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国家主席江泽民应叶利钦总统的邀请于11月22—25日对俄罗斯进行了访问,这是中俄两国元首间的第六次会晤,也是首次“不扎领带”的非正式会晤。访俄期间,两国首脑举行了会谈,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和两个联合声明。此外,江主席还会晤了俄总理普里马科夫和俄议会上下两院主席。俄舆论此次一改常态,《劳动报》、《消息报》、《莫斯科新闻》、国家电视台甚至以往很少报道中国消息的《独立报》、独立电视台等都对江主席访俄作了广泛报道,而且给予高度评价。现将俄媒体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巴西作为距离中国遥远的国度,随着近年来与中国的经济互动以及两国对世界体系转型的共同诉求而与中国联系在一起。本文从身份与认同的视角剖析巴西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以揭示巴西对中国的认知、态度及其变迁。本文以巴西最有影响力的主流报纸《圣保罗页报》及《环球报》为分析对象,对其在1998—2012年期间的涉华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巴西在经过与中国的互动发展后,审视中国的视角发生了转变,其中经济利益发挥着主导影响;同时巴西媒体也显示了对"矛盾中国"的认同趋向以及整体较为积极的认同态度。本文还分析了在世界体系变动影响下巴西媒体认同中国的世界框架以及影响巴西认同的主体因素。最终结论认为两国互动改变了相互的身份以及巴西对中国的认同,但互动的深入会使认同进一步复杂化;两国对世界体系转型的共同诉求赋予两国集体身份的色彩,但体系转型的渐变也增加了认同的复杂性。目前两国正在迈向基于权力结构、制度和社会学习的共同体发展阶段,仍需要长期的良性互信实践来构建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黄信 《东南亚纵横》2014,(12):36-3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战略意义决定了中国—东盟新闻报道的宣传价值取向,媒体应从宣传的角度来确立中国—东盟新闻报道的思路和方法,把宣传价值放在第一位,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东盟报道的新闻特点,要处理好宣传与新闻、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和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本文选择新加坡的主流华文和英文媒体为研究对象,以社区结构理论框架和互动概念为支撑,采用量化内容分析方法,对《联合早报》网站和The Strait Times网站上关于中国的新闻内容和报道方式进行了比较。本文发现,《联合早报》与The Strait Times在报道中国时有相似的议题和倾向性,但是《联合早报》的报道内容具有更高的原创性,而The Strait Times多依赖西方通讯社来报道中国。另外,在报道中国的方式方面,《联合早报》更侧重于人机互动,而The Strait Times更侧重于人际互动。但是,《联合早报》与The Strait Times都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融合传播优势。本文讨论了华文媒体相对于主流媒体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5.
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琴 《东南亚》2007,(2):28-33
2005年12月13日,在第九次韩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韩国总统卢武铉与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泰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关于落实韩国与东盟全面合作伙伴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06年7月,文莱、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盟5国与韩国实施减税措施(泰国暂时未加入货物贸易协议),而其他东盟4国将于较晚时期执行。《韩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标志着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它表明韩国与东盟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也使东亚区域一体化呈现出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韩公共外交有助于朝鲜半岛的安全与稳定、中韩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以及两国文化的和合共生.中国的对韩公共外交有着以下主要特征:两国高层领导在此议题上高度良性互动,人文交流是主要纽带,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精英与主流媒体则是突出舞台.面对问题和挑战,中国对韩公共外交的社会基础与文化交流方式有待改进,美国、日本的竞争与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等问题不容低估,中国在朝鲜半岛安全与统一这个议题上的舆论也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中国应进一步夯实对韩公共外交的社会基础,升级对韩公共外交的文化交流方式;管控美日的负面影响,不刺激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优化在朝鲜半岛安全与统一问题上的议程设置,化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7.
报刊截至1990年底,韩国共有81家日报,3488家周刊和月刊。另外还有半月刊和季刊等其他刊物和2000多种非商业性期刊。韩国出版的报纸和期刊总数约7000种。第一份在韩国出现的报纸是《独立新闻》。它是在1896年由留美的医学博士徐载弼创办的,每周发行3次,每份4版,印行300份。前3版为韩文,最后一版则为英文。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12月16日,徐步院长应邀出席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和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首届中韩智库媒体视频对话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来自中韩两国20多家智库、媒体的代表,围绕智库和媒体在两国民心相通中的作用与责任、国际秩序变化和东亚经济合作等议题展开探讨。新华社社长何平、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理事长崔载千、韩国中央日报代表理事兼发行人洪正道、韩国国会文化体育观光委员会委员长都钟焕、韩国广播公司(KBS)社长梁承东等以视频方式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韩两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二者却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居民受教育水平、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和人均教育经费远低于韩国;与韩国"金字塔"式的教育投资相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韩国,高等教育投资比重却高于韩国;中韩两国女性教育水平均呈提高趋势,两国的性别教育均不平衡,韩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中国;韩国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和居民卫生费用支出也都高于中国平均水平,但两国差距在缩小。消除消费价格指数影响后,两国在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上的差距有所缩小,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水平与韩国更接近。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也不是正式参与国,但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关注。自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及《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了持续、全方位的报道与分析,对塑造、影响美国公众舆情乃至政府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三大媒体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尽管其中也谈到了中美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合作的可能性,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仍以负面为主,特别是对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可行性以及倡议潜在影响,都充满质疑与担忧。鉴于美国主流媒体在舆论塑造乃至政策议程设置上的巨大影响力,其报道偏见与取向,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也是中国国家形象"他塑"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中俄互为近邻,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俄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日益增多。本文分析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三家主流媒体2011年有关中国的报道,总结报道中体现的中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商品形象等特点,指出俄罗斯区域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实际形象及两国联合声明/公报中所描述的存有一定距离,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建构是服务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需要,受中俄两国关系、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提出在俄中国形象塑造的若干思考,以缩短中国国家形象自我认知与外界解读之间的差距,有效减少外媒对中国认知的不足与误解。  相似文献   

12.
媒体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纽 约时报》一直被认为是“档案记录报”。2009-2010 年,《纽约时报》对华持续保持高度的关注,其报 道的密集度较为平稳,报道内容集中于政治与经济领域。剖析其主要涉华报道,可以发现,奥巴马 政府执政以来,《纽约时报》对我国的报道已相对更加客观,更加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这说明我国 所面对的国际媒体环境有所改善,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认知与塑造更加客观。尽管如此,由 于冷战思维的残留和国家利益的影响,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认知仍相对滞后,其报道中也常常戴着 有色眼镜,甚至是故意歪曲丑化。为此,中国需要不断强化和引导国际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与塑造,从而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让世界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3.
1998年金大中政府执政后,改变了以往历届政府对朝鲜的“吸收统一”政策,转而实行“和解包容”的政策。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从而实现了两国首脑的会晤,签署了《南北共同宣言》,南北关系由对峙化为和解,两国在和平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韩国对朝鲜政策发生转变有其内在和外在原因。民族的和解与统一是历史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4.
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现状及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韩两国是近邻,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特别是1992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后,经过双方十多年的共同努力,中韩关系得以全面发展,尤其经贸往来的发展更为迅猛。目前,韩国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经贸伙伴之一。按中国的国别统计,韩国是中国的第4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第4大投资国。  相似文献   

15.
经作家徐迅介绍与梓涵相识,始知她是很有知名度和正义感的新闻记者,以深度报道见长,已出版新闻专著《聚焦中国基层万象》(上、下册)、《聚焦中国高层名流》(上、下册)、《盛世观察——位女记者眼里的热点回眸》(上、中、下)、《言为民主———一位女记者眼里的人民代表》、《寥廓江天万里虹》等,逾200余万字。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1~31日)●1日,第二届东盟和中日韩(10+3)新闻部长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来自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主管新闻事务的部长级官员出席会议,就进一步加强媒体合作、促进区域发展、扩大亚洲影响交换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国际问题研究》2021,(1):I0003-I0003
2020年12月16日,徐步院长应邀出席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和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首届中韩智库媒体视频对话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来自中韩两国20多家智库、媒体的代表,围绕智库和媒体在两国民心相通中的作用与责任、国际秩序变化和东亚经济合作等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大事综览     
2002年3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震惊世界。9日,《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等媒体先后披露美国防部应总统指示和国会要求而撰写的《核态势评估》秘密报告的内容,重点分析世界核武态势,阐明美当前核战略并提出政策调整建议。报告提出:在非核武器的进攻受阻、报复核生化武器攻击以及“军事局势发生剧变”(包括伊拉克攻击以色列或其邻国、朝鲜攻击韩国、在台湾地位问题上的军事对抗等)三种情况下,五角大楼准备对中国、俄罗斯、伊拉克、朝鲜、伊朗、利比亚和叙利亚等7国使用核武器。此事一经披露便引起世界舆论和国际社会严重关注。  相似文献   

19.
3月26~30日,韩国总统金泳三访问了中国。这是1992年8月中韩建交以来韩国首脑第二次访华。其间,两国首脑和外长分别举行了会谈,就核问题及朝鲜半岛局势取得了共识。两国政府签署了《防止双重征税协定》和《文化协定》,并就经济合作有关事宜达成协议。韩国舆论认为,这是一次“富有成果的访问”。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0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我国庆60周年庆典阅兵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1日,中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各国媒体做了大量后续跟踪报道和评论。一是认为阅兵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和自信。日本《东京新闻》2日载文称,国庆阅兵式上亮相的导弹等武器装备全部为中国国产,90%的主要装备首次对外界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