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张学良先生病逝的噩耗,使国人深为悲痛,人们怀念这位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千古功臣”的历史老人。张学良先生之所以被誉为“千古功臣”,第一,是1929年的东北易帜,张学良的这一决定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吞并东北的阴谋,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宣告了中国自清朝末年以来分裂、割据、混乱的结束,至少实现了  相似文献   

2.
日本《产经新闻》:强烈反对台湾参加 日本《产经新闻》3月16日刊登该报记者山本秀也15日发自北京的一篇报道,题为“中国总理强烈反对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文章说,中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人会第二次会议于15日闭幕,朱镕基总理在人民大  相似文献   

3.
先祖父太炎先生(1869—1936)是我国著名学者,也是民主革命先驱与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连雅堂先生(1878—1936)是我国台湾著名史学家,以《台湾通史》称世,其爱国情怀为世所重。这两位分处海峡两岸的先驱,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是很值得记之於世。戊戌变法失败后,先祖父遭清政府通缉,为避追捕,逃亡台湾,时为1898年12月,这时台湾"隶日本已七年矣"①,即甲午海战失败,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日本。先祖父抵台后,在《台湾日日新报》任汉文版客籍主笔,  相似文献   

4.
近来,日本华文报纸《时报》和《留学生新闻》等相继批评中国足球运动员的放荡不羁、不思进取。相关署名报道的题目分别是《著名球星纵欲拖垮中国足球》和《中国足坛“性亢奋”冷等。柳报》是日本最有影响的华文日报,该报报道说:“中国某著名职业足球俱乐部突然对外宣布严厉处分一名颇有名气的主力队员,包括停赛、停发工资并不准转会等。因为这名绿茵悍将是一个好色之徒,在清场上放荡不羁,四处借艳,经常流连于风月场所,老惹麻烦而又屡教不改,老板不得不忍痛‘斩马设’。”《著名球星纵欲拖垮中国足球》一文披露了几年前曾风云一时的…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日相继开埠通商后,茶叶是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商品,对外输出急剧扩大,成为换取外汇、支撑本土经济的重要途径。在绿茶重要销售地美国,两国展开了激烈竞争,可分为快速增长期、日本侵夺中国份额期、挤压下的中国衰颓期等三个时段。日本还将被割让的台湾殖民地作为茶叶生产基地,着手改良和改制,生产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红茶、乌龙茶和包种茶等。继而又借“九一八事变”契机,将东北变成日本茶、台湾茶的销场,利用关税提高、形象诋毁等手段,阻止南方茶叶向东北的输出,发起“东北向茶”运动,试图形成“日茶倒灌”的局面。不仅如此,在加拿大、俄罗斯等其他重要茶叶消费国,日本也展开了对中国茶的攻势,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威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台湾日据时期著名的爱国文史学家和报人——连横的生平进行考订,纠正以往著作中关于连横生平的一些错误,确认连横加入《台澎日报》的时间为1899年,《台湾诗界革新论》发表的时间为1906年,中川白云为《台湾通史》题字的时间为1920年9月至10月间。此外,利用1927年《台湾日日新报》上的一则启事证实雅堂书局创办于1927年。  相似文献   

7.
《春秋》1995,(6)
张学良,字汉卿,号逸安。一九○一年六月三日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他出生时,正逢其父张作霖头一回打了个胜仗,故给他取乳名叫「双喜」(见《张学良在台湾》一书中的《张学良谈张学良》一节)。张学良十九岁就读于东北讲武堂,四科考试全获第一,可见他自幼才思聪敏,颖悟过人。他二十岁便当上了陆军少将。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他的父亲张作霖同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的联军作战失败后,在退回东北的路上,乘火车经过皇姑屯(今属沈阳)车站附近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死。一九二九年一月张学良接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引起了海外及港台媒体的关注。日本、德国和香港的几家报纸对此做了较为详尽的报道。 日本《世界周报》称中国的“西部大开发”计划为“政府将竭尽全力实施的长期大战略”。该报评论说,中国政府多次提出要“发展内陆地区”,但以往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这次,中国政府是要“动真格的了”。因为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不开发西西部地区,就不可能实现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该报同时也指出,西部地区由于“不占据地利的优势”,在开发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 更具影响力的日本《读…  相似文献   

9.
郭正秋 《长白学刊》2007,(3):137-139
东北易帜后到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南京政府对东北财权谋求削夺和控制。由于张学良东北集团强有力的抵制,使南京不得不迁就妥协。东北当局一方面适应南京政府的“统一”政策,对东北财政金融进行了某些改革;另一方面,对南京予以抵制和抗争,竭力掌控东北财权。二者在财权关系上既有合作,又有争斗。从本质上说是统治阶级内部中央集团和地方集团在利益和权力上的分配与争夺。  相似文献   

10.
近期从《中国兰花》杂志获悉,95岁高龄的张学良先生和他的夫人赵四小姐,托人将一盆台湾线艺兰“爱国艺”赠送给江泽民总书记,深得海峡两岸各界人士的赞赏。 “爱国艺”是台湾13种线艺兰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之一。耄耋之年的爱国将领张学良一生酷爱兰花,  相似文献   

11.
沙蓬  辽野 《台声》2001,(6):45-45
为庆祝《中国台湾》网中文版改版暨英文版开通,海峡两岸各界人士齐聚北京,举行“中国心、两岸情”联谊会,共叙两岸亲情。   《中国台湾》网是中国大陆一家关于台湾问题的大型专题网站,它以客观报道台湾问题,准确反映两岸关系为己任;以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展示大陆与台湾骨肉同胞的亲情,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为宗旨。突出服务性与亲和力是《中国台湾》网的鲜明特色。《中国台湾》网与《台声》杂志合作开办的“文化与交流”等栏目,将使反映台胞心声的《台声》的内容及时上网,实现了优势互补。   联谊会上,五洲金网公司董事长薛平向网…  相似文献   

12.
5月19日,李登辉在其官邪举行《台湾的主张》新书发表会。此书中文版由台湾远流公司出版。为扩大影响,该书有平装本和专供义卖用的珍藏本两种版本,书上还有李登辉的签名与藏书章。“(台湾的主张)主张什么?《台湾的主张》系统地阐述了李登辉在政治、经济、两岸关系上的~贯主张。李登辉在书中,集中谈到了他个人的思想历程,尤其是日本和西方文化对他的影响;他在书中把台湾定位为具有“国家主体性”的“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不仅坚持两岸“分裂分治”,而且还鼓吹把中国分为“七区”;他声称,中国的再统一“应视大陆民主化与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13.
默言 《台声》2001,(4):1-1
最近,日本右翼人物小林善纪的漫画书《台湾论》中文版在台湾出版。此书公然歪曲历史、美化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借李登辉、许文龙等“台独”媚日分子之口,宣扬“皇民化”意识,鼓吹台湾“去中国化”的分裂言论,遭到了海峡两岸有识之士的同声谴责。   《台湾论》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小林与李登辉个人的访谈,近四分之一的篇幅奢谈台湾的认同、民族主义、台湾的大血统及台湾的历史等。第二章“李登辉对日本的爱”是让日本右翼人士最感“欣慰”的部分,也是李登辉汉奸嘴脸的大曝光。在书中,小林不但将李登辉视为日本遗产的保护者,还希…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初,《公论报》对胡适赴台演讲期间发表的“和比战难”说及“自由传统”观的激烈批判,直接原因是出于该报对和谈成功的向往,更根本的则是源于该报在政治思想与立场上和胡适派的分歧.和谈破裂后,《公论报》的言论甚至已是放弃国民党,而期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但当国民党将重心转往台湾后,《公论报》迫于压力,转而以“冷战”思维看待内战,“反共”成为该报的基调.在政治思想上,该报虽然认同“自由主义”,但是对“社会主义”同样向往,希望未来的新中国能够在苏美之间走出一条兼及政治民主与经济平等的“第三条路”,且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制度.这与当时所谓的以“社会主义”弥补“自由主义”之缺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有所不同.这一政治主张,是该报一直坚持的,即使政治形势剧变,仍不为所动.  相似文献   

15.
《上海支部生活》2007,(1):50-50
据《环球时报》报道,日本内阁府2006年12月9日发表的“外交舆论调查”显示,认为日中关系“良好”或“基本良好”的比率达21.7%;对中国有亲近感的占34.3%,较前上升1.9%。日本媒体在其报道中纷纷惊叹这是“时隔4年日本国民对华好感首次出现上升势头”。《日本时报》10日的报道直接将这个结果与首相安倍联系起来,称“民众对中国的情感有了一些好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首相安倍10月的北京之行”。两国专家认为,这无疑是两国关系向“良好”转化的“信号”。  相似文献   

16.
《日本经济新闻》日前刊登该报记者北原基彦发自台北的一篇报道,题为《台湾经济亮起了危险信号》,摘要如下: 在亚洲经济危机中一直维持了相对稳定增长的台湾经济,最近开始亮起了危险的信号。由于不动产泡沫相继破灭,面向东南亚的出口大幅  相似文献   

17.
1931年“九·一八”一声炮响,我成了流亡学生,流落北平,入张学良将军为收容东北流亡学生办的东北中学就读。我们既学文化又学军事,穿军装过着军人的生活。大家正在卧薪尝胆苦练杀敌本领准备打回老家去时,1935年国民党政府和日本人签订了《何梅协定》,把华北五省变成所谓自治,实质上在日本人操纵下实行汉奸统治。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日寇居然要求解散东北中学,说东北中学是培养抗日分子的。张学良校长把我们迁至河南信阳鸡公山。大家被逼上山后,义愤填膺,纷纷投笔从戎。我于1935年7月中旬和十余个同学,拿着张学良校长的推荐信,到北平报考中央军…  相似文献   

18.
五四月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占我国东北的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汽,要求抗击日军,收复失地。而蒋介石却以日本强大,国内政局不稳为由,坚持不抵抗政策,把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回关内,将东三省拱手让给日本。1935年10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到达陕北。毛泽东在瓦窑堡发表讲话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事实,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他的殖民地。我们的口号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退到陕西的张学良在全国人民面前拍不起头来,但蒋介石仍一封封电报催他向刚刚到达陕北的红军发动进攻。1935年冬,红军攻入榆林,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殖民地台湾新文学中文作家的文化想象形态为分析对象,探讨中文文本对特定文化对象的认知状况和认知态度,从中文写作的“日本想象”和“台湾想象”入手,考察想象重心的转移和想象形态的变化。“日本想象”从单一组织直接民族冲突的方式逐渐过渡到对殖民社会制度的质疑;“台湾想象”在悲苦民众形象之上增添了对民族性格和知识分子处境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1987年 两岸民众第一次公开直接交往。1987年9月15日凌晨一时,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到达北京国际机场,两岸民众第一次公开直接交往。9月15日该报登出38年来台湾记者第一次从中国大陆发回的报道。 台湾当局首次作出台胞赴大陆探亲的决定。1987年10月14日,台湾国民党中常委通过“五人专案小组”关于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