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被告人如实供述的义务在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界一直都是热议的焦点,这一义务实质上表明我国刑诉法要求被追诉者承担举证或者证明责任,与被告人无证明责任相矛盾,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刑讯逼供等严重危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现象。这不仅损害了诉讼公正,也不利于刑事诉讼价值的实现。因此我国应当全面推行无罪推定原则,取消被告人如实供述的义务,赋予被告人沉默权,并设立新的制度规则来平衡控辩双方的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2.
沉默权是反对强迫自证其罪权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与保障措施。反对自证其罪特权强调控辩双方的平等 ,体现的是程序公正观。反对自证其罪特权使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人权保护获得了空前提高。我国设立的反对自证其罪特权应有若干例外规定  相似文献   

3.
在刑事公诉案中,起诉职能和审判职能分别由国家权力所支持的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行使,辩护职能则由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行使。同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相比,被告人即辩护方显然处于不利地位,三者的力量是难以平衡的。在失衡的诉讼结构中,被告人的人权难以保障。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增强辩护职能,实现控辩平衡,并促进法官保持中立的办法加以解决和完善。这里所谓控辩平等是侧重于从被告人的角度来确认其意义,即主要是指被告方获得的,以控诉方为参照的,无差别的法律地位和待遇。控辩双方平等是通过发言机会的均等性、诉讼权利的对等性、辩论规则的公正…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范围内,刑事司法活动中能否有效地保障被告人的人权,是衡量一个国家的诉讼是否文明、科学、民主的主要标志之一。从控辩平衡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可知,控辩平等是刑事诉讼机制的本质要求,也是刑事诉讼活动中保障被告人人权的根本要求,但从我国刑事被告人人权保障的现状可以看出,控辩失衡仍然是我国刑事诉讼构造的基本特征,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通过诉讼制度的重新设计来矫正控辩失衡的现状,从而达到保障刑事被告人人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审前羁押适用率和超期率双高的现状凸现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漠视,与国外通过对审前羁押的事前控制、事中规制和事后救济以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相比,存有一定差距。我国应建立审前羁押的请求权、决定权、执行权和监管权的分权运行机制、听证程序以及救济制度,注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实现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衡平。  相似文献   

6.
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扩大了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律师的权利保障上体现了与国际法律的逐渐接轨,虽然相应的刑事诉讼法尚未修改,但对于人权保障的关注和追求控辩平衡将是立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刑事侦查中,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超期羁押、律师权力受限等犯罪嫌疑人人权被侵犯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刑事侦查制度存在缺乏中立裁判者的监督、犯罪嫌疑人缺乏对抗权利、辩护律师参与权有限等缺陷。要加强侦查阶段人权保障,必须转变对刑事侦查程序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实现控辩平衡、逮捕与审前羁押分离、行政与司法警察职权分离,确立沉默权制度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  相似文献   

8.
所谓“控辩平衡”,即刑事诉讼中控方(侦查、起诉方)与辩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辩护人)的诉讼地位及诉讼权利基本相同,在此基础上,双方围绕事实与法律,展开调查、取证、辩论,法官根据双方的举证,居中作出裁判。在刑事诉讼中,主要有三方诉讼主体,即检察机关、嫌疑人或被告人、审判机关(以下简称“控、辩、审”),作为  相似文献   

9.
死刑复核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是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辩护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诉讼权利,如何保障死刑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是刑事诉讼理论和实务的重要课题。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保护的立法缺失无法真正实现其实质有效辩护。文章在诠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义涵及其法理基础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死刑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保障的现状和立法缺失,提出了改革死刑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保护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控辩双方平等对抗的庭审是程序正义的最完整形态。以庭审为中心的司法改革,核心要求就是保护被告人的对质权。对质权能促进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增强双方庭审的竞技性,使证据链条更稳固。完善对质权制度立法应凸显其作为基本人权层面的属性和功能,同时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例如继续健全证人出庭作证,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分流证人出庭需求,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具有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与保障人权、体现国家保护义务等宪法意义。同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存在与个人罪责原则相冲突,自愿性保护不足等问题。为此有必要把人权保障作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合宪性控制的基础,并将法治原则作为自愿性的判断标准,从而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认罪认罚是在保障辩护权、知情权的基础上进行。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人民检察院的协商过程中,应确保协商双方的对等性、协商程序的正当性。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展开,应符合宪法关于法检公三机关相互制约原则,合理协调法检公三机关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12.
沉默权制度是一项旨在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刑事诉讼制度,它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为了顺应世界诉讼民主化的发展、贯彻无罪推定原则和切实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杜绝刑讯逼供的发生,在我国有必要确立沉默权制度.现今,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立法环境、思想观念、道德价值等方面的基础已经具备,中国也完全能够确立此项制度.  相似文献   

13.
沉默权漫议     
沉默权的基本内涵;西方法学界对沉默权设置的限制;我国当前国情有设置沉默权的必要;设置沉默权有助于根除刑讯逼供,保护被告人诉讼权利,实现人权保障法制化;设置沉默权有利于维护控辩双方平等对抗的诉讼结构;我国要设置沉默权必须作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完善证人制度、提高律师水平、给予适当限制等.  相似文献   

14.
在人权保障呼声高涨的国际环境下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扩大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比较和分析,总结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和执行中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其不足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略论引进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与国际法接轨的需要,与香港、澳门刑诉法规定相适应,贯彻执行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实现控辩双方地位平等的重要保障,对减少和遏制刑讯逼供现象具有重大作用,以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权利的需要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在我国引进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现行宪法、法律有关规定,论证了引进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刑事辩护律师应忠实地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承担服务于法律和正义事业的责任.但是在实现正义的过程中,刑事辩护律师只能维护"部分正义",这体现了程序正当与实体真实的矛盾.本文通过辩护律师与法官职责的对比、理论基础的分析来论证这一观点,并从维护被控人权益、实现控辩双方平衡、保证律师职业独立等角度探讨了这一观点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医疗权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医疗权利,针对目前存在的立法缺失、经费紧张、医疗权难以保障等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要单独立法,使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医疗权有法可依;二要改革目前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免费医疗"制度,将其纳入国家的医疗保险体系;三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其医疗权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重心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个体人权。在司法实践中,处在侦查阶段的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最易受到来自于国家权利的侵害,这不仅有刑事诉讼制度层面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执法人员在司法理念上仍存在偏差。改革和完善现行的侦查模式,树立现代司法理念是确实保障刑事诉讼人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20 0 2年 4月 19日《法制日报》报道了牡丹江铁路运输法院率先在全国试用了新的审理方式———辩诉交易 ,审结了一起刑事案件。此案基本情况为 :被害人王玉杰与被告人孟广虎因车辆争道而发生争吵 ,后被告人孟广虎及同伙将被害人王玉杰打成重伤。案发后 15个月内 ,公安机关未能抓到孟广虎同案的其他犯罪嫌疑人 ,故无法判断被害人的重伤后果是何人所为。为尽快了结此案 ,经公诉机关与辩护人协商 :只要被告人认罪 ,并自愿承担民事责任 ,控方同意建议法院对被告人适用缓刑从轻处罚。最后法院采纳了控辩双方的交易结果 ,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孟…  相似文献   

20.
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之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害人人权保障应当有自身的独立品格。不能简单地照搬被告人人权保障的措施或是追寻片面的被害人和被告人的权利对等,被害人人权保障的范围应当扩大,应当从“诉内”权利保障和“诉外”权利保障两个视角看待被害人人权问题。“诉内”权利保障应当以确保控辩平衡的基本诉讼构造为前提,“诉外”权利保障应当侧重于对被害人的补偿和赔偿,援助和救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