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吕春 《广东党史》2005,(4):43-44
大家都知道民族英雄张学良在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在危难时刻挽救了中华民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富有反叛精神的张学良早在9年前就曾酝酿过一次兵谏。1927年春,盘踞在长江流域的孙传芳、吴佩孚等大军阀被南方的北伐军打得落花流水,向北逃窜,投靠东北王张作霖。张作霖决定派长子张学良统率奉军三、四方面军精锐进入河南,对抗北伐军。  相似文献   

2.
刘多荃,字芳波,东北风城人,保定军校毕业后,到张作霖的奉军任职。1925年,任张学良的卫队副队长。由于他忠实可靠、有勇有谋,张学良的卫队扩编成卫队旅后,刘多荃任第一团团长。  相似文献   

3.
江桥打响抗日第一枪 马占山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毛城子乡,后投到奉军吴俊升部下,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1925年11月,从军短短十几年的马占山,已升任奉军的骑兵第二军军长。1931年马占山发动的江桥抗战,使得他的名字响遍全国。  相似文献   

4.
正抗战时期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又被称作"飞虎队",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飞虎队"怎样得名,却众说纷纭。翻阅"飞虎队"创建人陈纳德将军的回忆录,我们惊讶地发现,连他本人也未弄清楚这个问题。更鲜为人知的是,在近代中国航空史上,还有一支更早取名为"飞虎队"的航空队,它的组建与张学良有着紧密关系。第一支"飞虎队"在东北诞生1921年10月,时任奉军第27师卫队旅长的张学良赴日本参观  相似文献   

5.
读者大都知道“奉军易帜”和“西安捉蒋”的史实,但对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张学良处决杨宇霆、常荫槐这桩历史公案,普通读者却知之不多。就连一些历史学家对此事件的真相,多年来也是众说纷坛、褒贬不一,“杨、常事件”似乎成了世纪之谜。作者通过对有关历史文献及大量原始档案材料的整理研究,并寻访了为数不多的知情者,对事件真相作最新披露。  相似文献   

6.
慧眼识英才 1926年4月,万毅被任命为张学良司令部副官处少尉副官. 这已是万毅第二次到张学良身边工作了.1925年3月底,正值奉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时,18岁的万毅考入东北陆军军士教导队第四期步兵科学习,教导队队长是张学良.入学以后,万毅即显示出其优良品行和才能,深得同学的信赖,也得到众位教官的赏识.经过6个月的紧张学习训练,万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天津张学良司令部副官处当上士.后又调往他部.1926年春节后,万毅找到张学良司令部,写了个"签呈",请求录用,重新回到司令部工作.张学良批示:"考试,因才录用."  相似文献   

7.
边吉 《党史纵横》2001,(12):48-48
周恩来,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大写的名字。缺少他们,中国近代史就会失去重心。张学良一生中结识了为数不多的共产党人。周恩来,是张学良结识的共产党人中的杰出代表。1991年4月末,张学良向美国记者谈起了周恩来,他说,我与周恩来感情极好。一句感情极好,大有惺惺相惜之情。周恩来对张学良评价更高———历史的高点、人性的高点、人生的高点———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1936年,身为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却不愿再与共产党打内战。原因之一是张学良欣赏并赞同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原因之二是他率…  相似文献   

8.
1926年7月,直系军阀吴佩孚与奉系军阀张作霖联合在南口同冯玉祥的国民军展开大战。 一天,作为奉军少帅的张学良正在前线亲自督战,突然一发炮弹从对方阵地飞来,他的随从急忙冲上去将他扑倒在地。结果随从身受重伤,张学良安然无恙,但也吓出一身冷汗。此后张学良回到住所,不知是惊吓所致,还是天热中暑,竟周身疼痛,昏迷不醒,病倒在床。部下立即请医生诊治服药,可一连几天不见好转。这时有人说,当地有一位名叫刘松山的名医,何不请他来看看。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民族英雄张学良在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在危难时候挽救了中华民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富有反叛精神的张学良早在九年前就曾酝酿过一次兵谏。  相似文献   

10.
吴跃农 《湘潮》2005,(9):19-23
红军抵达陕北后不久,蒋介石就调集张学良的东北军开赴陕北,与杨虎城的西北军联手进行“围剿”,蒋介石自任“剿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他们军事上的直接对手,则是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膘肥马壮、装备精良的张学良六十七军向陕北红军阵地进攻时异常凶猛。一向大刀  相似文献   

11.
柯云  丽阳 《党史纵横》2009,(4):39-39
早些时候披露的张学良自述中透露,“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与周恩来曾有过一次极为秘密的会谈,由于当时的政治气氛,这次会谈是绝密的。  相似文献   

12.
窦应泰 《党建》2009,(9):60-61
张学良被秘密幽禁的50多年里,他和周恩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感情。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周恩来与张学良分手25年之后,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仍在透过香港种种关系设法为张学良隔海捎书。以下记述的是周恩来1962年密信送达台湾的经过。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与张学良虽然从来也不曾见面,可是,他们彼此却神交已久。彼此对对方都有强烈的好感。邓小平生前多次希望能在北京会见张学良这位民族英雄,并且在张学良恢复自由前去美国探亲以后,他曾亲自安排吕正操前往美国,欢迎张学良返回祖国大陆。张学良本人也十分希望返回祖国大陆,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会面。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直至故去也没实现彼此心中的夙愿。战争年代张学良曾经雪中送炭邓小平对张学良的敬重,早在这位爱国将领在西安发动兵谏以前就产生了。1936年初冬,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率兵在甘肃一带征战,忽然…  相似文献   

14.
爱之歌     
在长春市天津路117号,居住着一对年逾古稀的老夫妇。男的叫惠清,今年91岁,是长春市五交化公司的退休职工;女的叫王桂琴,今年80岁,一辈子没有参加工作,两位老人无儿无女,相依为伴,共度晚年。过去,老两口的日子过得倒也舒适。可是近些年来,两个人的年龄渐渐大了,惠清先后患上了气管炎。前列腺炎、尿毒症和肺癌,常年卧床不起;王桂琴也是体弱多病,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惠清常想,自己说不上哪一天就会撒手而去,到那时,扔下老伴可怎么办呢?王桂琴望着病中的丈夫,整天愁容满面,几次产生轻生的念头。1993年底,28岁的贾新立从军…  相似文献   

15.
爱国将领张学良对红军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在思想和行动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但因当时他对红军北上抗日的支持是秘密进行的,所以知道此事的人不多。在纪念红军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60周年和西安事变60周年之际,深入探讨张学良与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关系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张学良当时联共抗日的思想轨迹和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的艰苦历程。张学良以特殊的方式支持红二、四方一面军北上抗日,是从他与周恩来举行延安会谈时开始的。在会谈时,他当面对周恩来表示了自己的这种态度。1936年4月9日至10日,周恩来和张学良…  相似文献   

16.
孟红 《党史纵横》2009,(7):32-34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不顾劝住。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从此后张学良的人生道路便急转直下。由于蒋介石背信弃义,对张学良施以狠毒的报复打击,一代少帅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生活。张学良在大陆被关押期间囚禁地点一直变化不定:1937年初,张学良被囚禁在奉化溪口的雪窦山;1938年秋,又被迁徙至贵州修文县。1946年,在蒋介石的一手策划下,张学良被秘密转移到台湾,并且几次转移关押地点,使外界对张学良将军的关押地无从知晓。  相似文献   

17.
1991年春节前,王冀(美中政策基金会主席,其父做过张作霖的总参议,在张学良的手下任东北军参谋长)在华盛顿突然接到张学良从台北打来的电话。张学良说有急事找他。见面后,张学良说想在有生之年回大陆看看,不知道中国领导人会不会欢迎。他当时担心自己曾背有"不抵抗"的骂名,国民党又说他是"历史罪人",  相似文献   

18.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是如何处置蒋介石的问题。这不仅是关系到蒋介石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笔者认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首倡者无疑应该是发动事变的当事人,而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其他任何人。直言之,张学良才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首倡者。这从事变前后张学良的一系列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一、事变发生前,张学良“爱护介公,八年如一日”。他总觉得“抗日不应该反蒋”——这就为事变的和平解决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9.
一份绝秘文件泄露,蒋介石极其震惊。他是《资本论》最早的中文译者之一,张学良深感潜伏在自己身边的潘文郁人才难得,想保住他的性命,蒋介石却不为所动。少帅心情沉重地感慨道:“杀朋友是最不应该的,也是最难过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周恩来与张学良的交往与友情,特别是西安事变前后的交往与友情,以及张学良被囚之后周恩来多次呼吁释放他的种种情形,已有不少论著谈论,许多人已耳熟能详。但在张学良幽禁期间,周恩来与张学良的秘密交往,以及周恩来对张学良的暗中保护和关怀,至今仍鲜为人知。笔者根据文献和对有关人士的采访,将此情形做一介绍。周恩来对西安事变的善后处理使张学良大为敬佩众所周知,周恩来生前总是高度评价“千古功臣”张学良,并称他为自己的“老朋友”。张学良在被幽禁55年之后,刚一获得自由就公开讲道:“周恩来先生,我非常佩服。……他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