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赵斌  黄少梅 《世纪桥》2011,(13):35-36
洛克式"社会先于/外于国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实质是对国家活动领域的限制,从而对社会行为权利自由进行肯定并赋予其优先性。这一模式将社会作为终极的比较价值,因而国家权力成为社会权利的工具,社会的权利与自由是判定冲突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
政治仪式是从心理和情感的维度将个人与群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起的一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它能够将社会和政治上的理性矛盾转变为情感上的一致、为人们提供一种理解社会的重要工具.在传统和现代社会中,政治仪式多是强化社群和国家认同的工具,尽管它有时也会成为国家内部社群之间利益争夺和反对国家认同的工具;而在后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社会价值系统是以价值多元而不是价值一致为特征的,它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迁以及与此相关的内部冲突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政治仪式也越来越成为表现这种价值观多样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党的纯洁性与党的自身性质、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等紧密相关,更与我们党内权力运行体制有着正相关的逻辑关系.党内权力运行体制时纯洁性的制度价值主要表现为纯洁性的保障和修复功能.当前和平时期执政条件下党内权力运行体制中的权力不对称性和过分集中性弊端对党的纯洁性建设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为此,要通过民主、科学价值取向的顶层设计,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质性的改革,对拟选任干部纯洁性由少数人把关到多数人把关的转变,以及党内权力运行民主化下的纪律检查系统监督制约的强化等,逐渐实现党的纯洁性建设由内在自律为主到制度他律为主的根本性转型.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城市社区治理转型已有的研究过于关注制度的形式构建而忽视制度运行的实质内容。因此,国家在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时,应将公共服务作为制度运行的实质内容,并通过公共服务这个载体使国家权力渗入到城市基层。这是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必然结果,是应对城市社区公共性萎缩和强化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居民认同感衰落和重塑居民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现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进行变革,使管理理念由管制转变到协同、权力衔接体制由消解转变到共生、社区活动空间由封闭转变到开放、邻里社会资本由失范转变到互惠。  相似文献   

5.
崔建国 《唯实》2012,(7):59-61
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国家行政权力深入农村基层,"公社"和"大队"之间成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宪法赋予村民以自治权,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实现村民自治去行政化从而强化村民自治能力,是实现"乡政村治"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村民自治条件下如何实现乡村关系的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民自治运行10多年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村民自治的现实制度运行和成文制度相比存在很大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村民自治的运行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受乡镇行政和村民自治的关系影响.一 80年代以后,国家行政权力上收至乡,乡作为国家的基层政权,对本乡实行行政管理.在乡以下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对本村事务行使自治权.这样在农村社会的管理中就产生了乡镇的行政权力和村民自治权并存的局面,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李晓鹏 《求实》2015,(4):84-91
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所实行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从国家建构的角度去考察可以发现,乡村的自治权利来源于国家政权的让渡和授予。在当前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乡政村治"体制运转中经常出现乡镇政权凭借其对权力和资源占有的优势地位,将压力转嫁给自治乡村,从而对村民自治造成了侵蚀和损害。理顺"乡政"与"村治"的关系是实现"乡政村治"体制良性运转的前提。村民自治本质上是授权自治,由此构成乡镇政权与自治村庄之间的双向制约关系,乡村协助乡镇完成国家政权的任务构成了乡镇政权保障村民自治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政府产生的方式是否民主是构成其政治合法性认同的重要因素.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选制民主被误导为政府政治合法性认同的唯一来源,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根源.本文分析了把普选制民主作为政治合法性认同唯一来源的荒谬性,指出普选制民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有条件的,普选制民主经常被西方国家当成实现自身战略利益的工具,并就培养和强化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政治合法性认同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各种社会思潮的侵占、社会体制转型的诸多矛盾、市场利益的分配不均,致使大学生政治认同呈现紊乱、式微、冷漠态势。基于以全球视野增强政治认知、以对话沟通培养政治情感、以价值理性鼓励政治参与的原则,可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指引,在"知""行"中凸显主流价值观的优越性;树立"理性社会问题观",诠释体制转型中的"中国智慧";确证学生自我价值,构建整体性政治认同教育等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0.
党的纯洁性与党的自身性质、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等紧密相关,更与我们党内权力运行体制有着正相关的逻辑关系。党内权力运行体制对纯洁性的制度价值主要表现为纯洁性的保障和修复功能。当前和平时期执政条件下党内权力运行体制中的权力不对称性和过分集中性弊端对党的纯洁性建设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为此,要通过民主、科学价值取向的顶层设计,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质性的改革,对拟选任干部纯洁性由少数人把关到多数人把关的转变,以及党内权力运行民主化下的纪律检查系统监督制约的强化等,逐渐实现党的纯洁性建设由内在自律为主到制度他律为主的根本性转型。  相似文献   

11.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努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 林述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地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组织局”是效仿俄共(布)、联共(布)中央领导体制的一个产物。它在中共党内几度设置,并不等同于中央组织部,其职能范围、人员构成等相当于处理中央日常事务的工作机构,但实际上其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中共中央组织局曾经作为党的中央领导体制的构成部分,对它的建立、发展、沿革进行梳理,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到来,增强了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民主政治建设、公共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方面的能力,但网络信息的急速传播对党的执政根基巩固、社会维稳和党员个体素质提升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党的执政过程趋于复杂化。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党的执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面临的问题依然还有许多,当前,要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党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净化网络空间和大力培育网络人才等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在提升执政能力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对社会力量不断进行整合的过程。从历史—现实的维度与合法性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基础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基础不断增强的过程。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力量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政治思路,基本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因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乡镇政府存废的抉择置于历史的背景下考察具有可靠性和可预测性。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将推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型,同时加剧后乡镇企业时代乡镇政府财政困难。由于乡镇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加之乡镇政府的职能调整并未完成,所以从财政资源配给的角度看,乡镇政府成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具有理论的可行性。这一乡镇政府转型的选择符合其历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有新理念和新思路;必须“胆子要大一些”,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必须坚持辩证思维,要有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会计准则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伦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基础上 ,阐述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和行为准则具有厚重的伦理学意义 ;并探讨了当前会计准则中的伦理意义的缺陷 ,以及将西方会计准则伦理和我国传统伦理相结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