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索》2016,(2)
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在一定层面和程度上有所缓和。这固然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但其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积极因素,则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所借鉴和研究。通过阐述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研究成果,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在具体表现、变化原因以及阶段定位方面的研究成果,提炼目前学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值得借鉴之处的研究,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研究提出新的视角与方向,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倪先敏 《求实》2004,1(3):80-82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当代资本主义已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开辟了新的空间 ,另一方面又使资本主义体系内的矛盾更加激化并向世界范围内蔓延。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全球社会主义的实现准备了更充分的条件 ,最终结果必将是全球社会主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近30年来日趋兴盛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是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扩张主义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挑战的理论回应.其理论核心生态发展观以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态重建模式,为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要全面准确理解把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就不仅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革命,而且还要进一步认识这一矛盾的发展也会导致资本的自我扬弃,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更表明资本扬弃正日益深入和发展。它一方面使资本主义获得了再发展的可能和新的推进因素,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增强了社会主义以和平嬗变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奥康纳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旨趣在于: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域,复兴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开展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批判,探讨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形态的可能性;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与当代政治生态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引导生态运动转向社会主义变革道路.  相似文献   

6.
樊文娥 《新视野》2001,1(6):60-62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迫切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认真吸取和借鉴当代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会出现全面复兴的景象。本文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征做一简单分析。一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综观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政府社会职能、全球之间的竞争与协作等方面。第一,高科技产业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巨大影响,资本主义不仅利…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基础上。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作为与社会主义对立的思潮,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研究重点与古典西方政治思潮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但是却未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与解决其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其精华,但同时也要坚信社会主义经过一个长时期发展后必须取代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性表现为斗争关系和替代关系,其统一性表现为历史继承关系、相互借鉴关系、合作共处关系、相互转化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统一性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上升,科学地把握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统一性。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关键。坚持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功经验都应该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借鉴,社会主义要充分发挥优越性,并最终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9.
作者联系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和当代国际国内形势,客观地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新变化,深刻剖析了这些"新变化"背后资本主义未变的本质.文章进而认为应从当代实际出发,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制定和实施应对资本主义新挑战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柯元 《求实》2007,(5):69-7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新派别。生态观是其理论基石和核心。通过对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态观的主要内容的论述和分析,可以从中对当代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的生态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生态化是现阶段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最佳选择,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要求和具体表现,它包括自然生态的优化和社会生态的建立。人的生态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人的生态化转向必须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吴宁  马瑞丽 《学习论坛》2008,(12):32-34
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应是和谐统一的,但是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价值观的缺失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为此大多数人主张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呼吁建立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生态价值观肯定自然本身的价值,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超越。探求生态价值的可能性旨在为生态价值观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仁爱万物为核心价值,主张以时禁发,强调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形成了独特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生态伦理体现了人际道德与生态道德的和谐,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生态权利与生态正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权利在今天应该被看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文章探讨了生态权利与财产权利的关系和冲突问题以及生态权利的购买或生态补偿问题,探讨了生态权利、生态价值与生态正史之间的关系.生态权利和生态价值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要求把生态问题列入正常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之内.  相似文献   

15.
试论生态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社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在生态文明社会里,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生态文明社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全面性,经济运行的和谐性,社会福利的合理性,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生态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生态思想理论发端于两个有关实践的关键性概念,一是“对象性活动”概念,二是“物质变换”概念。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内涵: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是同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服从资本统治的逻辑是造成人与自然对抗关系的真正社会根源;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马克思生态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湖面减少、冰川退缩、洪水、滑坡、泥石流、崩塌、耕地减少、水污染、赤潮等。其成因是近现代人口膨胀、国民环境意识淡薄、决策失误等  相似文献   

18.
寇军 《实事求是》2001,(2):23-25
当前 ,保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同时也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尺度。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保护和建设生态成为西部发展的基础和首要目标之一。因此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 ,全社会应该树立现代生态观念 ,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应以此为认识基础和行为规范 ,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自觉和主动的行为。基于此 ,必须对现代生态观念的形成、重要内涵及其深远影响进行全面的理论思考。一、现代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19.
建设平潭国际生态休闲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潭岛四面环海,自然条件优越,素有"百岛千礁"之称,集海岛风光、滩湾沙景、海蚀地貌和山地森林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是发展国际生态旅游休闲岛的理想之地。  相似文献   

20.
生态生产力理论是生态危机催生下的生产力研究中新的理论课题。生态生产力概念提出以来,以这一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学者们对生态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基本特点、结构与功能、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践途径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其研究逐渐深入化、系统化。然而对于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其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生态生产力概念界定不统一,生态生产力的理论定位不清等,弄清这些问题是生态生产力理论科学、健康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