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层政权建设是国家整体政权建设的基础,我国基层政权经历了乡政并立、人民公社和居(村)民自治三个阶段。目前基层政权建设主要通过基层居(村)民自治组织来体现,分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其问题主要体现为"四重、四轻"。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事务的治理是政党、行政、居民和物权等几方面现实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其反映核心要素的权力结构能有效提升社区治理绩效。在合作型社区权力结构中,社区居民处于中心地位,社区党组织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社区居委会承担着实现居民自治的核心功能,社区业主组织承担着实现物权法治的重要任务。重塑合作型社区权力结构,要补齐社区业主和物业服务组织要素,根据共同体治理的要求定位党组织的角色地位,按照去行政化的方向调整居委会和服务站的关系,通过组织间交叉任职实现党组织、居委会和业主组织的互动合作。  相似文献   

3.
正化解村民自治困境的根本,是要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压力型行政管理体制,真正建立起服务型政府。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既然目前基层党委、政府开展工作一时离不开村委会这条"腿",且现在的村委会难以承担好村民自治的职能,不如让村委会更加全身心地协助乡镇开展工作。而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组织广大农民群众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形式,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农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村落社区自治。  相似文献   

4.
从珠江三角洲看,农村城市化主要有"城市化"和"城镇化"两种表现形式.城市化(可称为外源类型)是指在原有城市的扩张过程中,城郊村落被纳入城市区域,从而实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型.城镇化(可称为内源类型)是指在农村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传统农村成长为现代小城镇.在以上两种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原有的村民自治转型为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村民委员会转变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转变为市民.  相似文献   

5.
社区居委会作为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载体。然而,文章通过对湖北省恩施市社区工作的调查研究发现,社区行政化问题突出比较,居委会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分析了社区行政化的表现及原因,借鉴地区发展模式社会工作理念,提出了社区去行政化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以提高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让社区发挥其自治功能,从而促进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作为村民自治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律依据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两委"关系界定、乡镇干预村民自治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村民大会机构的设立、村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废除等主要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制约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亟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为突破城市社区去行政化改革陷入内卷化的困境,需要反思基于西方经验产生的理论指导中国社会改革的可行性,也需要重新审视社区居委会行政化问题与社区治理现代化改革的方向。从"条条"、"块块"、"国家"进社区三个维度去分析,研究发现政府职能社区化具有实践合理性,但这不必然导致社区居委会的行政与自治职能相互排斥与冲突。因为我国社区治理实践形成的是行政—半行政半自治—自治机制相衔接的链式治理结构,而非西方网式治理结构。因此,在转型时期我国社区治理现代化改革的重点不在于以政府与社区分权为核心的社区去行政化改革,而在于建设社区公共事务治理中行政—半行政半自治—自治机制之间的制度化支持与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8.
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改革的悖论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社区居委行政化和社区负担过重的问题,新一轮的社区治理体制创新改革普遍采取“社区工作站模式”,将行政职能从社区居委会中剥离出来,让居委会回归社区自治功能.但是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改革在实践中却产生了居委会被边缘化、制度化交易成本增加和居民参与不足的困境,即产生了无法实现居民自治的悖论.产生悖论的原因为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的手段和目标不匹配,这是由于误解了城市社区和居委会的性质,没有区分冗余行政与基础行政以及行政与自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制度变迁的过程、原因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的治理制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对农村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自治也面临着种种新的情况,客观上要求对其进行改革.村民自治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来源于村民自治内在体制性的弊端和外在制度环境的变化.村民自治能否通过吸收社会发展的现代性要素来解决自身的体制性弊端以及创新村民自治在新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的运行机制,是考验村民自治制度适应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三农"问题的改革实践过程中,在乡村治理及发展方面,一度出现不少问题及困境,典型的如村民自治的欠缺问题、村民利益被侵蚀甚至剥夺问题。除国家正力图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的制度性原因外,这些问题还与村民及村民集体的选择能力及资源禀赋相关。由此,通过赋能乡村来推动乡村自治实践和资源引入,就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但仅依赖政府会导致有效性不足,需引入其他社会力量以共同协力。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及促进乡村振兴的适宜模式是以公益组织为主导的赋能乡村,其赋能乡村的机制是嵌入式社区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