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一、关于湘赣根据地形成的基础长期以来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湘赣根据地是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两者的关系好比是“母与子”的关系;有的更认为湘赣根据地就是井冈山根据地的继续与延伸。按照这种观点,湘赣根据地实际上没有独立存在的历史地位。过去,我也曾赞同并宣传过这个观点。经过进一步地研究,发现这个观点失之偏颇。首先,从地域上看,湘赣根据地不仅包  相似文献   

2.
袁文才袁文才、王佐及其所部,曾对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使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安下了家,站住了脚。袁、王所部被改编后,袁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2团团长、红四军军委委员、32团团长、湘赣边界第一第二届特委委员、红四军参谋长等职。王佐曾任工农革命军第2团副团长、红四军军委委员、湘赣边界第一第二届特委委员、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主任等职。可以说,袁王二人为创建和保卫中国革命的第一块根据地——井冈山,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担负着湘赣边界党政军重要职务的袁文才和王佐,却由于湘赣边界特委某些…  相似文献   

3.
胡剑 《党史文苑》2008,(6):62-63
井冈山红色文化,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在湘赣边界孕育、产生、发展的革命文化。与当时的其他文化相比,井冈山红色文化有着大众性、时代性、战斗性和传承性等四个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井冈山会师     
林木 《党史博览》2008,(4):F0002-F0002,F0003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嶂,地势险峻。五大峭口是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之路,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相似文献   

5.
汪洋 《党史文苑》2023,(5):8-13
<正>井冈山会师,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聚集了湘赣边界武装力量的精华,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伟大意义。今天,我们纪念井冈山会师,就是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举得更高更牢。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也是艰巨的。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  相似文献   

6.
《军队党的生活》2010,(4):85-85
井冈山根据地虽然地处偏僻的湘赣边界,但根据相关资料考证,有七位“洋味”人物直接参加了井冈山的斗争,其中朱德、陈毅、何长工、王如痴、史训川五人是留学生,朱云卿是归国华侨,陈龙鹤则是朝鲜人。  相似文献   

7.
<正>到永新,不能不提贺子珍——她是永新儿女,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纵观整个中国革命的洪流,也不能不提贺子珍——她和她的一家,是这洪流中最昂扬的一簇浪花。下午,到了永新县。我们在贺子珍纪念馆前久久凝望——她和毛泽东在永新的雕像,英姿勃发,一派拿云捉月气概。贺子珍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在20世纪20年代,为推翻反动统治,她们一家投身革命,南征北战。她的父母暮年参加革命,矢志不移;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2,(7):35-37
井冈山精神 背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部分南昌起义军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红色文化,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在湘赣边界孕育、产生、发展的革命文化。与当时的其他文化相比,井冈山红色文化有着大众性、时代性、战斗性和传承性等四个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以及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它的特殊历史意义以及起义中共产党人所表现出的革命理想和品格,经井冈山革命斗争实践,已经融入了井冈山精神之中。井冈山精神涵盖和吸纳了秋收起义中共产党人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1.
20年代初,江西永新县城南门,有一家叫“海天春”的茶馆,老板叫贺换文,妻子温土秀。他们生有二男三女:贺敏学、贺敏仁及贺子珍、贺怡、贺归园。“万源山中黄竹岭,一家出了三个人,齐心跟着毛委员,双双结亲闹革命。”这是一首流传在湘赣边界的民歌,说的是当年贺敏学、贺子珍、贺恰兄妹三人跟着毛泽东在井冈山闹革命,贺子珍、贺恰姐妹俩爱上毛泽东、毛泽罩兄弟俩,结成革命伴侣,以后跟着毛泽东出生人死、南征北战的事。1925年,贺子珍成为永新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次年10月,年仅15岁的妹妹贺信和刚满20岁的哥哥贺敏学同时入了党。在…  相似文献   

12.
《党史文苑》2014,(6):20-20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这里后,抓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新的破裂的时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剿”,并全力进行党、军队和政权的建设,使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革命根据地有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等人领导湘赣边界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来的。但这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也与袁文才的努力分不开。这个绿林出身的井冈山的客籍民众领袖,在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一、投身革命,促进了湘赣边界工农运动的发展,关键时刻保存了党的有生力量“中国的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起来过的地方”。湘赣边界各县在大革命时期卷起的工农运动的狂飙,为其后的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雄厚有力的基础,而袁文才则是这个基础的一块巨石。  相似文献   

14.
杨晓璐 《学习导报》2011,(14):48-50
红军时期,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1925年,16岁的贺子珍就成为江西永新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第一任妇女部长,17岁领导永新暴动。大革命失败后转战井冈山,成为井冈山革命队伍中的第一个女战士。在井冈山上,18岁的她与34岁的毛泽东相识相恋,并于1928年结婚。  相似文献   

15.
大哥带领他走上革命道路 江西永新地处湘赣边界,是革命运动兴起较早的县份之一。1928年5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首次攻占县城,永新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进一步觉醒,跟着共产党、毛委员闹革命。从此,永新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随后,又成为湘赣苏区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16.
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确定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轶闻,毛泽东是在两次听别人说到井冈山的情形之后才开始留意起这座原来不为人知的大山并作为革命根据地的。  相似文献   

17.
《广东党史》2009,(1):55-55
1928年5月上旬,湘赣两省的敌军对井冈山发动第一次联合“会剿”。为了粉碎敌人的“会剿”,配合红军主力作战,贺子珍接受了军部交给她的一项特殊任务:秘密潜回永新,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和有关情况,回来向军部报告。出发前,毛泽东嘱咐她说:“你这次到敌占区去,是深入虎穴,既要大胆机智,还要小心谨慎。我等着你胜利归来!”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强湘赣边界地方党的领导,一九二八年四月,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经湖南、江西省委批准,五月二十日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了湘赣边界党的特别委员会(以下简称边界特委)。并选出了第一届特委委员。关于这届特委委员的人数问题,长期以来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的《井冈山的斗争》中所述的二十三人定论的。其中并没有具体委员的名单。据我  相似文献   

19.
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后,湘赣边界的武装力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令国民党当局坐立不安。1928年6月中旬,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奉蒋介石之命,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剿":湖南国民党第八军吴尚部,由平江调防攸县,  相似文献   

20.
何小文 《党史文苑》2023,(S1):43-45
<正>熟悉中国革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源起的“山沟”,就是井冈山,就是湘赣边界的广大山区和乡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其艰难开拓,也是始于井冈山。然而,纵观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开创以及井冈山道路的成功开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非常曲折、艰辛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