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政人从没有停止过对民政工作定位的探索。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民政工作定位有不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概括。理论认识的深度决定着事业发展的高度。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民政工作,怎样定位民政工作,不仅是解决民政工作发展思路的首要问题,也是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今年2月24日,李学举部长在民政部召开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大会上,作了题为《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定位、推进民政工作》的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民政工作定位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学举部长《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定位、推进民政工作》的重要讲话印发后,我局党组及时组织专题学习、召开专题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李学举部长的讲话内涵丰富、思想精深、高瞻远瞩,深化了民政事业新认识、定位了民政工作新职能、提出了民政业务新要求、明晰了科学推进新方法,是指导今后民政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提出的“如何定位民政工作”,是摆在民政人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回答了武汉等基层民政部门深感困惑的大问题。在此,谈一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3.
李学举部长在民政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对新形势下民政工作的本质内涵、基本特点、职能定位以及如何推进民政工作做了科学阐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要用科学发展观全面认识、准确定位、科学推进民政工作的要求,为我们今后开展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提供了方略。  相似文献   

4.
郑杭生 《中国民政》2009,(12):23-25
日前,笔者认真研读了李学举部长《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定位、推进民政工作》等文章,检索学习了各地民政部门对“现代民政”的众多探索,受益非浅。李学举部长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总结以往民政工作的巨大成绩、经验和问题,提出并规划了“现代民政”富有创意的框架和进一步发展的平台,是我国民政从初级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变的一个重大标志,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民政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今年4月中旬,政策研究中心特邀10位民政局长围绕李学举部长关于《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定位、推进民政工作》的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民政工作定位进行专题座谈(内容详见本刊第5期),是民政人看民政、民政人谈民政。民政部门之外的党政部门怎样看待新时期民政工作?如何定位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他们有哪些建言建议?6月13日,政策研究中心召开新形势下民政工作定位(外界看民政)座谈会,特邀中央有关政策研究、全国人大、中央文明委、中央党校,  相似文献   

6.
应邀参加这次"新形势下民政工作定位"的讨论,很高兴。为此,我们组织学习了李学举部长《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定位、推进民政工作》的讲话。在此,我结合岳阳民政工作的实践,谈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成份、利益主体、就业形式、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趋势,新的形势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推动民政工作科学发展,关键要共谋民政工作新定位。李学举部长根据我国现行民政工作的本质属性、基本特点、基本要求和功能作用等综合因素,明确提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主要职能可以定位为保障民生、发展民主和服务社会三大方面。我认为,这种定位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适应新时期民政工作发展的需要,必将对推动我国民政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8.
李学举部长《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定位、推进民政工作》的重要讲话,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从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民政久远的历史源头追溯起,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沧海桑田、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一直到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民政工作的属性、特点、要求进行了全面认识。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依据国家赋予的职权将民政工作的职能定位为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三大方面。如何推进新时期的民政工作,从统筹推动,着力发动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9.
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永无止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铸造民政工作新辉煌的大幕刚刚拉开。在此,我集中谈谈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定位、推进民政工作的问题,目的是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力求在新的起点上促进民政工作科学发展上水平。  相似文献   

10.
当前,结合开展学习实践发展观活动,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推动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课题。日前,学举部长作的《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定位、推进民政工作》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1.
首苇 《中国民政》2012,(10):24-26
9月7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在长沙召开第十七次全省民政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五年湖南省民政工作,研究部署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湖南省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民政部部长、党组书记李立国,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们认真组织学习了学举部长在民政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很受鼓舞、很受启发,特别是推出的如何定位民政工作,给基层带了一个好头,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抓得狠好、很对路,这也是武汉这样的大基层深感困惑的一个大问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认识新时期民政工作的定位是摆在民政人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借此机会我想就定位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齐彦  王然 《中国民政》2009,(10):15-20
新世纪以来,我国民政事业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提升了对民政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认识,对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民政工作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不同视角研究探讨现代民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既是对科学认识民政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检验,也是推进现代民政科学发展的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14.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央已经明确了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要求,民政部制定的工作方案也对工作进行了部署,李学举部长就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如何紧密结合民政工作实际,着力突出民政特色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认真研读学举部长关于<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定位、推进民政工作>的重要讲话,我们深感获益,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全国省级民政厅局和省会城市民政机关大多经历了新老交替的新变化,民政部党组2008年专门举办了全国新任民政厅局长研讨班,进行民政业务的专题学习交流。李学举部长在研讨班开幕式致词中指出:民政厅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号令民政一方,统领民政千军,是民政部门履行为民宗旨的决定性因素。作为民政部的机关刊,为更好地贯彻落实部党组的要求,给厅局长们提供一个经常性的经验交流平台,智慧共享阵地,特开辟《厅局长论坛》专栏,集中刊发民政厅局长们在发展的新起点上,在观察民政、熟悉民政、研究民政、谋划民政工作中提供理论支撑的新体会;在深入实际、深入调研中深化对民政工作规律的认识.领导本地区民政工作科学发展的新经验:在想大事、谋大局中善于理性思考,注重发现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刚刚结束的2009年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总结了上半年的工作落实情况,明确了下半年工作的要求部署,学习借鉴北京市“大民政”、“大民生”、“大保障”的工作经验,以推动今年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李学举部长在讲话中科学阐释了抓住机遇、发展民政的问题,要求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脚踏实地,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各项民政工作,不断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为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要按照民政部的要求,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落实会议各项部署上来,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8.
张颖 《中国民政》2009,(6):35-36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推动民政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我们深刻把握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方向,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破解民政发展难题突破工作薄弱环节提供了难得机遇;为创新民政工作体制机制推进民政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李学举 《中国民政》2006,(12):38-50
同志们:今天上午,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胜利闭幕了。下午,我们召开全国民政厅局长会议。我着重讲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2007年民政工作的安排,二是对民政工作面临形势的认识。对2007年民政工作的安排,如果说是立足现实,对当前民政工作的部署,那么对民政工作面临形势的认识,则是面向未来对民政工作的思考。今天,讲这两方面的内容,主要基于安排部署民政工作,既要注重2007年民政工作,又要考虑“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民政工作的理论探讨愈加深入,民政理念方面的认识也丰富起来。其中三种理念比较突出:一是大民政理念,二是现代民政理念,三是民生民政理念。如何理解这三大民政理念,怎样看待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尝试作一梳理,以期更加理性地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