
《资治通鉴》第四册一百九十八卷《唐纪十四》记录这么一件事:“庚辰,过易州境,司马陈主喜多民于地室蓄火种蔬而进之。上恶其谄,免元璹官。”  相似文献   

12.
薛艳丽 《先锋队》2011,(11):51-51
《辞海》释“俗吏”为:“眼光短浅、不学无术的官吏。”《汉书·贾谊传》中则说,“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理。”可见俗吏一词,主要是对没有作为官员的一种品评。但如今,从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之高度,不妨要求各级官员一下——不做一介“俗吏”。  相似文献   

13.
又见春天     
“众里寻‘她’千百度”,《共产党员》成为基层党支部书记一致推荐的“好朋友”。这条信息反馈上来,使我们十分感兴趣。翻开近期的《共产党员》,细看目录,我茅塞顿开:原来,《共产党员》与我们贴得这么近!正是因为可读性强,“学”与“用”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她才会被众多党支部书记所青睐。我们平汝支线地处  相似文献   

14.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先生”这个称呼的对象有所不同。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问世伊始,就成为人们的看点、焦点,褒贬不一,疑案重重。至今还有为人不解的疑点和没有突破的难点。笔者仅就该书的思想内核与作者、编刊者及书名的谐意会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金瓶梅》的思想内核: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统精神《金瓶梅》是一部讲政治的书。《金瓶梅》以西门庆的命运为主线,“因一人写及全县”,由“一家”而及“天下国家”(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尽现“天下失政,奸臣当道,谗佞盈朝……在朝中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悬秤升官,指方补价。夤缘钻刺者,骤升美任;贤能廉直者,经岁不除。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役繁赋重,民穷盗起,天下骚然。”(《金瓶梅》第34回)《绣像本金瓶梅跋》又再现“其中朝野之政务,官私之晋接,闺闼之蝶语,市里之猥谈,与夫势交利合之态,心输背笑之局,桑中濮上之期,尊罍枕席之语,驵验之机械意智,粉黛之自媚争妍,狎客之从臾逢迎,奴怡之嵇唇淬语,穷极境象,驮意快心”等等大明王朝末期国不治、天下不平的史实。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贯穿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灵魂。“天下平”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天理道法,顺者昌,逆者亡,诚如《金瓶梅词话序》所语:“合天时者...  相似文献   

16.
举措     
中央首次明确“裸官”不得提拔 将“裸官”“跑官”“病官”彻底从干部选拔任用中剔除出去,这是近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中释放出的明确信号。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13,(8):58-58
6月19日的《第一财经日报》刊登社论说,最近中纪委从纪检系统开始清退会员卡的活动,个别省份也开始更大范围的“清退”,最终这样的活动肯定会推向全国。针对“会员卡”进行反腐。绝不仅仅是对奢侈消费宣战,一个更加深刻的原因就在于,通过会所和会员的隐秘方式,官与官、官与商更容易结成“朋党”,进而产生权钱、权色交易。今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明确要求:“学员在校期间及结(毕)业以后,一律不准以同学名义搞‘小圈子’,不得成立任何形式的联谊会、同学会等组织,也不得确定召集人、联系人等开展有组织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艾迪 《党课》2013,(23):100-101
何谓艺不压身?清代文人李绿园在其所著的《歧路灯》一书中道:“江湖本领,不耕而食,不织而衣,遨游海内,艺不压身。”按《辞海》里的解释:艺乃技艺,艺不压身是指技艺不会压垮一个人的身体,比喻人学会的技艺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19.
姜少勇 《唯实》2009,(10):96-96
张居正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明史》称他:“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他在担任宰相后,针对当时的军政败坏、财政破产的局面,大力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整理税赋,锄抑东南豪强。他又推行“一条鞭法”,把税赋、徭役及其他派办合并为一,按亩征银。  相似文献   

20.
廉官的自律     
郭庆晨 《党课》2013,(17):79-81
知道中国古代廉官重视名节、不容“贪”宁染身,是读了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一钱斩吏”的敝事: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