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这是一个民族的梦想,几代人她被称为“工业之花”,“工她是大飞机,几百万个零部件背后是无数的技术集成,也是无数的思想融汇。2008年,中国商飞公司在满工之畔展翅。有志于中国大飞机事业的人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为开拓中国民机发展之路开始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与狼共舞     
“我这真是与狼共舞呀!” 家住青海省西宁市的芸双手掩面,两行悔恨的泪从指间流下,她庆幸自己逃过了一劫,她感谢青海省公安厅的侦查员为她逮住了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她不敢想像清晨还和她同床共眠的恋人,竟然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狼。回想起两人一起的日子,她更是觉得自己是在与狼共舞。 (一)事情要从2001年春节的一天下午  相似文献   

3.
洪静 《当代广西》2008,(10):38-39
有人叫她“姐”,有人唤她“女儿”,还有人喊她“妈”。那些人的年纪都比她大。她与他们本没有任何关联,因为走到了一起,有了感情,便有了爱与温暖,关怀和感动。  相似文献   

4.
说句心里话     
1997年的一天,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我是因患十二指肠平滑肌瘤而住院的,不幸的是又输血中毒,病情危重。我在医院的病床上一躺就是半年。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有什么“进步“了,50多岁的人,不可能再“升官“,不可能再获得什么利益。我只想,能为自己的几十年工作生涯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吗? 那天有个人来看我,她是个截瘫的一级伤残军人,名叫张中津。她是坐着轮椅被丈夫推着来的,从南门一直走到市附一院。看见她来,我哭了,哭得激动万分,泣不成声。  相似文献   

5.
张伟君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的夫人,我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认识了她。每次到荀宅,她总是很热心地“留”我说话。其实只是让我安坐客厅的沙发中听她一个人静静地独白——她当时身体已经不太好了,自己也仿佛有些预感似的,总是要把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感慨“倒”给我。她讲述过这样一件“细腻的”往事:在荀先生中年的大红大紫之际,她和众多的妙龄  相似文献   

6.
越活越美丽     
叶水 《公民导刊》2010,(3):51-51
她认识他的时候只有19岁。在那个刚刚从动乱中苏醒过来的年代,她已经是让人羡慕的国营企业的正式职工,且出落得如花似玉,成为很多人暗恋追求的对象。而已经26岁的他,因为家庭成分的问题,下乡多年迟迟不能回城,此时在她的工厂里打着零工。这样的两个人,身份、年龄都有些悬殊的两个人是怎么走到一起来的?三十余年后,在江城万州,她看着依然挺拔帅气的他调侃道:“因为他长得帅吧。”  相似文献   

7.
和藏族“女儿”一起过春节“和藏区人民一起过春节,是我有生以来最特别的一次经历。”齐肩短发,身穿一件黑色毛衣,气质优雅的李莎说,她是《北京周报》的法文专家,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已经15年了,虽然一直在北京生活,但是她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她非常喜欢中国  相似文献   

8.
在爱的长河中,自己爱过别人,也曾被别人爱过。对于爱过自己的人,不常记起,可对于自己深深爱过的人,终生难以忘却。台湾大作家三毛写了那么多爱情故事,因为她太眷恋自己的从前,她把年轻时的全部爱情生活都融进地的著作中去了。三毛爱得太多爱得太深,喜欢回忆那些逝去了的往事,也许是她无法承受过多的负荷,最终以一只丝袜结束了她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她忘了她曾经告诫过别人的“要珍惜每一个朝阳升起的早晨”。而她在那最后一个深夜走进了永远的黑暗,再也没有看见第二天的朝阳。她疏忽了,她没有守护好自己的心。每个人都有受伤的…  相似文献   

9.
朱学元是《中国残疾人》2013年第1期报道过的人物。一年前,她是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她带领着自己团队的残疾人兄弟姐妹们一起为理想而奋斗。一年后,她离开原来的团队,重新对自己的职业做出规划,并成功融入到健全人的环境中去;一年前她单身一人漂泊北京,一年后,她已为人妻,生活中多了一份爱和责任。一位视力障碍的女孩子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经历了恋爱、结婚、跳槽,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坚定地向那个方向走去。  相似文献   

10.
简单看来,这不过是一起手段较为高明的谋杀案而已,可是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却不由渐渐吃惊,案件背后缠绕着多少错综复杂的关系啊!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们,你们惯以伤害别人使自己获得狭隘的爱念,但你们可曾想过,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你们却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啊。赵小娥“赵小娥是个‘大炮’!”邻居们都这样说。大炮的意思,性子直而激烈。也有人说,从她丈夫第三次进监狱以后,她的性子才更加激烈了。丈夫李顺,是个惯骗,这次因假币生意被判了五年刑,已经进去三年多了。一个女人,独立带着两个女儿生活,一个10岁、一个1…  相似文献   

11.
幽默天地     
不诚实 “我妻子对我不诚实。”一个愤怒的丈夫在酒吧里对好朋友说。 “发生了什么事情?” “她昨天一夜未归,当我问她去了哪里时她说是和自己的妹妹在一起。” 那位丈夫喝了一口酒之后继续说“事实上,她妹妹昨天夜里一直和我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莫特 《民主与法制》2010,(23):48-49,47
7年前,甘莉承租了一个水面达40余亩的渔场。合同中写入了一个特别条款:租赁期满后,承租方享有优先租赁权。几年过去了,租赁到期了,一个“第三者”突然插足,渔场承租人悄然易主。被撵出渔场的甘莉心有不甘,于是,2010年国庆前夕,甘莉一纸诉状将出租人和“第三者”一起告上法庭,她要用优先租赁权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06,(Z1)
1940年8月下旬,在百团大战攻打日军占据井陉煤矿的战火中,八路军战士抢救出两名日本孤儿。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派人将年仅4岁的美穗子接到自己的指挥所,亲自给她喂稀饭、削水果,悉心照料。聂荣臻后来回忆说“:在指挥所停留期间,她一直跟着我,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聂帅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孩子是无罪的。随后,在聂元帅精心安排下,两名小姑娘被送回日本兵营。聂元帅与日本孤儿  相似文献   

14.
制造浪漫:老三届人的几个误区李永辉“我看老三届”笔会编者的话关于知青、“老三届”、共和国“第三代人”的话题这几年似乎越来越热了,有关的文章、书籍、活动不断问世,且大多是“老三届”人谈“老三届”人,自己“炒”自己。这使我们想起曾经有过的“两代人”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刘爱珍,这位我国殡葬行业唯一一位党的十四大代表、1994年民政部最高荣誉──“孺子牛”奖获得者冲破世俗偏见,20年如一日献身殡改事业的先进事迹曾感动了许许多多人。如今她的工作及生活情况怎样?日前我们特意赶到山东省昌邑市进行了采访。作为齐鲁大地第一代女人化工和获得过众多荣誉的全国劳动模范,刘爱珍对荣誉看得很淡,也不习惯在人们面前炫耀自己的过去。采访中她多次对我们说:“成绩都是大伙一起干的,要写就写写我们所,写写所里的其他人吧。”现实中的刘爱珍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人。自参加全国第十次民政会议载誉归来后,…  相似文献   

16.
每天早晨,在锦州市凌河区洛阳路5段93号楼的楼口一群由下岗职工组成的漆工队伍在一位中年妇女的带领下出工做活。人们不知道,当年这位中年妇女也曾经和这群人一样经历过下岗的痛苦,经过几年的酸甜苦辣,为自己找到了一条生活的出路,还在她的刷漆生涯中第一个发明了刮漆的绝技,从此6寸刮刀代替了祖祖辈辈延用了几十年的毛刷……这不仅是中国刷漆工艺上的一场革命,而且为锦州、沈阳、西安。通辽等10多个城市的一千多名下岗职工谋求到了出路……她就是被誉为“中国刮漆第一人”的李淑芝。 下岗后,她找过妇联,求助过民政局,甚至…  相似文献   

17.
在宋庆龄同志病重期间,邮递员每天送往她的寓所大批慰问信件,少则百封,多则数百封.这些信来自祖国和世界的四面八方,写信的有年过九旬的老人,也有年仅六七岁的儿童.封封来信表达了他们对这位人中之杰的崇敬之情.还有不少人寄来药物和对治疗的建议.有位署名“青年工人”的人汇来二百元给她老人家增买补品.河南某地的一群少先队员把爸爸妈妈给自己的一分、二分零用钱凑在一起,寄来十九元三角三分钱作为“营养费”.成年人称她为“尊敬的名誉主席”或“敬爱的庆龄同志”,孩子们则声声叫她“亲爱的宋奶奶”.但也有人称她为“孙妈妈”和“宋大姐”,他们是在过去二十年至五十年间在不同情况下,直接受到过宋庆龄同志关怀和帮助的少年儿童,如今他们已成长为教师、工程师和国家干部,但写信时仍亲热地用旧日的称呼.本刊摘录了其中六封来信,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18.
神秘的明信片 从1998年5月以来,凯特琳一家一直为一件事情所困扰。他们连续收到一个名叫桑迪的人邮来的明信片。明信片中多次询问凯特琳家近况如何。当凯特琳第一次收到盖有智利瓦尔帕莱索市邮戳的明信片时,大为惊奇,她问自己的丈夫:“这个桑迪是谁,我不记得你在智利还有亲戚或者朋友啊?他为什么对我们的家庭这么了解?”她的丈夫凯特无所适从地耸耸肩说:“所有熟人都回忆过一遍了,没有这样一个人……”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绝美和凄艳的爱情故事。她是都市时尚女孩,大学文凭,有优越的工作;他身居乡村,双目失明。因为爱,他们走到了一起,风雨依偎,艰辛相携。正当他们用爱和汗水将生活演绎得明媚灿烂时,她突患骨癌,病魔夺走了她美丽的面容和一只美丽的眼睛,并危及着她的生命。两个人依靠仅剩下的一只眼睛,依然痴爱并快乐着……  相似文献   

20.
何标 《台声》2000,(12)
林海音是情系台海两岸的台湾作家,她的这个“情”是来自她心灵的、明确而理智的两岸观。她曾经说过,自己“比北平人还北平”;也说过,自己是个“番薯仔”。我们的父辈--老北京台湾人,往往自称是“番薯人”,因为台湾岛形似番薯,台湾人在历史上经历过任人宰割的心酸,所以都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有一颗中国心。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中国是台湾的祖国”,这在老一辈“番薯人”心目中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当 1895年 4月 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割台的《马关条约》时,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和台籍官员痛心疾首地上书光绪,斩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